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气候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年降水量70~900mm,分布极不均匀,西藏的南部和东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发区。每年汛期受强降雨影响,中小河流和山洪地质灾害灾害频次高、危害重、影响大,是自治区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西藏气象服务的首要任务之一。突发性强降水是诱发山洪地质等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大多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里生成。为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增强防汛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西藏基于国家气象局推广的短时临近预报平台(swan)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更适合西藏本地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以期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2.
正依据气候规律,每年的主汛期(5~9月)是暴雨天气的高发时段。暴雨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气象学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暴雨具有潜在的破坏力和危险性。暴雨发生以后,地理环境成为影响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高原和山地在暴雨的作用下,最易诱发山洪及滑坡、泥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滚石、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其中,滚石、崩塌、滑坡成为阻断交通的主要灾害。堰塞湖不仅对上游造成淹没,而且对下游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形成灾害链,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流。次生灾害沿破裂带及两侧密集分布,并随距破裂带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将持续5—10年,泥石流的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文章根据次生灾害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4.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质背景以及独特的气候特征,澜沧江流域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以及严重的山地灾害而闻名于世。作为重要的非工程减灾措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分区能提前识别灾害危险区域,进而合理的规避灾害风险。基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本研究选择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地震、降雨、人类活动等五类因素,包括坡度、地形起伏度、活动断层密度、地层岩性、地震能量、多年平均降雨量、年降雨量变差系数、土地利用类型等8项评价指标开展了澜沧江流域的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澜沧江流域715处滑坡、986处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滑坡、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结果与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直接验证了本研究的危险性分区结果,为流域灾害防灾减灾和规划安全的人居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苏鹏程  韦方强 《资源科学》2014,36(2):273-281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质背景以及独特的气候特征,澜沧江流域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以及严重的山地灾害而闻名于世。作为重要的非工程减灾措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分区能提前识别灾害危险区域,进而合理的规避灾害风险。基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本研究选择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地震、降雨、人类活动等五类因素,包括坡度、地形起伏度、活动断层密度、地层岩性、地震能量、多年平均降雨量、年降雨量变差系数、土地利用类型等8项评价指标开展了澜沧江流域的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澜沧江流域715处滑坡、986处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滑坡、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结果与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直接验证了本研究的危险性分区结果,为流域灾害防灾减灾和规划安全的人居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趋于增强的地震活动扰动下,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显著增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异常活跃,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扰动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危害和威胁.白龙江流域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地区之一,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山体陡峭,泥石流沟谷的沟床比降大,同时也是受到地震扰动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黄晓清 《西藏科技》2003,(12):52-55
根据2003年5~8月西藏地区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汛期天气气候、500hPa中高纬度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得出2003年汛期大部分地区降水、气温正常,无大范围旱涝灾害。局部地区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创历史新高,出现了泥石流等灾害。  相似文献   

8.
洪水、滑坡和泥石流是中国西南山区较为普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特别是滑坡、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生,出现多种灾害相互迭加或同时遭遇的险恶局面,往往酿成惨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1990年,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积极响应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在全国开展各类减灾工作。在该减灾委员会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于1990年向联合国减灾委员会提出了“中国西南山区洪水滑坡泥石流综合减灾示范工程研究”的立项报告。在报告中,我们选择了多种山地灾害较集中、当地原有减灾工作基础较好且有较高积极性、减灾后将…  相似文献   

9.
2014年5月25~29日,受孟加拉湾低压云系影响,西藏大部出现了雨雪天气,此次过程中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日喀则地区南部和山南地区南部。对该区域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设施农业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5月25日气象台发布《天气消息》,明确提出此次降水对该区部分农区土壤墒情有所改善,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东部地区和喜玛拉雅南麓需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防范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等地质灾害。文章将针对此次天气过程,重点探讨如何在"三性天气"中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为了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气象决策服务关注重点和生产生活建议,过度季节准确预报降水相态(雨、雪)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2017年西藏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的普查情况,分析了隐患点的特征,并探讨了不同灾害类型与发生的区域及服务需求调查。结果表明:(1) G318和G214公路普查的风险隐患路段共有314处;(2)风险隐患点的路基岩土类型以碎石土、砂土、粘性土和岩石为主;(3)主要分布在林芝市波密,昌都市芒康、八宿、左贡、昌都、类乌齐,主要灾害是滑坡、崩塌、飞石落石、洪涝、泥石流、路面结冰、公路积雪。(4)主要发生时间为11-3月和6-9月份;(5)强降水造成路面积水或引发山洪、泥石流冲毁公路隐患为最大,尤其是降雨量达到30毫米或降雪量达5毫米、气温低于0℃可作为交通部门采取封路管制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1.
