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章句》是朱熹在《礼记.大学》篇基础上对《大学》进行的修改、校订和解释。朱熹对《大学》的编辑校订奠定了四书学,使得《四书》上升到经的地位。元代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的"延佑科举"使朱注《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并占据了优势地位,实现了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朱熹对《大学》的修订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思维的内敛及道德至上,由此也导致了宋以后中国古代官方教育重心性修养、政治智慧以及为官之道,缺乏开发生产工具和实用技能的偏向。尽管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实学思潮,然而由于传统主流思维的惯性,使中华民族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科技发展的契机与优势。  相似文献   

2.
元仁宗皇庆、延祐年间的恢复科举,对四书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士子考试最主要的依据,这使得四书学的发展与国家权力制度实现了有效链接,四书学的官学地位最终实现了制度化。这一过程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元素,这就是蒙古统治者追求“政权的合法性”与汉族儒士追求“文化的优越性”的需求,两者在科举考试中均得到了满足。  相似文献   

3.
北宋熙丰之际,宋人依据道学标准对<文选>的文学标准提出了否定,此后<文选>的流行曾长期处于低靡状态.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以鲜明的非载道指向重新确立了<文选>的样板地位,从而在道学语境笼罩下为<文选>的流行开辟了文学语境的有限空间.<文选>的盛行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相始终.明末清初,<文选>赖以流行的文学语境急剧收缩,<文选>在文学教育中的样板地位最终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及其衍生本所替代.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和商业出版都特别发达。适应市场的需求,书坊刊刻了大量科举考试用书,很多著名文人成为科举考试用书的作者,袁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编纂了至少十余部科举考试用书,这些书深受市场欢迎,在士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就袁黄编纂的、且在当时已经出版过的科举考试用书进行考证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明代科举考试的指导思想和二三场在整个科举考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相似文献   

6.
宋濂是站在历史交合点上的大文学家,其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对整个明代文学具有奠基性的导向作用。明代文学的走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明代文学的特质、与前代文学的差异以及对后代的文学的影响。宋濂《文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名篇,它集中地表达了宋濂的文学思想,又代表了宋濂散文的高度成就。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极盛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是八股文。八股文在结构上的奥妙隐含在宋濂的《文原》之中,因而宋濂通过这篇文章影响了明代士子,进而也启迪了清代文人。  相似文献   

7.
“台阁体”不能等同“馆阁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从永乐到弘治这一百多年间,文坛上占着主导和主流地位的文学形态是"台阁体"。有关它的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当今学者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即如它的称谓也存在着偏颇的看法:把"台阁"等同于"馆阁","台阁体"等同于"馆阁体"。事实上,明代的"馆阁"和"台阁"的指称有着明显的等级和地位差别,二者之间不能等同和相互替称;且考察"馆阁体"和"台阁体"在明、清两代用法的演变,可以看出,把以"三杨"为代表的诗文文学形态称之为"台阁体",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习惯性共识。  相似文献   

8.
季桂起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3):69-73,81
"道统"、"文统"观是统治古典文学长达两千多年的一对文学观念。两者之间有着互为关联的思想纽带,这就是儒家思想。在它们笼罩下,古典文学形成了复古主义传统,缺乏创新的活力。明代中叶在文化变革的历史思潮影响下,文学观念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革新要求。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革,突出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挑战和个性化意识的滋长,形成了人的感性生命的一次重要觉醒,具有重要的人性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明初至明代中叶,以吴讷、徐师曾、李东阳和明代七子派为代表的复古派掀起了一场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复古派以古赋为艺术标准,确立屈骚、相如赋艺术典范的地位,强调学习古赋创作的文学修养和构思方式。复古派创作秉承屈骚汉赋的怨刺讽谏精神,追求雄奇壮伟的辞赋美学境界,力图恢复古赋雄健的文学风尚。明代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时代萎靡的文风,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从世代更替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经典以"五经"、"四书"和"四大名著"最为重要,而"四大奇书"又是"四大名著"的雏形。就大传统而言,汉代确立了以"五经"为核心的经典体系,至宋则确立了以"四书"为核心的新的经典格局。明中叶以后,小传统文化力量参与社会文化建构的活力空前旺盛,"四大奇书"作为俗文化经典的地位在明末清初得到确认。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胡适、鲁迅等学者致力于确立"四大章回小说"在主流文化中的经典地位,将其从边缘推到中心。1949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四大名著",当代教育导向与传媒力量、文化消费结合,成功地确立了"四大名著"作为文化经典的地位。大体说来,"五经"的经典地位与中国文化史上的中古时代相终始,"四书"的经典地位与中国文化史上的近古时代相终始,"四大名著"经典地位的建立则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石军山 《现代语文》2013,(11):89-90
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文言文行文简练,古奥难懂,生僻艰涩,  相似文献   

