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西哲学范式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哲学范式的比较研究和平等对话是中西哲学研究在目前取得真正进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哲学范式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看,中西哲学的范式比较可以赋予中西哲学以各自相对平等的地位,从而为中西哲学比较提供了可资比较的前提和基础;从哲学范式所具有的内在性和超越性来看,中西哲学的范式比较可以为深刻揭示各自哲学原创建构的历史特点、发展规律及其理论和方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哲学范式所具有的整体性和强烈地问题意识来看,中西哲学的范式比较可以从根本上克服特征的一般比较的局限性,为深刻揭示中西哲学之所以不同的深层原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对如今我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关注,但是如何关注现实和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出场是现如今马克思研究学术界中所面临的一个重点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对话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范式,通过对话,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现实之间产生对话。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对话范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的方法。同时,对话范式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也在我国的中国化及当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们把哲学的理路划分为理论哲学理路和实践哲学理路,那么,原本的马克思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的主体性哲学之超越的现代实践哲学。正是马克思的现代实践哲学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生存实践哲学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看来,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也不能简单地将一方还原或归结为另一方,但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的。理论认识归根结底是派生于生活认识,从而依赖于生活认识的,因而,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的东西,即便那些不实在的或根本不可能变为实在的东西,它们也源于生活。生活认识不仅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基本的经验,而且为理论认识对自身困难的克服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参照。理论认识有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之分,科学认识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的客观知识,哲学认识是人们的一种生活范导或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方政治哲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先后存在过三种思维范式,历经两次思维范式的转换。求知动物被提升到政治动物之上,蔑视行动的生活。诉诸政治一种客观主义的“法则和尺度”。为存在性政治哲学范式;从人性出发。设定自然状态,诉诸政治抽象的“自我意识”,为意识性政治哲学范式;从现实世界的整体性出发,在“理性多元化”的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实践,采用“对话”的方式寻求政治问题的“和解”。为交往实践性政治哲学范式。作为现代交往实践哲学奠基者的马克思。理应成为追溯政治哲学思维范式现代转向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当代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和中国社会转型为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及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哲学研究范式面临着三大创新:研究方向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视野的创新。在研究方向上,要强化面对现实生活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倡导对话型研究方式;在研究视野上,要确立先导性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6.
库恩和伽达默尔对语言的重视、“先见”和范式在认识中的相似作用、是否可通约的分歧等 ,使我们直接把握到侧重于自然科学的库恩哲学与伽达尔的哲学解释学在文化领域的相通。这有可能导致将科学置于人的生活世界之中而不再超然  相似文献   

7.
论课改的范式基础及其理念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冲突—批判范式和现象学—解释学范式是近现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三种课程范式,这些范式对我国历次的课程改革均有影响。我国的此次课改综合了各家学说,在理念上出现了比较大的突破,表现为:第一,将课程目标指向完整的人性发展和人格培养,突出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扭转“知识本位”的旧课程观,联系时代进步和儿童的生活世界;第三,弘扬儿童的主体精神,强调学生对课程的主动生成、体验和感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与课程关系观;第四,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对话、理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哲学发展初期经历了"听着西方讲""照着西方讲"的历程,带来先进思想的同时造成中国教育哲学自我话语的隐匿。我们只有通过"自己讲"才能确立话语主体地位,实现中国教育哲学自我的觉醒。"自己讲"通过"讲自己"而实现,因此教育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自己讲"作为话语前提,还需要"讲自己"以构建话语的"中国范式"。但教育哲学中国话语不能局限于传统,也不能自说自话,要注意古今融通、中西融合,凸显出我国教育哲学研究的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并能够在国际平台上与国际学界进行对话交流,在对话中得到国际的接受和认同。  相似文献   

9.
正刚见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有两个困惑,一个是,我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哲学,另一个是,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对话。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存在一种不能以某种哲学来解释的教学,也不知道是否存在一种没有对话的教学。哲学无处不在,而对话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我相信任何人都举不出任何一个案例,来证明没有对话的教学。自主的学习没有对话?那叫学习,不是教学,只要称得上是教学,恐怕还真超越不了教学对话。所以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不  相似文献   