2021年5月28日,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西藏自治区亚东县康布麻曲流域暴发暴雨山洪灾害,地处流域下游的沿河战备公路出现多处崩塌与河岸坍塌,部分路段严重受损,电力、通信、交通运输中断,威胁下游军民生命安全,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军备物资正常供给。通过实地调查,明确了灾情险情,并联合卫星遥感和地面雨量监测数据研判了致灾降雨过程。结果表明:持续降雨和短时强降雨的叠加作用是山洪、边坡崩塌(含落石)、河岸坍塌等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崩塌等局部性山地灾害与站点监测雨量变化有密切关系;卫星监测显示,下司马镇西侧为主要的暴雨中心,局部区域5月25~28日的持续降雨以及26和28日的两次短历时暴雨过程,激发了山洪及山地灾害。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此次灾害的发生时间并非主汛期,现场调查表明部分河岸和边坡仍存在垮塌的可能,应尽快加固边坡和河堤。总体来看,站点监测雨量更倾向于解释崩塌等局部性山地灾害,而卫星监测则易于判识区域性山洪形成的主要源区,协同两种监测手段则可能有利于流域山地灾害全方位多尺度的监控与应急响应。  相似文献   

12.
杭州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诗芳  郝世峰  冯晓伟  胡波 《科技通报》2010,26(4):494-500,545
利用杭州市近20年的1h雨量资料,分析了杭州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极值分布、年发生次数、月际分布、时段分布等气候特征。短时强降水雨量极值大多出现在台汛期间。杭州市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的多年平均值为9.6次。杭州发生短时强降水的高峰期为7~8月。短时强降水容易发生在凌晨及午后两个时段。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有:梅雨锋、西风带低槽、热带气旋、副高边缘西风急流、局地强对流系统等。本研究通过MM5模式产品得到各大气对流参数场及单点探空曲线,为预报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个例分析发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各个大气对流参数场中心与短时强降水中心对应较好,杭州探空曲线反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但是预报仅停留在定性和人工分析阶段,做出客观定量预报,并确定短时强降水的落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宁娜  马金珠  张鹏  齐识  田黎明 《资源科学》2013,35(4):892-899
信息量法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根据地形、地貌、地质、环境等条件,选取高程、坡度、岩性、土地利用类型、滑坡点密度、地质构造缓冲区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7个评价因子,进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文章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及信息量法的定量分析功能,对各类因子进行分级计算与信息量赋值,生成各评价因子的信息量图层,并进行叠加分析,最终得到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图.结果表明,中度危险区以上的区域包含88.91%的泥石流.随着危险等级的增加,泥石流沟面积占危险等级面积比也随之增大.在中度危险区、高度危险区和极高度危险区内发生的泥石流面积分别占到各危险等级面积的21.21%、34.09%和46.00%,分析结果与实际灾害分布特征吻合较好.由此可见,信息量法与GIS技术结合对泥石流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聚类分析的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明涛  韦方强  王欢  苏鹏程  谢涛 《资源科学》2012,34(7):1257-1265
三江并流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同时又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评价了三江并流区泥石流的危险性,这种非监督分类的方法适用于没有足够训练数据的情况,可以快速对一个区域的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估。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选择了能够反映三江并流区泥石流灾害主控因素的8个影响因子:地形坡度、坡向、植被、地层岩性、断裂带密度、河流切割密度、降雨量和道路网密度。聚类分析算法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将整个研究区域划分为四个子类,分别对应极低、低、中等和高危险区,其评价结果与研究区泥石流灾害分布的点密度值相吻合。从危险性评价图可以发现,即使在极低危险区域附近,可以看到有高危险区域的存在,因此,这一分区图可以用来寻找危险区中的防灾避灾安置点(即小块的低危险区);从危险性分区图中还可以发现一点,在高危险区域和中等危险区,以及高危险区与极低危险区分界线附近,泥石流灾害点分布比较密集。  相似文献   

15.
