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孩子能不能说真话,敢不敢说真话,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孩子撒谎几乎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因为往往在犯了错误之后要受到惩罚——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数落或者打骂。孩子为了逃避这些惩罚,就不敢承认自己犯的错误,也就是不说真话。作  相似文献   

2.
<正>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孩子能不能说真话,敢不敢说真话,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孩子撒谎几乎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因为往往在犯了错误之后要受到惩罚——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数落或者打骂。孩子为了逃避这些惩罚,就不敢承认自己犯的错误,也就是不说真话。作  相似文献   

3.
《幼儿教育》2013,(17):2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这是一门艺术,用好了比表扬还有用。孩子犯了错,如果批评时机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警示目的,还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黄帝内经育胎智慧》中提出批评孩子"七不责"原则,值得家长参考。1.当众不责:大庭广众之下最好不要责备孩子,以免伤害其自尊心。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懊悔,就给孩子留个台阶,你的宽容会让孩子更加真诚改过。3.暮夜不责:睡觉前不要批评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入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你会怎么对待?你是不是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教育机会,是不是觉得该让他吃点苦头,让他感觉不好,下次才能长记性,才能表现得更好?麻烦您回忆一下,当您还是孩子的时候,犯了错误,经过老师或父母对您的批评、惩罚之后,您是否认为"啊,老师和父母对我太好了,下次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当你成年以后,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你的伴侣或领导只会不停地批评你、指责你犯的错误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  相似文献   

5.
杨源 《现代企业教育》2008,(10):171-172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学生?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必须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批评有一定的可行性教育,是激励也是规范,表扬、批评、鼓励、惩罚什么都要有。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也得用到批评。  相似文献   

6.
吴献存 《今日教育》2014,(11):60-60
随着社会对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提升,家长、学生对教师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越来越难当。今天许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但能力、习惯缺少养成,更缺少接受批评的心胸。我们常看到不懂得包容、理解、体谅别人的孩子,也经常看到为子女开脱错误的家长。这些不接受学校、老师的教育、批评的现象,导致学校、教师在工作上稍有闪失,指责、呵斥便纷纭而至,这也使许多老师在和孩子交谈时都慎重考虑措辞。于是,孩子犯了错误,别说惩罚,就是连基本的批评教育都要小心翼翼。  相似文献   

7.
“赏识”教育提倡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赏识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固然是有效的,但在提倡肯定、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批评教育的积极作用,正如教育学专家孙云晓所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因此,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在肯定他以往优点的同时,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其错误所在,进行得当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现今教师对惩罚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和表扬学生.而不能使用惩罚。惩罚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且认为惩罚属于传统的教育观念,这与教育的现代性与人文性相背离,甚至认为惩罚就是变相体罚。  相似文献   

9.
现在一些教师膜拜“无批评教育”,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对学生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惩罚就是变相体罚。其实这是误读了惩罚的内涵。事实上,表扬与批评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教师一种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字经》中,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训,这是古人对教育经验的总结。近代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犯了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教师膜拜“无批评教育”,认为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对学生不能使用惩罚,惩罚就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惩罚就是变相体罚。其实这是误读了惩罚的内涵。事实上,表扬与批评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对严重犯错的学生进行惩罚,不仅是教师一种权利,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字经》中,  相似文献   

11.
批评与表扬的艺术——教育后进生一例哈尔滨市第156中学赵书清人们往往喜欢听称赞、表扬的话,孩子更是如此。对于学生的优点,老师表扬鼓励,学生乐于接受。可是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老师怎样批评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呢?这就需要老师讲究批评的艺术。王某是一个个性...  相似文献   

12.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批评孩子时为什么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认错?其实检查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大人身上。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注意下面这些原则,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评了。只谈眼前,不翻旧帐做错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要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孩子正处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父母要勇于原谅孩子的过错,动辄就翻老帐,这样很伤孩子稚幼的心,孩子是不会接受的。不能只注意孩子的错处当我们动怒时常常会  相似文献   

13.
老师把我叫到全班同学面前 ,斥责我在拼写测验中只得了68分 ,但那时我整体累积分数已达到99分。处方 教师和家长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 ,只关注学生消极的一面而忽略其积极的一面。在上述情节中 ,教师完全忽视学生得到的累积高分 ,只注意到她的拼写成绩差。教师在众人面前斥责学生以示惩罚 ,却没有发现并表扬学生的累积高分。这让学生感到困惑 ,搞不清自己究竟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有见识的教师知道 ,如果必须批评学生表现的某些方面 ,也应适度。在本情节中 ,学生整体表现不错 ,只是拼写方面比较差。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拼写能力 ,表扬…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百倍,而朋友提醒式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荡涤人的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文章就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惩罚"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家教信息     
接受孩子比表扬孩子更重要方新是一名心理医生,她以切身经历给记者讲了“心理医生妈妈”的教子方法。做妈妈的除了要给孩子安全感之外,还要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爱可以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这是孩子愿意活在这个世上最基本的东西。有人认为,经常表扬孩子,孩子才会拥有自信。但是滥用表扬,就会让孩子不去注意活动本身给他带来的快乐,而是从别人的表扬中去寻找满足。当然,教育孩子也需要批评,但一定不能总批评,总批评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我理解的批评,第一,要对事不对人;第二,在批评孩子时,要发现他的优点。孩子厌学,家长应该怎么办?北…  相似文献   

16.
批评的艺术     
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其实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犯错误,然后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孩子做了错事,家长要批评;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要批评。但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得讲究艺术,  相似文献   

17.
安抚、批评、惩罚与表扬、奖励等激励方法一样,都是幼儿教育中可用的重要手段,但幼儿毕竟是幼儿,安抚、批评、惩罚必须讲究科学,如安抚孩子不宜进行负诱导,批评孩子不能一"批"了之,慎用惩罚手段,这都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家长和老师要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出发,按照幼儿教育的规律,避免因安抚、批评、惩罚不当,而造成对孩子的身心伤害。  相似文献   

18.
流沙 《家长》2003,(Z2)
在家教中,有的父母认为夫妻扮演“红黑脸”,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或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袒护孩子扮“红脸”,爸爸批评孩子扮“黑脸”,或者反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家长都在用,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误,家长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勇敢地改正错误。如果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却为孩子求情,甚至为此争吵起来,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没有错误,被批评者反而成了旁观者。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辨是非,然而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就会…  相似文献   

19.
椰壳效应     
正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教育误区就是更多地注重揪出孩子的错误而并非肯定孩子的成绩。有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这让他的家长苦恼不已。一次,他的爸爸从外地带回一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见了爱不释手。这件事情让父亲突发奇想,就用锯开的椰壳给孩子盛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而且饭量也大增。这一现象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椰壳效应"。"椰壳效应"妙就妙在变"要孩子吃"为"孩子要吃"。面对让不少家长感到头疼的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盛饭,孩子竟然能愉快地吃下去。同样的道理,与孩子沟通时,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亲子  相似文献   

20.
教学中,常发现一些教师动不动就把犯错误的孩子狠狠地批评一顿,暴风雨似的,让孩子无所适从;哪怕是孩子不经意的犯了个小小的错误,也不轻易放过他们,有的甚至请来家长,把孩子的错误扩大化,夸张地处理。其实,作为教育者,我们完全不必这样做,我认为有时候闭上一只眼睛看孩子,也许就不会那样,也许还会出现一种意想不到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