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光 《编辑之友》2018,(8):75-79
网络传播环境下舆论快速发展,这让舆论失衡现象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在:“知沟”带来的舆论认知偏向、“意见领袖”引领的舆论走向、经济利益与道德引起舆论中的话语权失衡及舆论导向的摇摆性现象.而舆论失衡所带来的影响则出现了价值观的错位、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公共理性的缺失等.要通过加强舆论监督、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加强主流文化建设等措施对舆论失衡现象进行管理和纠正.  相似文献   

2.
“注意力”政治舆论是政治舆论的常态。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是网络政治舆论的组成部分,政治正确优先、政治道德内驱、政治情感营销、政治情绪渲泄、政治消费成瘾是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的方式和表现。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具有功能极化的典型特征。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对公共权力进行“注意力”监督,公共权力对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进行回应,使二者实现共赢。通过强化个体政治伦理、践行底线自由、技术善治等共识性改进,进而达到自媒体非理性“注意力”政治舆论回归理性“注意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苏宏元  王月琳 《中国编辑》2022,(12):21-25+31
5G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引领智能传播时代到来,催生了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促使舆论生态发生深刻改变,同时带来了治理的风险和挑战。舆论主体的界限被消解,构成更为多元复杂;舆论本体的碎片化、情绪化趋向加剧,内容愈发真假难辨。舆论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及多重偏差加剧舆论极化,增加了舆论共识形成的难度。由此,应构建新型“道德算法”,加强舆论的有效监管,推进舆论动态化引导,不断提升公众智能媒介素养,实现舆论共识的理性回归和重构。  相似文献   

4.
回归“人民性”,是党报改进社论文风的关键一步。一个文明、进步、理性、宽容的社会,应当是既不禁锢思想、钳制舆论,也绝不放任思想和舆论的杂乱无序,而是要在众声喧哗中,加强舆论引导,使社会得以健康有序发展。由此,党报社论要从观念和艺术手法上双重推进,对于重大事件和重要精神的论述,既要与时俱进,还要与时俱新;既要体现开放胸襟,也要追求人文情怀,以“党性”和“人民性”重塑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在公共领域媒介中(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公众所能获取的意见量不足,甚至处于“缺氧”的状态,如此这般怎能使公众不在长期单一意见体系的熏陶下出现麻醉状态呢?新媒介的出现就像是“兴奋剂”,打破了传统媒介意见垄断的局面.微博的勃兴,可以看做是公共意识积极觉醒的写照.其实质从正性方向看是一种公众普遍的公共参与意识的觉醒与提升.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兴起的微博中质量参差不齐.在大多数公众的认识水平、能力、素养尚未达到相应层面的情况下,此时的微博中也存在大量的情绪性表意和追随性表意.在产生公众舆论后,意见的质量不高,缺乏理性或许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由微博触发的网络环境下的舆论事件试图分析其是否存在公共舆论的基因,以及网络舆论本身存在的相关问题,以期对其形成正确的引导思路.  相似文献   

6.
杨尔希 《新闻世界》2012,(5):103-104
从近年网络舆论的发展来看,网络上的言论表达多了自由,少了理性。网民在通过网络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时常常超出言论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的尺度,带有极端的感情色彩。本文选取了近几年网民热炒的几个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认为网络舆论存在极端情绪化倾向,这种情绪化网络舆论扭曲了言论自由的内涵。并就网络舆论如何“去情绪化”提出一些建议,让网络舆论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7.
李蓓 《新闻世界》2009,(4):112-114
本文从“华南虎事件”入手,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网络舆论传播的特性相结合,分析网络舆论事件中的民间舆论群体的形成及其对现实社会各种问题的情绪表现或意见表达的特点,这一群体的话语实践对政府、公众舆论、传统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对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与调控作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网络群体内传播与群际传播生态中呈现出复杂的个体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而栖息于网络群体传播间的网络舆论在生成机制与效能转化过程中体现出三个重要特点:群体传播中个体交往结构不平衡、意见波聚合与辐射引发舆论“热能--效能”的转化、群体传播中信息博弈呈理性趋向。这三个特点成为我们解读网络舆论独特性与探讨其理性与否的三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论“舆论纸币”的基本内涵,提出作为其表象的“流通属性”与作为其实质的“价值属性”之间存在认知盲点。结合互联网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扩散与反馈过程,提出“舆论纸币”在当下面临着舆论商品化的挑战,从这一视角出发应当高度重视当下网络舆论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2):79-83
本文将舆论的理性特征放入态度研究框架中,以郭斌事件为例,从认知理性、评价理性、情绪理性和行为倾向理性四个层面入手,构建一系列可操作的指标分析新型网络爱国舆论事件中网民的理性情况。研究发现:网民态度理性总体呈轻微理性状态,其中行为倾向理性程度最高,认知理性程度最低;在侧重当事人评价的舆论中网民态度理性程度最低。建议我们对此类事件中网民的表现要更有信心,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要更注重全面客观,当事人更要注重网络爱国言论的合理表达。  相似文献   

