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德育活动在育人中的作用杜爱森一定的德育活动是教育者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桥梁。在新形势下,突出搞好如下三类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利用各科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学具有教育性,也即教学中有德育。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  相似文献   

2.
职业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建立适度的德育目标体系;根据德育目标确立不同年级的德育层次内容;规范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因性施教,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3.
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于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德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中,隐性德育课程是其重要构成部分。非正规的、隐性的德育课程的构成可以分为六类,即认识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认识性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活动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活动的隐性德育因素、体制的隐性德育因素和气氛的隐性德育因素。章对此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周丹 《双语学习》2007,(12M):110-110
德育的地位在不同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同的。本文从古今中外德育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着手,探求德育在教育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职能,寻求现代意义上教育目的的道德回归,阐述德育在规范和指导人的生活、培养受教育者成人成才的基本职能。  相似文献   

5.
党的建设是党发展壮大的主要环节,发展党员规范是党建的理论基础,研究和探讨“规范”中的德育功能及其作用是加强党建的重要途径。本文阐析的主要内容:一是发展党员规范的内涵及其意义;二是发展党员规范的德育功能;三是发展党员规范的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宏义 《中国德育》2006,1(1):14-19
规范约束和意义引领是社会道德的本来内涵,是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必然关涉,它们是德育应予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基本问题。道德的本性不只是单纯的行为规范问题,还包括人生的意义问题;学校德育,不应只注重规范约束,更应注重意义引领;现实德育,过分注重或停留在规范约束上,而弱化意义引领,无益于德育的深化发展和人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现实德育的深化发展和有效展开,必须在观念上和实践上对规范约束和意义引领问题进行有机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使受教育者接受或认可普遍有效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学校德育的目的之一,规范接受或认可的正当性需要德育理论予以辩护,且应当在学校德育的实践中予以保证。然而,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则存在着无视德育过程本身正当性的“不道德的道德教育”现象。此种现象突现出学校德育过程存在着正当性问题。为此,需要提出一种对话伦理原则来保证学校德育的合道德性。此伦理原则要求学校德育从单主体性独白式的德育模式转向交互主体性对话式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主体—发展性”德育是班华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代表了班华先生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德育发展和走向的清晰定位,以及对德育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准确剖析。“主体—发展性”德育理论主要表现为:人化、对话、解放和融合的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学生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注重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目标观;涵盖激励教育、个性教育、终身道德学习及心育和德育一体化契合的多样化教育原则;涉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德育与心育结合、规范与能力结合、说理与践行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德育方法体系。“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为:对班级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现实关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实践、德育教材的编写和“心理—道德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释了“师生共生德育”的涵义,着重分析了“师生共生德育”的七大特征:教师的指导性与非强制性统一的特征、道德自由与行动规范统一的特征、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特征、人与社会的融通性特征、师生共生的创造性特征、共生德育课程的非确定性特征、共生德育的反思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共生德育与非共生德育得以区别,充分体现和尊重了主体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释了"师生共生德育"的涵义,着重分析了"师生共生德育"的七大特征教师的指导性与非强制性统一的特征、道德自由与行动规范统一的特征、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特征、人与社会的融通性特征、师生共生的创造性特征、共生德育课程的非确定性特征、共生德育的反思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共生德育与非共生德育得以区别,充分体现和尊重了主体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调查发现:西部贫困地区初中生道德品质发展状况总体较好。但学校德育存在师资质量低,教师、学生对德育新教材不适应,德育课程资源匮乏,德育方法单一等弊端。为此,有必要践行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走有特色的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之路;因地制宜地构建富有生命意义性的德育课程资源;德育方法由单一走向多样,从惩罚转变为对话、沟通。  相似文献   

12.
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前中国德育的危机在于:仅仅着眼于日常生活规范的建立,德育目标已节节后退到了它的最低极限;人们在目标设定上对终极价值的追求缺乏理直气壮的关心,而在德育内容上又往往回避这一领域;价值无根性的德育必然导致德育实效上的“实质性低迷。”信仰对道德有论证、聚合、圣化作用,信仰教育对道德教育亦有内在和外在的补遗作用。克服目前德育危机的出路在于确认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从信仰教育的高度构建新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差异性,指出了知识的情境性和共识性。这一理论对改变当前高校德育实效性差的现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的高校德育应该借鉴建构主义理论,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加强“四位一体”的互动性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文晓 《教育探索》2003,42(6):96-98
我国学校德育因忽视学生主体性而呈现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灌输式、规范式德育模式导致学校德育步入困境。强调学生道德学习活动,赋予德育活动以高尚品位,建立“爱”的德育模式、将帮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5.
德育理论与实践是水乳相融的关系。规定德育性质、原则、方法等原理的根性理论解决了德育是什么的问题,保证德育实践规范、有序;主体性德育理论告诉我们,德育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幸福成长;具有学校本土特征的德育理论指导着学校德育特色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世纪里,大学德育既有突出意义又而临挑战,而德育规范因其工具性价值、自身价值以及对宏观教育环境的适应性理应成为解决新时期德育二难困境的首选思路,所以,在正确原则指导下,尽快制定一套德育规范体系并认真贯彻执行,今后的大学德育质量必将有其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蕴涵着德育师生关系的三个基本价值维度:主体间性蕴涵着平等沟通,有利于生成具有正确理念的德育师生关系路径;主体间性蕴涵着理解尊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德育师生关系评估范式;主体间性蕴涵着交互发展,有利于实现本真的德育师生关系的意义互构。  相似文献   

18.
生活德育的本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德育意义。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直接产生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深切关怀。其关于人的主体间性、客体中介性、实践性和生活的交往本质既为生活德育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生活德育的理念及其实践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深入剖析交往实践观,从中解读生活德育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德育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修身立德;以人为本;德育的过程性;德育的方法性;德育的目的性。深入学习和研究孔子德育思想,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试论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对德育渗透的体育性、适时性、实效性原则做了说明;从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传统性等方面对德育渗透的内容特征做了归纳;并对渗透形式从语言渗透、体式渗透、隐性渗透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