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尊史”思想是晚清时期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龚自珍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龚氏指出:史官应“善入”与“善出”;又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氏的“尊史”思想及强调史学应经世致用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尊史”思想是晚清时期名思想家和史学家龚自珍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龚氏指出:史官应“善入”与“善出”,又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氏的“尊史”思想及强调史学应经世致用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无善无恶”之说在后世引起了极大争论,批评者讥其“源于佛老”。本文通过分析王阳明“无善无恶”学说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并与佛教特别是禅学的“无善无恶”说进行比较,指出王阳明之“无善无恶”论与佛学确有共通之处,二者均认同本体界无善无恶,现象界有善有恶,均强调形上虚寂本体与形下现实生命的贯通。然心学之“无善无恶”论的理论依据为儒学传统之体用论,与佛教之缘起论迥然有异。就阳明心学的思想实质来看,是援释入儒而以儒为宗,心学与佛学是在保持各自差异基础上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读史.序     
<正>史:原指史官,在西周时期,王室即设有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等事。后来将其所记之事也称为史,即史书。史书,是社会发展、国家兴衰的实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许多有识之士都把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功能作为治史的主要目的。刘知几提出:“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扬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其恶可以诚,其善可以示后。”司马光则把“善可以法,恶可以为戒”作为撰写《资治通鉴》的目的之一。到了近代,历史学更成为宣传改革和革命,以求救亡图强的奥论之一。今天,我们的党和政府再次强调重视历史教学,并要求历史教学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作为这门课程的灵魂,足见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之重要。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认为不能仅仅停在认识到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重要性这一水平上,而应该进一步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因  相似文献   

6.
“历史”和“史学”,今天已是常用词之一,但这两个词的出现,却要比史学本身的产生晚得多.我国史学,至迟在殷商“有册有典”以后便产生了,而“历史”和“史学”这两个词,最早却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只有“史”字,主要用于指掌管记事的史官.汉代有“史记”一词,先是用于指先秦史官所记而成的史书,东汉桓帝以后,遂成为司马迁所写史书之专名.这种情况,正是当时史在王宫、史  相似文献   

7.
“历史”和“史学”,今天已是常用词之一,但这两个词的出现,却要比史学本身的产生晚得多。我国史学,至迟在殷商“有册有典”以后便产生了,而“历史”和“史学”这两个词,最早却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时期,只有“史”字,主要用于指掌管记事的史官。汉代有“史记”一词,先是用于指先秦史官所记而成的史书,东汉桓帝以后,遂成为司马迁所写史书之专名.这种情况,正是当时史在王宫、史书绝少、史学极不发达的必然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数量特多,史学空前兴盛,“史”、“史  相似文献   

8.
一、唐代官方史学的历史渊源官方史学,就是政府组织的史学活动。官方史学在中国古代起源甚早,据称“黄帝之世,始立史官,沮诵、仓颉居其职”①,不过此系后人追记,是否果真如此,不无可疑。但至迟到殷代已出现最早的史官,从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其时有“作册”、“大史”等官职,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管理图书、记录时政大事②。《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里的“册”和“典”或许就出自殷代史官之手。据考证,《尚书》中有的篇章可能成于殷商时期③,如然,则也应是史官之作。西周时期,有太史和内史之职,太史掌记录时事,内史司录载王命…  相似文献   

9.
《史记》产生于特定历史时代之特殊杰出人物之手,为空前的历史巨著.以其结构完整、体例严密为中国传统史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领域,为历代史家提供了艺术营养、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史记》思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堪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鲁迅因此誉之为“史家之绝唱”.  相似文献   

10.
如何批判、继承和发扬传统史学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史学走向现代必须面对的一大任务。朱希祖对刘知几《史通》的研究和理论借鉴便是这方面的一个例证。在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其对《史通》有关史书体裁体例和史官史馆等论述尤多资取。朱氏不仅有沿袭成说之处,也有以新释旧的探索,从中可见传统史学在近代西学冲击之下,虽丧失了主流地位,但仍保持着血脉延续。深入考察这一范例,不但有助于认识现代史家朱希祖的治史特征,还可从中体察传统史学在近代史学转轨中的价值和近代史学的知识演进状况。  相似文献   

