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适宜性实践是美国儿童早期教育教学模式的主导理论之一,其针对"小学化"现象的提出背景,与我国目前幼小衔接课程中严重的"小学化"倾向不谋而合。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核心理念为重视儿童年龄、个体、文化的适宜性。中国现有幼小衔接课程所面临的困境为:课程目标衔接越俎代庖,课程内容衔接片面重复,课程组织衔接我行我素,课程实施衔接流于形式,课程评价衔接异同共存。发展适宜性实践对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改革的启示为:课程目标连贯化,课程内容扩展化,课程实施趋同化,尊重多元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小衔接成为两个学段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基于儿童发展连续性的幼小双向衔接,本文以OECD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课程纲要文本为基础,从课程的角度探讨了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国际经验。通过对OECD国家课程纲要政策文本的分析,梳理幼小衔接课程观、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的连续性课程设计逻辑。提出我国幼小衔接课程设计儿童为本的课程衔接观、儿童经验导向的课程实施、幼小协同合作的课程编制、连续性的课程评价机制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吴春红 《林区教学》2023,(12):105-109
农村幼小劳动课程衔接有助于促进儿童劳动素养发展、助力儿童顺利过渡幼小衔接、提升农村幼小衔接教育质量。农村幼小劳动课程衔接存在着课程目标缺乏连续性、课程内容较为简单、课程实施衔接不一致、家园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不科学等问题。幼小劳动课程衔接存在问题的对策: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应共同建构一致性、连续性的幼小劳动课程;基于儿童劳动素养的发展,挖掘乡土劳动课程资源;培养专业化的幼小劳动课程师资队伍;多方主体共同保障幼小劳动课程衔接。  相似文献   

4.
如何更好的培养下一代,特别是当不同社会群体同时面临学业压力下移的困境时,随着相关政策落地,幼小衔接再次迈入推进新阶段。已有研究多是采用量化分析通过样本数据的处理提出幼小衔接的问题现状、影响因素、策略措施等,但幼小衔接实际是幼儿在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下与其他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针对以往多主体参与过程中对教育理念的理解错位,根源在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认知与教育理念间的失衡,发展适宜性实践中提出儿童发展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从发展适宜性实践中的文化适宜性入手转变幼小衔接的研究视域,转为重视基于社会文化的质性研究。因此,我国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以儿童中心的多方参与为主、内容中心为辅,提高师幼互动质量,重视幼儿园与小学的纵向衔接等为科学幼小衔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从儿童立场出发,基于对幼小衔接真问题的探究,通过研读相关政策、开展跟岗体验,梳理出幼小衔接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学校以课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为重要载体,通过开设参观体验课程、入学准备课程、角色适应课程等,推进幼小衔接的科学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课程衔接是幼小衔接的核心,而小学低段在幼小课程衔接中具有重要作用。小学低段应采取积极的幼小课程衔接策略,开发融相对对口与整合的衔接课程于一体、融社会化课程与个性化校本课程于一体的幼小衔接课程,设置校、园、家、社四位一体的幼小课程衔接环境,以此促进儿童顺利完成幼小课程衔接,提高幼小衔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日本“幼小一贯”教育改革历经十余年,坚持幼儿园与小学双向协同,体现幼小一贯理念,建设幼小一贯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围绕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兼顾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自身的教育价值,指向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幼小一贯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虽然我国幼小衔接新政策划定了幼小衔接期,在教育目标、内容、要点、原则等方面提出一致性与连续性要求,但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是单向衔接,还未形成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幼小科学衔接课程。因此,借鉴日本“幼小一贯”课程改革经验,我国建设幼小衔接课程要在课程理念上,坚持独特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共同点的衔接;在课程实施上,要加强幼小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8.
高洁 《江苏教育》2022,(18):56-58
面向儿童未来的幼小衔接课程群是一种相互融通的进阶课程体系。通过确立整合的学习观,推进幼小衔接课程群的综合化实施,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突破知识的边界和学习的边界,引导学生应对未来而学,为儿童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多以独立的幼儿园和小学为主要对象,多注重衔接模式研究而忽略课程衔接研究;多重视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互动,而忽视"家庭"这一重要教育资源的联动。本文以一体化寄宿学校为研究主体,跟踪调查,对现有幼小课程衔接开展反思、实践与完善。同时,多方挖掘资源,探索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达成联动的有效举措,实施有效转型,帮助儿童平缓过渡。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一直是社会殷切关心的教育话题,相关衔接实践也从未停歇。然而,现有衔接工作存在三重误区:过于侧重幼儿园对小学的单向衔接而忽视双向衔接;过于侧重行为形式上的衔接而忽视心理与社会性上的衔接;过于侧重行政措施上的衔接而忽视回到儿童学习的衔接,因此难以彻底解决儿童在过渡中所面临的社会关系、学习方式、行为规范与期望水平方面的“断层”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呼应了从课程教学入手推进衔接的国际趋势。新方案新标准明确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小学低年级的主要任务,并从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课程核心要素提出幼小衔接的具体要求,为教育工作者探索通过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支持儿童过渡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相似文献   

11.
