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苏轼的三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为例,窥探在不同的时期,苏轼清旷风格的不同表现,意在展现苏轼的政治遭遇和他的思想对其词的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地方最高行政的密州知州,苏轼对文化的重视必定会对给后人做出良好的榜样。苏轼发挥自己文学创作方面的的特长与优势,坚持自己的诗词创作,与在密州当地和密州之外的同僚与朋友相唱和,形成了密州良好的文化氛围,又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修葺了超然台等多处文化设施和文化景点,这都给后人以良好的影响与启示。苏轼用自己的天才与妙笔为密州的山川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容,为密州的社会人文也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苏轼以集大成式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密州、为中国的中秋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中秋节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含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化。苏轼修葺超然台、创作《超然台记》等形成了自己的超然思想,开启了密州超然思想发展的历程,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诸城今天的超然文化。  相似文献   

3.
王田 《学语文》2013,(4):49-50
让我们通过两首风格迥异的《江城子》(见卷首)来走进苏轼的世界,一睹其词作中的豪放之风与深婉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天,当时苏轼自求外放任密州太守,政治上不得志,但他因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一直抱着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所以到密州后,并未因不得志而忘记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成绩斐然。为怀念前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虽然在悼亡词形式上有所继承,但于内容上则为开拓,当为第一首格高千古、影响后世的悼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集苏轼多年词风探索成果于一身,厚积薄发,终于成为开启词史上豪放一派的壮词;苏轼修葺而为千年名胜的超然台在当时已是名满天下,苏轼登台而作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用诗语描绘了北方小城的美丽春景,又富有哲理,堪称景妙论高、千年未解的的超然词;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为中秋绝唱,又以诗词形式集中国中秋文化之大成,对中国传统中秋节的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容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定化,成为中秋文化的典型代表诗词、中秋诗词当之无愧千古佳作。此四首作于密州的佳作,应当誉之为"密州四曲"。  相似文献   

5.
从《江城子·密州出猎》看苏轼的多面性,从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苏轼作品看其人的豪放与旷达,自我排解与人生空漠,探讨苏轼精神世界的变化与多重性,以及困境中坚守高洁人格的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了《谢郡人田贺二生献花》《惜花》《雨中花慢》《玉盘盂二首并引》等咏花诗。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当时密州的花事之盛,寺院数量之多、力量之大,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等等。虽然苏轼来时,密州是“旱蝗相继”的灾情,但他从黄老思想出发所实行的“贵清静而民自定”的理政思想很快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诗人才有灵感写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咏花诗。这些作品,体现了苏轼知密州时期的际遇以及他的思想状况,对苏轼一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叶乃初 《辅导员》2011,(21):23-23,28
苏轼的豪放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描述的是“密州现在时出猎”.下阕抒写的是“边关将来时出猎”。前者描述的是出猎的壮阔场面:倾城随太守,黄犬、苍鹰助阵,千骑卷平岗:亲射虎,老夫聊发少年狂.看孙郎。  相似文献   

8.
叶乃初 《辅导员》2011,(32):23+28
苏轼的豪放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描述的是"密州现在时出猎",下阕抒写的是"边关将来时出猎"。前者描述的是出猎的壮阔场面:倾城随太守,黄犬、苍鹰助阵,千骑卷平岗;亲射虎,老夫聊发少年狂,看孙郎。读来令人豪情满怀;后者用典志在抒写  相似文献   

9.
关于苏轼的《江城子·猎词》(老夫聊发少年狂)下片末“西北望”三字的理解有三种解释。结合苏轼的用语习惯,以及北宋与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可以确定此处指密州之西北向、与宋有战事的西夏和吐蕃。  相似文献   

10.
【创意说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五首词按诗人所处的年代顺序编列,都是古诗词中的名篇。  相似文献   

11.
<正>《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经典词作,词风豪放,情感热烈,其中三次用典,传递出作者身处逆境却仍有建功立业的渴望。课前,我布置了两个预习任务:1.观看介绍苏轼的视频,再次梳理苏轼人生沉浮的经历,尤其关注苏轼与密州的渊源,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同时结合书下注释及视频中对“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三处用典的解说,初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苏轼词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美昔日少有人提及,本文以解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为契机,结合苏轼的部分词作简要的分析,将其表现出来的特定的人生阶段中卓立不群的人格美展示给大家,并对其思想根源及其所具有的美学意义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3.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相同之处,又各具情态,比较它们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对理解、把握词作,感受“豪放词”的魅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宋代词人苏轼,豪放派。他的词作极具男性风格,大气磅礴,意气奋发,是青少年世界观形成时期的楷模之作。继《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他的又一经典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北宋王朝重文轻武,国力渐弱,经常遭受强辽和西夏的侵扰。神宗八年,苏轼时任密州太守,一次偶然的围猎活动,激发了作者少年时期就有的立志报国的豪情壮志,诗作一挥而就。从语文教学角度而言,拟以反复吟读为主,通过朗读——译读——背读——写读等四读环节,全面深入学会这首词。同时,掌握一词四读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词风趋向成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现行"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鲁教版"初中教材经典篇目。这首词风格独特,难度适中,是一线教师上展示课时常选择的篇目。翻检近十余年来的研究论文,笔者发现教师教法五花八门,学术界的研究视角与实践者的教学视角不在一个平面上,且两个层面没有交集点。因此有必要研究文献,以深入探讨。一、2000年至今学术界对《江城子·密州出猎》研究的内容焦点  相似文献   

16.
【整体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传统优秀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不少,苏轼作品有以下被选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有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苏轼即是如此,他的如椽之笔饱含着其情感的律动。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其被贬密州时期、黄州时期、岭南时期所写的词作中隐含着其谪居心路——从自我执著至自我彷徨,再至自我超脱,终至自我回归。  相似文献   

18.
付婧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22-124
《江城子》这一词调起源于晚唐五代,在晚唐五代还未定型。到了苏轼手中达到成熟定型,繁盛于北宋。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和《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创一代词风,引起后代乃至于同时代人的追和,整个宋代留下了将近二百首《江城子》词。衰落于金元,金元时这一词调表现范围进一步扩大,有近三分之一《江城子》词是道士所创作,内容与道教有关。总的说来,《江城子》这一词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声情特征,可用来写不同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此词调表达感情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密州东坡文化源起于苏轼知密州,是苏轼与诸多北宋文人共同创造了密州东坡文化。由于苏轼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及后人的不断传承,密州东坡文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由一个历史人物的个人行迹变成了一种集体记忆。在历经九百余载的发展过程中,密州东坡文化的传播途径和象征符号曾发生了诸多变化,而文化的本体则相对固定。密州东坡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核心是超然思想。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5课是《词五首》,其中第3首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阔场景,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但书中213页所插的图画,却与课文下面的注解不符,令人感到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