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环境与运动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中  蔡赓  许豪文 《山东体育科技》2000,22(3):22-25,30
本文综述了热环境中限制人体运动能力的因素及提高运动能力的一些措施。热环境中限制人体运动能力的因素包括:肌糖原的快速消耗、脱水、体温过高和输氧能力下降,其中体温过高是主要限制因素;提高热环境中运动能力的措施包括:运动前降低人体温,运动前过量水合,运动中补水、补盐和补糖及热适应等。  相似文献   

2.
张娟娟 《精武》2011,(5):13-15
在热环境下运动时,热应激和运动应激联合作用导致体温、脑和肌肉局部温度升高并且出现脱水,全面影响运动员的生理功能、心理过程及运动能力。本文综述了热环境运动时机体的生理反应,热环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热环境限制运动能力的因素以及在人环境条件下进行运动训练的建议,为的是使我们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3.
孔晓 《体育世界》2010,(6):34-35
热应激是人体对环境(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集成)系统、全面的生理反应。热应激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身体健康。运动中的主要热应激问题是大脑,肌肉,和过度脱水及热应激对运动员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热环境下运动时,过度热应激会对运动机体造成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影响:脑工作能力下降,电解质、微量元素大量流失,血液中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心血管功能发生障碍,肌糖原利用率下降,脂质过氧化严重导致机体抗氧化能力下降,热休克蛋白HSP70合成改变以及不良情绪增多等。通过科学的补液和适当的热适应,可使机体保持体热和血容量的平衡,使机体保持较高的竞技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在夏季的热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剧烈的肌肉活动会使机体产热量增加,加上高温干燥的作用,导致机体散发体内热量的效率下降,还要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热,体温升高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热环境和运动应激对应激激素和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应激激素对热和运动以及热环境和运动刺激时应激激素的变化,着重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主要针对热应激和大强度运动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以及在热和适宜环境中重复运动可能积累效应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热预适应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对大鼠运动诱导的中枢疲劳的作用.方法:1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6只为预热组,6只为对照组.运动疲劳模型通过力竭跑步模型建立,热预处理组是42℃热处理15min,每天3次,连续5天,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记录最后运动力竭时间及运动前后体内核心温度,同时用液相色谱测量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的水平.结果:(1)热预处理组的平均力竭时间为178.24±42.43 min,显著高于对照组318.49±37.25min,热预适应显著增加了运动的耐受时间(P<0.05);(2)热预处理组运动前后肛温差0.382±0.396℃显著低于对照组(1.954±0.603)℃,热预适应显著降低了运动后体温(P<0.05);结论:热预适应可以有效的降低运动前后体温差,并且可能是通过减少5-HT含量来起到延缓中枢运动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强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课堂实际环境,从运动中人体热舒适性的视角探究不同热环境下如何科学设计体育课的运动强度。基于运动人体热舒适性模型,利用5种模拟条件分别计算当环境温度、环境相对湿度、环境风速、服装覆盖率以及人体热舒适性5个因素发生改变时体育课运动强度的推荐值。结果显示:不同热环境下中小学体育课的推荐运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影响最大的热环境因素是环境温度,其次是环境风速,环境相对湿度影响最小。从运动人体热舒适性的视角看,不同热环境下的推荐运动强度均满足义教新课标的要求,表明基于该视角能够较好地对不同热环境下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强度进行科学设计。基于不同热环境的中小学体育课运动强度设计通过影响学生的热应激程度、热环境相关的健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热负荷心理忍耐力,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维度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热环境运动时,因大量出汗,如何饮水是很关键的。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何时喝水,喝什么,喝多少,以及对饮 水的监测和饮水的注意事项是教练员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急性运动和热预处理后急性运动对大鼠股四头肌热休克蛋白(HSP)70 表达影响的时相性变化和氧化应激标志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探讨HSP70对急性运动大鼠股四头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和股四头肌HSP70表达的应答性反应.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室温安静组、室温运动后即刻组、室温运动后3 h组、室温运动后24 h组、热预处理安静组、热预处理运动后即刻组、热预处理运动后3 h组、热预处理运动后24 h组.热预处理组在恒温干燥箱进行热暴露处理(直肠温度达到(41.5±0.5)℃,持续15 min).安静组大鼠在热预处理24 h后对股四头肌进行取样.运动组大鼠在热预处理24 h后进行急性跑台运动(速度为25m/min,坡度为0°,时间为60 min),分别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 h、运动后24 h对大鼠进行股四头肌取样,检测HSP70蛋白表达量、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表明,大鼠急性运动后两组大鼠运动后即刻HSP70蛋白表达有上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显著增加(P<0.05),24 h后回降,室温组与基础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热预处理组仍显著高于基础水平(P<0.05),在变化过程中热预处理组HSP70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室温组(P<0.05);室温组和热预处理组大鼠急性运动后即刻股四头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3 h后活性降低,但显著高于基础水平(P<0.05),24h后回降到基础水平.在变化过程中热预处理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室温组(P<0.05);室温组和热预处理组大鼠运动后即刻股四头肌MDA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3h后热预处理组MDA含量恢复至基础水平,室温组含量减少,但是仍显著高于基础水平(P<0.05),室温组24 h恢复至基础水平,在变化过程中热预处理组较室温组MDA含量降低速率快(P<0.05).这些发现表明急性运动可以诱导HSP70表达增加和热预处理后进行运动可以产生HSP70表达的累加效应.诱导HSP70大量表达可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机体运动时的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1.
分析运动训练对运动员体温、水代谢、电解质代谢的影响,以及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水盐代谢的激素调节机制.认为:运动训练使运动员机体排汗增加,水及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导致机体水盐代谢的紊乱;运动时水盐代谢的神经体液调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及局限性,合理补液可缓解运动热应激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疲劳消除.  相似文献   