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是指小学校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内容和实施方式,优化或重构学校课程体系的过程。小学是幼小衔接的重要责任主体,加强小学课程建设是教育发达国家幼小衔接的普遍做法,做好小学课程建设是幼小衔接政策的趋势。当前,小学在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方面存在协同性、系统性、科学性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建设的主体单一、课程建设的加法倾向、课程建设的经验思维。为此,在小学幼小衔接课程建设中需强化主体协同,构建家园校三方互动的幼小衔接共同体;增强科学意识,准确把握幼小衔接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层次清晰的幼小衔接方案;抓住主要矛盾,推动幼小衔接课程整合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幼小衔接是儿童适应社会和未来教育的关键环节,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是确保双向有效衔接、支持儿童顺利过渡的重要参与主体。本研究基于多主体协同参与幼小衔接的视角,采用问卷法对11省市的9872名幼儿园教师和7411名小学教师展开幼小衔接理念与实践调研。结果发现,幼-小教师在衔接观念和认识上存在冲突,在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中呈现不一致性,面临合作信念薄弱、协作实施率低、外部保障有限、内在认识不足等现实困境。研究从建立基于儿童立场的双向衔接共识、实现课程与教学的纵向连续、搭建互动平台、形成支持性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幼-小教师主体协同支持儿童顺利过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要依据,通过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发现:农村幼小数学课程目标衔接"单一化",课程内容衔接"片面化",课程实施衔接"形式化",课程评价衔接"空白化"。制订切合实际且统一的幼小课程标准,可以让幼小衔接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幼小教师双方提升数学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可以走出数学教育的误区;构建"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联动机制,可以真正实现幼小"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4.
受国际终身教育思潮和国内“小一问题”的影响,日本在教育改革中形成了以培养持续学习能力为理念,以发展儿童资质能力为目标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从日本幼小衔接课程的整体框架着手,总结其特点和经验,认为我国小学在幼小衔接中应突破知识教学取向,编制“连续性”的衔接课程;践行儿童本位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强化幼小双向衔接;实施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5.
余璐  王晓枝 《四川教育》2023,(18):30-31
幼小衔接应当着力于缓解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过程中的不适应问题,让儿童拥有适应变化的能力,推动儿童身心健康、良好发展。为此,成都市锦江区银杏小学调整一年级课程教学及管理方式,将一年级上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从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三方面入手,建立幼小衔接“1+3+N”模式,在多方发力、多措并举中积极推进幼小有效科学衔接,助力学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适应是影响幼小衔接质量和儿童能否顺利适应学校生活的关键因素,因此社会课程衔接在幼小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尤为必要和重要.美国俄亥俄州近年在促进社会课程幼小衔接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对促进我国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具体来说,美国俄亥俄州首先在教育体系上为幼小衔接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从学前学校或幼儿园一直到六或八年级的自然延伸的年级跨度结构能为儿童提供持续性的经验,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业成就、学校参与、社会技能等.从幼儿园的角度而言,教师除了努力促进家长参与外,还采取多种途径与措施促进儿童个体的成熟、提升儿童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学会接纳自己的学生角色.从小学的角度而言,教师也在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学校和高年级同学的支持,鼓励家长参与,并想方设法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在社会课程的幼小衔接上,俄亥俄州更是保证了课程标准、内容、实施与评价的连贯性、过渡性与整体性,形成了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良好合作与交流机制,创设了包括幼儿园、家庭与学校在内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儿童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研究;幼小衔接策略研究;幼小衔接与儿童发展研究以及我国对国外幼小衔接的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文章在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和展望:再认幼小衔接的意蕴;拓展幼小衔接研究的领域;关注农村幼小衔接;开发幼小衔接资源。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与小学如何恰当有效地衔接,是我国初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幼小衔接"小学化"的现状,本研究从幼小衔接课程的角度,通过对安康市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展开调查,发现安康市幼小衔接教育政策不完善、幼儿园与小学教师思想观点陈旧、幼小衔接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幼儿园与小学之间互动较少等问题。因此建议通过政府积极响应、教师双向互动、提高教师素养、家园社区共育等形式来解决幼小衔接"小学化"的问题,从而有效落实幼小衔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幼小衔接问题已成为当下基础教育中有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对未来学习知识的兴趣等。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幼儿园"小学化"以及小学生学业紧张这两个问题,应该从课程、教师、家庭三个方面对有提出对策,以此增强幼小合力,实现无缝衔接,有效解决幼小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20.
幼小衔接期教育,即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初期的儿童教育。幼小衔接期教育需要以儿童生命为本、回到儿童生命之中、关爱儿童生命;表现为尊重儿童天性、满足儿童需要、读懂儿童表达。幼小衔接期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观察儿童活动,读懂儿童心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规则意识;整合校内外资源,以发挥衔接工作最大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