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当前教学设计模式分类观点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划分是值得商榷的。任何教学设计模式都是关于“教”的理论,设计的都是“教”,“教”是促进学习的行为和活动,而“学”也不是只有个体意义建构一种类型。教学设计模式建立在“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基础上,支持“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模式与学习理论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可以兼收并蓄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分类,应该以方法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系统论到关系论——论信息社会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角度 ,可以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分为两大范畴 ,通过对两种不同理论的比较 ,本文重点讨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 ,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 ,放弃了呆板的设计模式 ,而是逐渐开始重视教学的“生命性”,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时性 ,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3.
方法论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教学设计方法论的演变深受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对教学设计方法论的反思与展望,有助于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完善与进步。该文首先反思了两极化教学设计的方法论,然后对其方法论发展给予思考和展望,认为教学设计方法论将从两极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教学设计领域开始摆脱传统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专注于某种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程序”的困囿,走向整合心理学、技术、文化、测量、评价、管理等多学科的开放的专业领域。《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1册):理论·研究·模型》汇编了欧美教育、心理、文化,特别是教学设计领域学者的理论与实践著作,从多维视角梳理了教学设计发展的历史沿革,阐述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基础和实践基础。新范式教学设计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认识关于教学设计的各种理论、基于教学价值和方法论取向批判性地接纳不同研究成果,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注重新的评估理念和方法,注重复杂系统视域中的学习环境的建构,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方法论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其发展深受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本文拟从媒体技术、教学过程、学习者和研究方法的角度对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刻反思,希望抛砖引玉,促进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完善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喻”的思想根植于我国教育思想史,明晰“喻”的基本内涵与教育学理定位,挖掘其所蕴含的整体方法论意蕴,对于溯源、重建和确立当代中国教育教学方法论系统和历史图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生成论教学哲学视域下,教学之“喻”具有建构关系性存在、凝聚和彰显中华文化教育之道的内在精粹、引导教学走向至善等独特教育学理定位,进而具有以教学生成性、超越知识观、人文化成取向为核心的教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多方面的教学哲学意蕴。“喻”的当代研究与转化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计方法论的发展深受西方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教学设计在经历了科学主义的洗礼后,暴露出其方法论的局限。因此,它也将寻找一种多重的、动态的、人性化的、复杂的思维方式作为存在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双主理论”,它是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模式。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是网络教学的关键,网络教学应在“双主理论” 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教育研究方法论对教育研究活动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我国有意识有系统的教育研究,是伴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和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建立与发展而产生的,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方法论或方法论观念,先后经历了六次变革:以“目的—方法”为思维特征的教育研究、以“实用—实证”为思维特征的教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研究、以苏联式的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教育研究、方针政策规范下的教育研究、取向多元的教育研究。我国教育研究方法论演变到今天,产生了如下三对需要认真处理好的关系:引进国外教育理论与本国教育实际问题研究的关系;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继承与纳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关键.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法,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为案例,在总结开放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定义和模式框架.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包括七个方面:学生与学习需求分析、设定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分析、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与支持服务设计、学习测评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管理问题.关于此模式框架的研究对于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随着学习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深入探索,课程教学设计模式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1.
西方教育戏剧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历经分离、相切、发展和融合等四个阶段,当下正处于深度融合的“后发展期”,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在方法论层面,认知与探析教育戏剧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发现两者融合的多重复杂性、教育学立场性、科目取向性、研究边界性和人员构成性。在实施路径层面,两者融合需要突破已有教育戏剧融入学科教学的范式,使其深度融合本土化和综合化,具体可以基于育人价值挖掘、教育剧场建设和本土戏剧开发等路径开展。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连接起来的中介。从价值哲学的视角出发,以大学英语的知识属性、教育属性及其哲学使命为理据探讨“科学·人文·公民”价值取向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合理性,并尝试性构建基于“科学·人文·公民”价值取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梅瑞尔和何克抗提出的ID“代际“划分理论的分析,探明了影响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两条重要的轴线--系统方法论和学习理论.系统方法论影响教学设计理论框架的变革,学习理论影响教学设计理论内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论的科学化是近现代以来教学理论发展最主要的诉求之一,也是我国教学论研究者一直努力的目标。通过对“科学”的厘定,把教学论科学化的内涵理解为教学论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教学研究方法(论)的规范性与针对性和教学问题的现实性与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教学论科学化的可能途径,即通过研究方法(论)把理论与问题有机地统整起来。  相似文献   

15.
线性教学设计典型模式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际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的线性教学设计模式虽然受到了理论上的批判,但它的典型代表已经历了几十年的考验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学生、学习目标、评价的重视是新生教学设计流派无法挣脱和颠覆的,其典型模式以极具包容性的理论基础为当前教学设计模式的流变和创生提供了基本范式,线性教学设计模式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设计的研究”是学习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本文以“基于设计的研究”的两大先驱及其经典研究为线索,追溯了其孕育与诞生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从两大教育研究传统的碰撞与融合这一角度解读了“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基本特征、理论框架与关键范畴及其背后的工程学隐喻,最后展望了“基于设计的研究”要想成为一种成熟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学周刊C版》2016,(20):132-133
在互联网的生活方式下,人民群众期盼着“更好的教育”,分析、比较“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设计和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都存在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将它们结合起来,利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模式,日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笔者用《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进行在信息技术下“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模式的尝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感受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实践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8.
巴纳斯和赖格卢特所构建的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理论与学校教学设计理论不同在于:关注社会转型及对教育的深刻影响,为此为背景提出了“以学习经验为焦点”和“2000年学习圈”的教学设计模式,本用比较的方法描述,阐释了这一理论的主要精神和现实意义,进而揭示出对我国当代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新知识论谈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教学设计的研究领域中,存在着把研究重点放置在教学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上,过分强调教学设计的“处方”性的倾向。有鉴于此,了解教学设计模式的分化和教学设计模式,明确当今新知识论的知识性质和分类,以及新知识论对教学设计带来的影响,便于我们从新知识论和现代学习理论的研究出发,探寻教学设计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巴纳斯和赖格卢特构建的宏观社会教育系统设计理论与学校教学设计理论的不同点在于:关注社会转型及其在教育的深刻影响,并以此为背景提出了“以学习经验为焦点”和“2000学习圈”的教学设计模式。本文用比较的方法描述,阐释了这一理论的主要精神和现实意义,进而揭示对我国当代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