12.
运动训练对热应激大鼠免疫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运动和热应激对大鼠白介素2(IL-2)等免疫指标的影响,对大鼠进行为期6周的中等强度负荷运动训练,并在运动末次施加热应激,测定大鼠外周血液白介素2(IL-2)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结果:(1)运动热应激组大鼠血清中IL-2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2)运动热应激组与热应激组相比,运动热应激组大鼠血清中IL-2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3)运动热应激与常温急性运动组相比。运动热应激组的大鼠血清中IL-2含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1)长时间运动热应激时机体免疫机能受到损伤程度明显增加;(2)在常温下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可以适当提高机体的耐热性,降低免疫抑制和损伤。  相似文献   

13.
<正>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体温调节功能以及呼吸循环等系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湿热环境中运动训练时,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受阻,体温极易升高。体温过高会影响运动能力,使人烦躁、疲劳、食欲不振,严重时可发生中暑、热痉挛等热疾病,甚至可导致死亡。一、湿热环境下运动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1.水和电解质。在湿热环境下运动训练,机体的水盐代谢加强。汗液为低渗液,固体成分占0.3%~0.8%,主要为钠盐,还  相似文献   

14.
凡启为  肖国强 《体育学刊》2005,12(5):123-126
热休克蛋白是一组结构高度保守的多肽,几乎所有生物体受到某种额外程度的应激时都有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因此又称为应激蛋白.热休克蛋白赋予细胞或生物体从各种应激中恢复的能力和保护他们免遭这些应激因素的伤害.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热耐受能力.热休克蛋白作为一种分子伴侣,能维持细胞的正常结构.热休克蛋白在抗氧化、抗细胞凋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运动也能诱导心肌、骨骼肌等组织中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并与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密切相关,在骨骼肌中的表达表现出肌纤维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在高温高温环境下运动时产生的生理反应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代谢平衡等,阐述了限制运动能力的因素:体温过高、脱水、运输氧能力下降以及心理应激,进一步提出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运动训练的防治措施,为的是帮助运动员更好的适应极端环境,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6.
内质网应激和热休克与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外界环境的刺激能引起内质网内稳态失衡,发生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措施,以维持细胞稳态功能.受热刺激后,机体产生相应的热休克反应,诱导细胞合成应激的热休克蛋白,并提高细胞的抗损伤能力;运动也能刺激内质网发生应激反应,产生热休克蛋白,发挥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湿热环境下机体血液成分变化特点的实验,试图揭示湿热环境下运动的身体适应,为训练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随机抽取某大学男生30名,平均年龄(21.3±1.1)岁。实验选择第二军医大学湿热环境训练实验室,环境温度控制在39℃,相对湿度为80%。实验历时9 d,分为测试阶段和训练阶段:测试阶段在训练前、后1 d分别进行12 min功率自行车测试,2次测试前、后经上肢静脉取血(在肛温指标测试后即刻进行);训练阶段周期为7 d,运动负荷为:踏步机徒手踏步15 min,艾威BC4730-52型功率自行车无阻力运动15 min,艾威BC8500型功率自行车调至10LEVEL-280WATT/H运动15 min。结果显示:与第1次、第2次测试前相比,2次测试后血清尿素(BU)、乳酸(La)、[K+]和[Ca2+]均显著升高(P<0.05),[Cl-]显著下降(P<0.05);[Na+]在第2次测试后显著升高(P<0.05)。经过7 d热习服训练,第2次测试前较第1次测试前相比,BU和[Na+]显著升高(P<0.05),La浓度显著下降(P<0.05);第2次测试后同第1次测试后相比,BU、[Na+]、[K+]和[Ca2+]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经过7 d间断性反复热暴露运动后,机体蛋白质代谢供能有所回降;La清除能力得到提高;血液电解质各项指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但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及人体耐受范围内;且运动能力及自我感受得到改善,说明习服训练有利于机体新的热反应动力定型建立。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运动员常常不在运动中补充足够的液体?如何弥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华  史小才 《体育科学》2002,22(1):138-140,F003
(1)运动员在运动中因出汗丢失大量体液而补液不足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是所谓的“自愿脱水”,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带来严重影响。(2)运动员补液不充分有诸多原因,包括:用饮料湿润口腔而造成的生理性渴感抑制,液体引起胃部不适,运动中不易取得饮料,饮料质量欠佳,以及缺乏对运动中补液必要性的认识,等等。(3)发生脱水后,年龄较大的运动员往往比年轻的队员补液少。(4)通过补液指导和训练,运动员能够做到在运动的前、中、后较充分地补液。(5)增进饮品的口感,可使运动中液体的补充量奇迹般增加。(6)运动员大多选择冷饮料,而选择热饮料的较少。饮品的温度对中心体温的影响一般不大。  相似文献   

19.
环境对体育锻炼者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通过观察普通大学生在高温环境中上体育课时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研究热环境对运动者的生理及心理影响,为合理安排高校体育实践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气温、空气湿度和气流的综合影响,可引起人体过热或体温过高的环境,称为热环境。根据环境温度与人体热平衡之间的关系,通常把35℃以上的生活环境和32℃以上的训练环境视为高温环境,相对湿度在60%以上的环境称为高湿环境。热适应是指机体在高热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耐受高温和抵抗热损伤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奥运会的比赛已逐渐演化为各国科技力量的竞争,"科技奥运"也将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