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交媒体时代,受到图文宏观环境的影响,截图传播在媒介的普及化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中迅速发展,成为传播主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重要的辅助手段。本研究以引发网络关注的霍某陈某事件为例,探讨研究截图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发现,由于技术赋予的使用便利以及截屏传播带来的“接近真实”的感受、对文字的生动再现、维权留底的有利武器等功能,使截图传播从一个方便人们保留内容的辅助手段转变成内容传达的主要运用手段。但伦理问题也伴随而来,其原因与媒体技术、媒介属性、传播内容、传播主体等有关。据此,本文从技术支持、政府政策调整、用户素养提升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社交媒体环境下截图传播伦理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殷莉 《当代传播》2004,(6):21-22
政府在信息公开中是主要责任方,规范着信息发布者的行为。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按照新闻规律办事,防止自身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真。  相似文献   

3.
郭梅 《新闻知识》2012,(2):46-48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立法的逐步完善明确了大众传媒的权利归属,即作为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大众传媒传播成本低、信息容量大的特点赋予其作为政府信息公开主渠道的角色.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大众传媒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下的功能拓展了空间.大众传媒是政府信息的传播者、解释者、监督者、反馈者,同时还承担着代言公众寻求政府信息,建构政府形象,塑造传媒公信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聊天中的脸谱符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人都加入网络进行聊天交友。网络聊天与现实生活中的聊天不同,它主要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人际传播,参与者使用文字便于清楚表达深刻的意见思想,这可能有助于加强传播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他们不能面对面地辅以体态语及面部表情等非语言手段进行交流,这又可能削弱传播的直接性。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并在文字交流中表达感情,网民们在实践中创制出了  相似文献   

5.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相互对应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前者长期以来被传播学界所忽视。本文倡导用"质的研究"来诠释传播者,以回归传播主体的研究视角聚焦于四类传播者:特殊群体中的个体传播者、特定事件中的传播者、组织化的传播者、主流文化中的传播者。同时,面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意义域的介入"和"意义表述"两大困境,提出以研究者进行角色反思、情境反思、价值观反思与行动式研究为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及时公开博硕士学位论文对促进学术交流与传播,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博硕士学位论文公开,涉及作者、培养方、数据库商等多方利益。学位论文公开时间建议由作者、导师自由确定,延期公开最长不宜超过5年,且应避免独家授权;培养单位可以多途径促进学位论文的公开传播;数据库商则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以优质服务赢得大家的认可。各方利益需均衡协调,共同推进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  相似文献   