岚皋县2010年7月16~19日,岚皋县四季河流域出现一次强降水过程,导致四季河流域暴发山洪,河水猛涨,造成岚皋县四季乡,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地质灾害。本文对四季河“7.18”暴雨洪水的成因、特征、洪水参数、洪峰流量和重现期进行了分析。为四季乡灾后重建和今后防洪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日喀则两次短时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micaps高空环流和地面自动站、卫星云图和雷达等探测资料,对日喀则市区出现的两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500hpa高空环流上青海小高压底部有偏东风回流,高原南部热带低压活跃,上高原的水汽充足,北部冷空气和南部暖湿气流在高原的中西部交汇形成"人"子型切变线,高原东部有阻塞高压控制,阻止高原西部系统向东移动的情况下。此外,城市内涝型灾害与城市坡度、坡向、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生态环境等因素以及排水管道是否完善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预报城市内涝型洪灾时除了对气象因素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考虑上述相关外部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米粮镇地处秦岭板块东秦岭一带,属于山地地区。周边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和炭质页岩互层的出现,并且处在构造比较发育的地区,岩层倾角普遍较大。加上夏季多大雨的天气,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本文主要从构造、地层、岩性、水文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考考虑滑坡、泥石流以及矿山开采带来的灾害和环境问题,同时也对本地区夏季多雨的天气问题带来的自然灾害也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雨量信息对防灾减灾具有重大影响,本文通过青海气象雨量监测报警系统的设计、实现、关键技术的研究,探讨了雨量监测报警系统在青海气象领域中的应用。 1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汛期强降雨引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城市内涝、交通拥堵中断等现象时有发生,做好气象监测预警服务是成功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环节之一。青海气象局建设了三百多个气象站点实时观测数据,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气象资料,对超过阈值的雨量进行报警,使预报服务人员及时做好预警服务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青海省48个自动气象站2004~2006年6~9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的降水性质、持续时间、降水范围以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并伴有雷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系统性天气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较少;短时强降水的分布明显受到地形影响,降水次数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性递增趋势,在东南部有一高值中心,在青海湖以东、青海南部地区各有一个次高值中心;青海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主要以短时强降水(强暴雨)为主;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在盛夏的7-8月出现最多,且多发生在傍晚前后。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暴雨灾害防控技术是指暴雨灾害警戒区间的确定及风险评估,关系到安全防灾监测布点的科学性和采集雨量、雨强的代表性及可靠性,并会为行车指挥控制系统提供较为合理的限速指令信息,或为启动应急预案提供决策依据,从而达到安全、高效行车的目的。研究方法:以全国高速铁路沿线738个基本气象站,近40年(1971~2009年)各月日雨量≥25mm、日雨量≥50m、日雨量≥100mm、日雨量≥150mm暴雨日数,以及一日最大降水量资料、1h最大降水量、10min最大降水量为基础,采用雨监测技术、气象学、铁道工程技术、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高速铁路沿线暴雨灾害防控监测技术,应用皮尔逊Ⅲ概率模式(简称P-Ⅲ)进行不同频率计算,进行ω2检验,通过率90%。研究结论:我国高速铁路沿线各月各等级日雨量≥25mm、日雨量≥50mm、日雨量≥100mm、日雨量≥150mm暴雨日数分为6种类型,按照6种暴雨类型进行防控;沿线任意里程一日最大降水量5年一遇设计值R5max与10min最大雨量相关显著。提出以高速铁路沿线任意里程一日最大降水量5年一遇设计值R5max和10min最大雨量为暴雨警戒区间的确定主控因素,为我国高速铁路暴雨灾害防控和警戒区间确定等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