12.
八股取士制度是科举制发展的合乎逻辑的产物,它大约定型于明代中叶。八股又称“制义”或“制艺”,是明朝以后关于科举考试命题和答卷文体的僵化的规定。明初规定乡试、会试各考三场,第一场是经义,包括四书义三篇,各200字以上,五经义四篇,各300字以上;第二场...  相似文献   

13.
田建荣 《中国考试》2023,(10):79-87
科举考试的命题一般由各主考官负责。科举考试的命题立意可以概括为儒学导向、德育本位、政治性与文学性统一三大要旨。对儒家经典的考核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和命题方向。自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必须依据四书五经命题,虽然最终导致命题危机,但很好地彰显了道德立意和政治主题。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特定文体,向来受到的抨击最多,却也体现了政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促进了科举考试命题的标准化。研究和剖析科举考试的命题立意对当今考试命题改革具有借鉴、警示、反思和改进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地位的确立与他"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息息相关。韩愈的"以文为诗"具体表现为:以散文题材入诗;以古文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议论为诗;以赋笔为诗。这是韩愈诗体诗风开拓创新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文体文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德化尚贤的思想奠定了汉代察举及科举制的理论基础。儒家教育与入仕相结合的思想为科举制的形成确立了一种基本模式。科举考试主要是一种文学考试,与中国古代悠久的尚文传统有关。以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为观念、形式的科举制,对中国文人及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自产生到晚清,文体地位逐步提升。小说从不受重视的"小道"变为可以"补史"的重要文献资料,提高了小说在整个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奠定了小说作为文学文体在文学序列中地位提升的基础。明代文人深度参与小说的批评与研究,成为小说文体地位提升的直接动力。清代文人小说创作的繁荣,表明小说已成为文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新文体,小说文体地位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7.
孙秋克教授的《明代云南文学研究》以正统文学(诗文)为主体,以新体例对明代云南文学的崛起、发展和重要文学现象、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和理论概括,梳理了明代滇云文脉,明确了明代云南文学在全国大格局中的基本地位。云南传统文学崛起于明代,一代文学家以地域色彩浓郁、人文底蕴深厚的创作成就,成为我国明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战争小说是伴随着新政权的诞生,为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而创作的一种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十七年"战争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在一个需要规范叙事的年代,合理运用既定的创作原则,从敌我对立双方四维叙事角度,立体建构了一个典型的正义战争叙事模式,并在集权政治的运作下逐渐经典化为一种战争文化写作范式,不仅影响和规范着十七年其他类型文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开"文革"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明代民歌在中国文学演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与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关系,向来是文学史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具体文本入手,确认"民歌"乃本土词汇,非外来语;民歌与散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歌乃文学史、文化史研究之珍贵资料;冯梦龙辑《挂枝儿》原作《打枣竿》等。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文人戏曲家的文学基础常常是建立在诗歌、古文以及八股文之上的,他们从小接受的文化教育和熏陶成为了文学戏曲作品生成的主要文化来源。明清时期,人们接受文化教育所读的书主要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教材,例如《三字经》《千字文》;帮助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经典的历史书籍《史记》《汉书》;通俗性的文学作品等。文学作品自身要具有一定的修辞来保持艺术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文人的观念中还是要保持一定的"风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