7.
范龙  陈琳 《新闻前哨》2007,(12):92-94
约翰·费思克把大众传播研究分为两大派别,一派认为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递,是一种行为,称为过程学派;另一派被称为符号学派,它关注的是信息与文本如何与人们互动并产生意义,即文本的文化功能,主要研究方法是符号学。大众传播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符号。印刷媒体中的文字与图画,电子媒体中的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和画面,网络媒体中电子报纸、在线聊天,从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融合技术的冲击使得新闻聊天机器人应运而生,人工智能正在重构传媒业的新版图。新闻聊天机器人通过机器程序仿真与人类的对话,用聊天的形式向用户推送新闻。这种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使新闻聊天机器人在与其他新闻产品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文将从人机交互、内容交互、人际交互三个方面对新闻聊天机器人的交互传播实践进行探讨,希望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进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间手机的变革,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21世纪初期是手机发展的飞速时期,在短短十几年间,手机的外观、功能等都得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特别是与互联网的结合,更丰富了手机的种种功能,手机APP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中,其中聊天工具是手机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软件,而微信就是目前人们使用最为频繁的聊天、社交APP,成为APP市场中的主力。微信带给了人们更多的聊天体验和新颖的聊天环境,其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自身功能的优化中不断的发展,微信文字聊天、语音聊天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常用方式,带给人们许多生活上的便利,本文将结合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具体的探讨一下微信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聊天有别于传统的聊天模式变得多姿多彩起来。以微信为例,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语言符号,以表情为代表的非语言符号在网络聊天中逐渐流行起来,从简单的键盘符号、Emoji面部图像到动态的jpg图像,表情越来越生动形象。本文重点分析微信聊天中表情符号使用的原因以及对人际传播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的碎片化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普及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社会呈碎片化分布趋势,给政府危机管理的信息收集、公开和传播带来了挑战。本文意在探讨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碎片化传播生态,在此环境下,政府作为危机信息管理者如何正确理解碎片化的正负面影响,以便更好地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公开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戴梅分 《青年记者》2006,(10):85-86
1998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网络媒体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的称号。在网络传播中,网络聊天作为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QQ、E-mail、BBS是网络交流的主要工具,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必然要求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工具,作为远距离交流与传播的网络传播来说,这些不受地域、年龄、性别、时间等要素控制的传播工具是最理想不过的网络聊天工具。网络传播的各种特点,使随之产生的网络聊天语言也呈现出与传统语言不同的构造和特色。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后期,网络传播的出现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起了挑战,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这种影响也波及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本文没有选取所有的网络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只选择网络聊天中使用的语言及表达作为研究对象,并从网络聊天人际传播的特性所造成的口语体的书面化表达的视角出发,分析由此产生的一些新词语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4.
已公开裁判文书的再传播与个人信息权益的冲突,在司法实践和理论上均存在较大分歧.裁判文书公开在庭审、传统媒体公开、上网与再传播这四种传播情境下,对当事人个人信息权益的影响明显不同.作为司法公开组成部分的裁判文书公开具有天然的"权利"性质,同时,对其"权力"内容应进行限制;个人私密信息具有民族性,不加限制的公开必然会造成伤...  相似文献   

15.
2014年5月29日,微软推出一款聊天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公测阶段开放了10万个只应用于微信平台的申请名额,用户添加好友拉入微信群中,可以与其进行交流.这是一个基于数据挖掘与智能搜索的聊天机器人.据微软介绍,小冰集合了中国7亿网民多年来积累的、全部公开的聊天记录,集合了1500万条语料库,通过理解对话的语境和语义,实现人机交互问答.  相似文献   

16.
王珏 《东南传播》2010,(8):63-65
模糊传播作为一种策略性意义模糊化传播行为,其出现与使用非常普遍,在社会信息传递中起着特殊作用。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报道者出于新闻策划布局或特定业务要求将新闻要素模糊化,即属于模糊传播行为。模糊传播因其策略性并不与新闻的真实性相悖,反而在需要特定报道效果的新闻实践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模糊传播的机制、效果出发,试探讨模糊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和运用,通过研究其实现的形式、方法,以明确模糊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传播模式,并提出通过这一传播形式优化新闻报道信息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微信已经成为涵盖交友、聊天、缴费、转账等诸多功能的社交媒体.与以往的以单项传播为主、反馈有效性较差的大众传播相比,微信传播具有实时阅读、随时随地分享并评论、互动性强的特点,兼具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优势,成功抢占了用户的碎片时间,而朋友圈、聊天群等言论空间呈现出的众声喧哗的局面也反映出了微信对于当下舆论生态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政府网站的汶川地震报道文本进行内容统计和报道内容分析,同时配合报道内容进行地震报道受众抽样调查,二者结合分析发现政府网站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全面,信息供给与信息需求错位,信息表现媒介单一,互动性较弱等,因此应加强政府网站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技巧,突出以错位求定位并实行整合传播的信息公开策略.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危机传播的信息公开机制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时代危机传播的信息公开机制主要包括:信息的即时公开、真实公开、深度公开、多渠道公开和制度化公开。  相似文献   

20.
微信,作为聊天软件中的集大成者,其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网上聊天,还是新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一把利剑,但是微信新闻传播作为新闻传播的新式手段,在新闻传播时效性提升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虚假消息,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困扰,本文旨在研究微信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希望为新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