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在印度后冷战时期的外交战略部署中,大国关系是印度首先关注的焦点,美国、俄罗斯与中国则是其关键对象。印度主要通过军事防务的互动和经济贸易的合作来完成其东进政策以及与东南亚关系的构建。而中国在印度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被印度视为假想敌和拦路虎。因此自推出东进政策以来,印度已明显拉近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互动联系,在可见的未来,印度与东南亚之间的双边关系应仍将朝向正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入主白宫前,在国会里长期从事对外事务工作的肯尼迪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外交思想。其外交思想的核心是反共和对苏联冷战。然而,与传统冷战斗士不同的是,肯尼迪更加重视美国在经济、技术和文化领域同苏联的竞争,更加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走向;在对待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问题上,肯尼迪也采取了更为现实和客观的立场。与艾森豪威尔相比,肯尼迪的外交思想更具主动性,更有利于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  相似文献   

3.
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战略从时间上说大体分为“一边倒”外交战略、“双拳出击、两条线,,外交战略、“联美反苏”外交战略和“全方位”外交战略。进入21世纪,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呈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态势,我们应继续沿用“全方位”外交战略,“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4.
粮食外交是冷战时期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的领域。冷战时期美国粮食外交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即"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时期(1954—1961)、"通过发展实现粮食用于和平计划"时期(1961—1963)以及"粮食用于自由计划"时期(1963—1969)。依据美国解密外交档案,就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粮食外交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特点,本文也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赢得冷战的胜利,美国政界可谓绞尽脑汁,召集各色人才出谋划策,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对苏战略。苏联作为冷战的一方,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也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计划,但是在冷战期间苏联的冷战战略始终是以军事对抗为中心,很多战略决策的出台往往缺乏精密的推敲,最高领导人依个人所好制定战略决策,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针对性不强。苏联的最终解体与苏联在冷战期间的战略失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8.
冷战时期土耳其与美国在对抗苏联这一共同目标下结成紧密而牢固的战略同盟关系。本文从探讨通常情况下弱国与强国结盟的原因出发,分析了土耳其选择与美国结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土耳其与美国在对抗苏联这一共同目标下结成紧密而牢固的战略同盟关系,本文从探讨通常情况下弱国与强国结盟的原因出发,分析了土耳其选择与美国结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印度一直钟情于自己民族长久以来的大国梦。为此,印度的外交战略必须服务于作为整体目标的大国战略。而现实是印度面临的外部现实不容乐观,印度与美国、俄罗斯、中国、巴基斯坦等国关系现状都不如人意,印度的外交理念也使其外交实践难脱困境。  相似文献   

11.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采取了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苏俄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使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加强苏俄同孙中山联盟的决定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建立,然而由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实情不了解,过分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因而注定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结局。通过分析苏俄对华政策的转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2.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前苏联"成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友邦"。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中苏关系获得良好发展,其重要表现,就是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实行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以及由此而来的前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援助,大批前苏联专家到中国工作,帮助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新疆成为这一时期前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前苏联专家活动的重点地区,人数较多,主要集中在地质矿产、水利建设、农牧业生产、疾病防治以及文化、教育等领域,为恢复发展新疆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先后发表三次对华宣言,前两次宣布放弃帝俄一切在华特权.北京政府利用国内情势与苏俄困境的有利时机收复中国权益,成效明显。随着国际形势好转,苏联出尔反尔的第三次宣言态度明显强硬,北京政府受困于国内政争和社会舆论,外交应对整体显得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14.
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协调和统一了对华政策。雅尔塔协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蒋介石政府并没有被动地接受雅尔塔协定,而是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外交措施。在意识形态观的影响下,蒋介石政府推行了针对美苏的双重外交。即在致力于改善中苏关系的同时,试图将中苏关系限制在亲美的前提下发展,邀请美国介入中苏关系,限制苏联在中国的利益扩张。  相似文献   

15.
战后在以美苏为主导的冷战格局下。日本要想调整依附于美国的对外政策,实现日苏复交,最大的障碍就是来自美国因素的干扰。从分析日苏复交过程中日本的对美政策、美国对日苏谈判态度的转变、美苏关系的特点及苏联要求同日本复交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日关系、美苏关系、日苏关系发展变化对谈判的影响,从而揭示出由于各方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日苏复交后日苏关系仍然无法达到彻底改观。  相似文献   

16.
苏美建交初期,苏联为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急需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美国当时为尽快销售大量剩余重工业品,也向苏联积极地提供了技术支持。苏联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受政治关系的影响,此时苏联对美国技术的引进一波三折。总体而言,苏联在该期间内对美国的技术引进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促进了苏联在经济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发展,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7.
希特勒对苏政策是他侵略战争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他的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外交策略。文章从希特勒的种族主义和生存空间理论出发,对二战前希特勒对苏政策的形成与特点进行了探析,试图挖掘纳粹德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实现其军备重整和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重庆时期韩国临时政府以承认韩国临时政府和保障战后韩国独立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文章介绍了韩国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对中、美、英、苏等同盟国开展的外交活动,并对其外交失败原因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面对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国家形势,在国民政府的邀请与鼓励之下,外交史研究领域巨擘蒋廷黻出任驻苏大使。然而,实任驻苏大使的经历对于蒋廷黻而言则是一段不愉快的外交体验。究其原因,既有自身外交经验的欠缺,亦有国内国际局势的掣肘。蒋廷黻从事外交是当时国民政府学人从政的一个缩影,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而变。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再到"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中国这30年的外交战略的制定,与这一时期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