10.
杨启亮 《人民教育》2012,(20):47-48
刚见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有两个困惑,一个是,我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哲学,另一个是,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教学对话。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存在一种不能以某种哲学来解释的教学,也不知道是否存在一种没有对话的教学。哲学无处不在,而对话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我相信任何人都举不出任何一个案例,来证明没有对话的教学。自主的学习没有对话?那叫学习,不是教学,只要称得上是教学,恐怕还真超越不了教学对话。所以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谁对话了,谁没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转向与当代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间正在出现一种引人注目的理论趋同 :现代西方哲学的经验主义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事求是精神都走向了科学的经验实证 ,现代西方哲学的中立主义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精神都体现了对取其中道原则的认同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正义精神都是对哲学的社会学维度的肯定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与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批判精神都把对语言与哲学之间关系的批判提到了议事日程。这种二者之间的理论趋同不仅验证了人类哲学的普遍规定性 ,而且也使在二者之间展开积极的对话成为可能 ;而这种对话最终必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创新和理论繁荣  相似文献   

12.
现实生活:超越"思辨哲学"的历史性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楹 《教学与研究》2007,1(7):49-54
文章从五个层面分别阐述了马克思哲学在批判"思辨哲学"的历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品质,具体表现为马克思哲学是"作为非哲学的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从人间到天国"的哲学、必须"被消灭的哲学"以及"解放哲学",由此将马克思哲学定位为"生活哲学";最后以马克思哲学为观照标准,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必须解决的四大主要问题,从而深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活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加之中西方文化心理背景上的某些类似,以及哲学自身的原因,使得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地影响。现代西方哲学的在重视物质财富追求的同时,重视人内心世界的充实,从对人造物的追求转向对纯自然的追求,从重视量到重视质,从崇尚固定性转向崇尚灵活性、流动性的价值观,对我国以家族伦理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现代西方哲学所包含的理性、竞争和自主精神,特别是其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非线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更是深远而持久。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分析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我国社会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当代哲学的视角来反思,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理论贡献值得我们重视,这就是:"人为最灵"、"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论,"人禽相分"、"人之为人"的社会人性论,"良贵'"能群"、"贵己""齐物"的人生价值论,"仁智""兼爱"、"兼士""至人"的人生理想论,"为仁由己"、"克己""去欲"的修养功夫论,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人生哲学的发展仍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实践的探索中得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理论.行知哲学是贯穿其教育思想的内核,对它的理解需从四大方面入手:在哲学理论大背景下探究其价值根基;明确行知哲学中对“做”的哲学性思辨;讨论行知哲学的目标指向;从践行十年的新课程改革中剖析行知哲学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终极关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终极关怀不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且融汇了中、西、马哲学中的基本精神。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哲学新形态表现为:人是现实生活过程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实践是人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基础;以人为终极关怀就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基础建构的终极理想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哲学因子的过量引介无疑加速了当代哲学精神生产的品质趋下和整个哲学形态的另类转型,使其阐释能力及有效性均面临挑战与质疑,并带来了自身的意义低迷和科学化危机。面对这种尴尬处境:一是必须探讨马克思哲学创新发展的学理依据与路径选择;二是必须在基本立场、基本原则上切当处置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哲学的相容相生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化合一"而非"马克思哲学的后学化"抑或"后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化",才能积极捍卫当代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并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确立起切当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多种形态,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作为同是对西方传统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批判和否定产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人本主义 ,都强调人的自主性、实践性和能动性 ,强调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 ,人占主导地位 ,并由此批判以近代西方理性派形而上学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 ,使哲学研究在不同的程度上从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绝对化的观念世界 ,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认为哲学的重建的根本途径归根到底是向人的回归 ,这既是西方人本主义各派哲学共同的、突出的特征 ,也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的根本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