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班主任的教育素质,存在着许多不正确的看法,这些错误观点直接影响到班主任的素质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班主任的教育活动,这是我们必须加以澄清的。一、教育影响的“教育力”问题什么样的教育素质具有真正的教育力,能够真正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每一个班主任都可能有自己的看法,但有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我们一起讨论。(一)什么样的权威是真正的教育权威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教育权威问题。他首先分析了“权威”与“强权”的区别,它们源自不同的权力基础,他认为有两种形式的权威,一是所谓“内…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末我国语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学科中的学教育始终是备受关注的一大热点。有论认为:“‘语’与‘学’之争是现实的,也是影响深远的,于今还远未‘到位’。”有的论却说:“语教学改革的先驱们以‘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在语学科滥觞之时,清醒而富有远见地界定了学与实用在语教学中的定位,使语教学真正具备现代的科学的学科意义。”“定”了“位”才谈得上“到位”。那么:学教育在语学科中究竟应占有什么位置呢?此前有没有定论呢?  相似文献   

3.
教育必须关注完整的人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一个技能统治一切的时代,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完整的人的教育,它至少应该包括:信仰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和公民教育,并且需要我们确立新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相似文献   

4.
你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吗?你的孩子生活在你给他创造的氛围里是快乐的吗?你自己的求学经历充满快乐吗?你的学生在你给他创造的教育空间里是快乐的吗?——在这样的提问面前,你能够坦言自己是快乐的吗?如果正视现实,你不能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并无多少“快乐”可言。我们的教育,无论是来自家庭的,还是来自学校的,都没有把“快乐”确立为教育的主题。仔细深入省察来自家庭或学校教育的悲剧,我们不能不痛彻地呼唤:还教育以快乐!  相似文献   

5.
论“说”的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说”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人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 ,教育亦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古典时代的教育就是活生生的“说”的教育。现代教育越来越多地变成了读、写、算的教育 ,“说”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下降 ,这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加突出。我们的教育应更多地创造“说”的机会 ,尊重“说”的权利 ,培植“说”的勇气 ,锻炼“说”的智慧 ,真正使学生成为“说”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始终存在着一个“专”与“通”的悖论,从理想的教育层面上讲,这个悖论的存在是合理的。而现实的困境与矛盾,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教育问题。事实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要“通”还是要“专”。关键还是要实事求是,真正从实际出发,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蓬勃发展,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已不是新鲜事。然而,“教育科研唯文论”、“教育科研也要治‘乱’”、“泡沫科研”、“科研浪费”等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怎么了?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找寻问题的答案时发现:课题多了,但是不知有多少回,教师只是帮助专家检验教育实验假设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论文也多了,但是有多少论文,能让我们看到教师的身影,听到教师内心深处的呼唤,感受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辛酸和愉悦。教师,本应是中小学教育科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什么?经典教科书上早已有定论,“科班”出身的从教者对此几乎能倒背如流。现实的教育如果总能在学术界定的范畴内沿着理想的轨道运行,教育的经典定义也许永远不会遭遇危机和面临挑战;然而,当今教育却越来越严重地误入“工具化”的歧途,走到了自己的反面,真正的教育,或者说理想  相似文献   

9.
结合梁披云的“爱”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探讨了爱心教育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爱心是人类的永恒需要,爱心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灵魂和核心,高职教育应当充分发挥爱心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使爱心教育真正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机智是怎样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在哪里才能看到教育机智在发挥作用呢?这些都是难以回答的问题.要分辨出真正的机智行为与做作、虚假的行为方式,对我们来说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后者似乎并非真正出于对孩子们幸福的关心.孩子们常常能够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教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哪些教师是“假装“的,并非真正对他们感兴趣.……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理想。”我理解小平同志的这段话,含义有三层,首先是“要有理想”,不仅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要有理想,我们的人民要有理想,“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更要有理想。其次是怎样才能做到有理想?要靠“教育”。第三,不是教育一、两次或一个时期就完了,  相似文献   

12.
赵才欣 《上海教育》2003,(7A):30-31
SARS来了,SARS也终究会去的,但SARS引起的对环境教育的反思与重建才刚刚开始。长期以来,我们总在“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教育”等形式或理念上争论不休、举棋不定,而没有花大力气致力于将实质性的环境教育真正实施到位。最近,国家教育部又一次将环境教育纳入普通中小学的专题教育范畴,并有实施年级(小学一年级到高二)和课时的规定。因此,现在应是我们重新审视以往学校环境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思考如何构建真正有效的环境教育新体系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3.
读了下面这个故事,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平时可能不太注意的问题——干教育,我真正懂得如何教育吗?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教育应该向生态教育发展,这是一种自然的教育,是一种符合新生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一种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着眼于孩子心灵与人格健康的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我们呼唤“生态教育”,作为教育者更应致力于推动教育“生态”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注学生的教育消费性收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我国,“教育是一项对未来的投资”之类的观点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教育并投资教育的理由。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件幸事。然而,学生受教育,既可以在将来得到回报,又能从当下的教育中获得某种满足。仅仅将教育视为只能在将来获得收益的投资,忽视学生在教育期间的精神满足,即学生的教育消费性收益,不仅低估了教育的真正价值,而且引发了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必须给学生的教育消费性收益予以足够的关注。   一、教育的消费性收益内涵   何谓教育的消费性收益 ?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1.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提倡在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是中小学缺少“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需要中小学教师再去发现和构建,其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应该是为了解决在中小学的常规教育中,教师大多仍是处在一种经验式的或“非理性”和“无意识”状态下进行教学的问题。尽管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大都集中在试图找到或发现一般性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以人为本”是人类干百年来的教育理想.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到布什总统的教育计划“不让一个孩子落伍”(No Child Left Behind),人们一直追求着尊重学生、促进入充分发展的完美的教育。当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潮强渊“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力求在教育活动巾做到“科学”、“人文”与个性化的“创造”的和谐统一.强调教育要回归生命的整体性。那么.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国学者提出了哪些有重要指导价值的人本教育理论呢?从这些理论中能得出什么重要结论?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实现这些人本教育理论?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与教育服务(笔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加入WTO后,教育服务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提出了“教育服务产品”、“教育服务能力”、“教育服务优势”等概念与观点。我们应彻底改革教育观念,真正树立教育服务理念,树立教育服务国际化、全球化的观念,努力开放教育贸易市场,发挥我国在教育项目上的优势,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的贸易经济作用,推进我国教育服务市场化、贸易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说起徐汇教育.许多人都会点头称“好”。究竟好在哪里?好在底蕴深厚,化交融?是。百年徐汇滋养了教育的沃土——历史上有徐光启等先哲重教之风。区域内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比肩而立,基础教育阶段又有7所百年老校传统优势。好在经济发达.实力雄厚?是。繁荣的商业、蓬勃的房产业、发达的交通,使徐汇区域经济各项指标名列前茅,更为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整体提升教育水平.迅速积聚人才资源创造了条件。但除此之外.作为区域发展的案例,徐汇教育给我们带来的仅仅是这些吗?不是。其更大价值在于区域性的“探索”和“示范”——如何真正走上内涵发展之路的实践探索和如何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示范经验。只有这种“探索”和“示范”。才是上海基础教育新高地的应有之义。走进徐汇,让我们作一次教育前沿的发现之旅。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可为什么又要在“教育”之前另加“素质”二字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跑调了,窜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