11.
曾鸿 《新闻世界》2024,(3):14-17
舆论失焦造成新闻事件中心偏移,影响公众理性思考,加剧政府公共治理难度。掌握舆论失焦现象在新媒体时代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与规律,预防舆论失焦现象的发生,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提升我国舆论引导和治理能力,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对“罗威纳犬咬伤女童”事件中几个主要的舆论失焦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算法构建的极端舆论环境、视觉化的内容传播、主流媒体纠偏功能的弱化以及平台审核把关标准的异化是造成该事件舆论失焦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关于舆论失焦的四条防治策略:公众精选新闻来源,媒体善用议程设置,平台慎用算法审核,政府及时发布真相。  相似文献   

12.
作为仅次于传统媒体的第二大网络舆情源头,微博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成与演变,给政府事件处置及舆情应对带来诸多挑战;如"把关人"作用受限造成严重的文化缺失现象,在突发事件中具有巨大舆论凝聚力,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等。因此,建议:法律层面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网络传播法律法规;操作层面完善政务微博系统,及时引导网络舆论;理念上加强微博伦理导向建设,促进理性公民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公意”和“众意”在大数据的海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算法的指引和侵扰。网络平台通过可见性的控制和智能适配的技术逻辑影响舆论的自然生成,在特殊利益集团的操控下,算法以其隐蔽的技术手段将社会表达的“公意”舆论操纵为一种满足特定需求的“众意”的“伪舆论”。这种伪舆论容易钳制舆论主体的理性表达,挑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权,撕裂民众的社会共识,冲击社会治理的基座。对算法“伪舆论”的治理既是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国家算法安全、防范算法滥用带来意识形态风险的必要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主流舆论”报道,历来就是党报的特色和“立身之本”,现阶段,强调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正露益彰显其作为党报宣传使命与自我发展要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李漫 《青年记者》2009,(15):11-13
网络舆论既是具有批判反思能力的网民表达理性诉求的“公共领域”,同时也是具有盲目冲动特征的“乌合之众”言语倾泄和狂欢的舞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进化为通用型AI,文章探讨这一背景下舆论受到的冲击及舆论如何保持民意的纯粹性。【方法】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及思辨研究,通过对舆论主体、本体、客体等追问反思进行研究。【结果】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给舆论带来致命冲击:舆论主体“非人化”,舆论本体“虚假化”,舆论客体“无理化”,舆论传播路径与规律被颠覆。进而引发国际舆论场更加复杂,国家舆论风险加大,资本、技术操控舆论,虚假信息横行,用户深陷舆论茧房等舆论风险。【结论】文章认为应建立ChatGPT的使用边界,在舆论等领域内暂时限制其应用;政府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研发,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与引导权;用技术治理技术,开发AIGC检测技术;同时还应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升用户使用、批判AI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潘蕃 《新闻世界》2012,(11):140-141
近年来,很多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受到了以微博舆论为代表的网络民间舆论的影响,使独立、理性、公正的司法审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文试从网络媒介及网络社会角度探寻“媒介审判”产生的原因以及规避方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晓嵘 《新闻世界》2013,(6):108-109
随着民众对社会话语权和知情权的呼声愈发增高,媒体也随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媒体的舆论传播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也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主导了社会舆情的走向,使受众走向误区,并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本文以年初热点话题“李天一事件”为线索,分析事件的舆论传播机制以及所产生的舆论效应,指出媒体在此次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得出一些启示。目的在于让媒体的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让媒体的舆论回归理性,正确引导受众心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正确发挥媒体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舆论这一新生事物也随着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积极营造健康、理性、和谐的绿色网络舆论是当前形势所趋。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为大众提供了表达的渠道,然而在网络表达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表达的现象。康德把理性划分为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实质上是网民的非理性实践。网络舆论主体结构失衡引起的认知障碍和洞穴是形成非理性认知,进而导致非理性表达的重要原因。平衡的主体结构是网络舆论理性表达的重要机制,主要包括官方舆论、精英舆论与民间舆论多元主体平衡参与;官方信息、精英信息与民间信息多元共振;官方话语、精英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