11.
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学者研经治史好言“实事求是”,既表现为治学特征和考据方法,更成为治学规则和学术观念.清代史家在“实事求是”观念的影响下,一扫宋明以来空谈天理性命的治学风气,建立起求真考实和无征不信的学术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家对我国传统史学作了一次全面考证和重新诠释,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宗旨的治史观念.乾嘉史家的"实事求是"观念,并非仅仅表现在考据方法和治史特征层面,更主要是规范和影响他们治史实践活动的学术理念,具有极其深刻的历史考证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乾嘉时期的史家对我国传统史学作了一次全面考证和重新诠释,形成了以“实事求是”为宗旨的治史观念。乾嘉史家的“实事求是”观念,并非仅仅表现在考据方法和治史特征层面,更主要是规范和影响他们治史实践活动的学术理念,具有极其深刻的历史考证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钱大昕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治学博通,成就卓越。钱大昕治学,以史学为中心,是18世纪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代表。他为史学的发展做了一系列努力:提升史学地位,使经史并重;开拓史学研究范围,完善门类方法;倡导实事求是学风,对后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柳诒徵的史学思想是以传统的史学精华为主兼以吸收西方史学观点的产物。柳诒徵认为,历史学既是关于知识的学问,又是政治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功用是彰功显绩、生成知识和彰往察来。柳先生把传统的变易观与西方的进化论糅合在一起,认为历史是迭次发展的,"有退化者,有进化者",其因则有赖于人们自身的创造、社会制度的组织鼓励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的主体——人本身的本质性和历史文献使得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形式上的纵贯和横通,目的上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构成了历史认识的基本类型;"观事实之始末"与"察风气之变迁"乃是历史认识的两个阶段,而客观的事实与政治的"礼"则是历史认识检验的标准。柳先生论著中所体现的史学方法主要是"明吾民族独造之真迹"的文化学方法,以及历史主义和经济分析法等。在史料方面,柳先生打破四部分类法,增加志、丛、图三部,成为七部分类法;主张全面地阅读材料、考证史料的来源,充分利用新的史料、遵守学术规范;史料的编纂应当参照政府的组织机构来安排史书的体系,"治史学若理国事"。柳先生重视史德,强调史家研究历史,必须去除成见,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要求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柳先生把礼看做是史学的核心灵魂,批评有损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切史学行为和对历史事实的错误理解。柳诒徵史学思想的个性特点是新人文主义,其旨趣是守护传统道德、注重精神完善。  相似文献   

16.
初唐赋是初唐文学百花园中的石楠花,沉毅庄严。关于它,前人虽有论者,但不免抑扬过当,与实难符。文章以初唐百余篇赋为基础,从题材内容、文体特征到艺术手法诸方面展开研究,期在揭示出初唐赋所具有的独特艺术内涵,彰显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总结历史经验、历史人物、历史编纂、史学批评等几个方面与比较研究之关系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史家历史撰述所用比较方法,如史事比较、人物比较、制度比较、政策比较、历史思想比较、史学思想比较、史家特点比较、史书编纂形式比较等进行论述,以揭示中国古代史家在比较研究方面的认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两宋时期的史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史学思想的角度考察宋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史学出现义理化的发展趋势.这一史学趋势的盛行,促使两宋史家对史学的内涵、性质与功能等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提出了一些不同于前代的史学范畴.如何评价宋代义理史学的利弊得失,不仅对于正确认识宋代史学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全面估量传统史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确地分析和总结新中国史学发展道路,关系到能否自觉地继承、发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宝贵思想遗产,而且关系到认清当前史学的发展方向。有的研究者将建国后十七年的史学贬斥为"完全政治化"的史学,认为它毫无学术的独立性,这种看法与历史事实是大相径庭的。从总体看,"十七年"史学虽然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成绩是主要的。造成评价如此分歧的症结所在,是能否正确把握"十七年"中两种学风的对立及其斗争的实质。"十七年"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学风,一种是实事求是、坚持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优良学风,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恶劣学风。"十七年"史学所取得的成就,恰恰是正直、严肃的学者大力发扬优良学风、坚决抵制教条主义恶劣学风而取得的。这是正确评价的关键,也是考察"十七年"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论问题。如果离开了这一正确的原则,就会只看到教条化横行,甚至将错误不加分析地归罪于提倡唯物史观,从而怀疑唯物史观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作为一部信史,在其身上,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史学优良的“实录”传统。然纵观《史记》全书,却发现《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的史料,这便与“实录”传统产生了矛盾。本文以时代生死观的角度,探讨《史记》中存在大量“非实录”史料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