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梁春艳 《新闻世界》2013,(4):159-16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数量成倍的增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网络暴力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解决好网络暴力问题,既关系到网络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社会稳定。陈凯歌为观众奉上了一部现实题材电影《搜索》,讲述被查出癌症晚期的都市白领叶蓝秋,因情绪低落在公车上没有为一位老人让座,彻底改写了牵连其中的数人命运,这场“蝴蝶风暴”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暴力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2.
2006年2月,一段高跟鞋虐猫的视频在网上疯传,一场揪出虐猫女的自发行动,正式拉开网民人肉搜索的大幕.在这次起点和终点都以正义为哨声的网民运动中,"全民审判"的道德优越感显现无余.自那以后,在一连串重大网络事件中,热情高涨的网民一次次刷新着人肉搜索的规模和剧烈程度.每个参与者,似乎都是胜利者.至少在互联网的生态圈里,几乎没有人对此有异议. 在与文雨聊到2006年的往事时,我才知道她其实对当时发生在身边的这些网络大事,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记忆,她既不是参与者,也不算围观者,她只是一个有心的路人,在人群之外默默打量.她与围观者的最大区别是,等人潮散去,她还在那里.别人看到的是声势浩大,她看到的,是满地狼藉.那时,她开始构思这部最初名为《请你原谅我》的小说.《请你原谅我》严格意义上并不是现在的《搜索》,尽管它们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美女叶蓝秋因为在公交车上没有给老人让座,被电视台记者陈若兮拍下发到网上,成为一桩挑战公民道德的事件,最终已经得了绝症的叶蓝秋不堪人肉搜索的压力而自杀.  相似文献   

3.
闫蕾蕾 《青年记者》2012,(32):67-68
《搜索》中的网络暴力分析2012年7月6日,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搜索》正式上映,该片改编自唯一一部入选"鲁迅文学奖"的网络小说《请你原谅我》。影片以一个小的社会事件,经过网络媒体曝光、放大以后引发一系列社会反应,最终导致女主人公承受不了社会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为主题,直击网络暴力及其危害这一社会现实。博客、播客、微博等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每一个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播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媒体公民。帕特里夏·华莱士说过:"在面对面交往时,人们更倾向于赞同对方。  相似文献   

4.
网络暴力是与人肉搜索相伴的一个词语。什么是网络暴力,至今在法律界并没有准确的概念界定。本文就以"雷政富事件"为例,简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1.何为网络暴力有专家认为,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  相似文献   

5.
“人肉搜索”的正义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他,给他人肉搜索;恨他,也给他人肉搜索“,这句话描述了“人肉搜索“的两面性。2006年的“铜须事件“、“虐猫事件“,2007年的“女白领自杀事件“,2008年的“车展红衣清洁工MM走红网络事件“,由于当事人手机号码、家庭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隐私在网络中暴露,当事人正常生活受到严重的侵犯,成为“人肉搜索“的“暴力面“。  相似文献   

6.
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搜索》,从网络时代这个独特的视角,用电影的形式对社会作了深刻剖析,给人带来诸多思考。影片主角叶蓝秋是个道德上有瑕疵的都市白领,剧中其他角色的思想与叶蓝秋相比,更见不得阳光。如媒体人陈若兮把原本属于未来小姑子的署名权挂在了自己名下;实习记者杨佳琪戴一副大眼镜,貌似单纯,却不停地伤害着他人;杨守诚因内心的私欲,没能给爱他的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与舆论监督、网络暴力之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锐 《新闻记者》2008,(9):87-89
自从2001年"人肉搜索"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已历时7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发生的几起事件,如"辽宁女事件"、"重庆女生事件"和"范晓华事件"等,使"人肉搜索"再次处于风口浪尖,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综观对"人肉搜索"的评价,欢呼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是网络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谴责者有之,认为"人肉搜索"无异于网络暴力.那么"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监督、网络暴力的关系到底如何?认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把握"人肉搜索"的实质,引导"人肉搜索"的走向,规避"人肉搜索"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暴力"含义解析 "网络舆论暴力"作为一个新兴词汇,目前还没有专家给出权威性的解释,笔者在此试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和现象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不仅通过激烈的言辞等在网络空间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还会以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方式使网络的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郭婉棋 《大观周刊》2012,(34):97-97
近期热映的电影《搜索》讲述了一个绝症美女机遇巧合在网络暴力下凄惨离世的故事,这让我想到了近几年来在我国接连发生的几起关于网络暴力的案例。本文从以上几个角度浅议了以下几个方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种事件在公众的视野里、舆论中引起了一场又一场的轩然大波;我国在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利方面有什么法律法规;作为这些事件参与主体的普通公民,应以什么心态来应对,用何种行为予以反应,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一些引人注目的网络事件中,"网络恶推手"促生了网络事件的发生,又将网络事件推向了高潮,从而引起众多网民的注意,并在虚拟和现实的环境中对当事人产生影响。本文拟以被天涯网友评为2007年度十大网络事件第一名的"3377事件"为例,对"网络恶推手"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实证的研究方法来说明"网络恶推手"是"3377事件"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这一新兴传播方式,既是公民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重要表现,又有可能带来网络暴力,侵犯个人隐私权。网络上的一次次人肉搜索事件早已让世人熟识了这个名词,它的影响也由网络蔓延到现实世界,它所引发的信息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这一新兴传播方式,既是公民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重要表现,又有可能带来网络暴力,侵犯个人隐私权。网络上的一次次“人肉搜索”事件早已让世人熟识了这个名词,它的影响也由网络蔓延到现实世界,它所引发的信息聚集现象及其后果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法律范畴,也触及着社会传播和网络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的内在原因,认为"人肉搜索"与网络舆论之间存在着结构依赖关系,二者互为幕后推手,一步一步地将当事人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进而引发了"多数人的暴政"。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让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尽情地发泄情绪,但也催生了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在突破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网络暴力的特征2012年,一起公务员发帖诋毁代理律师被判道歉赔偿的案件引起了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介绍具体"人肉搜索"事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分析了"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化的成因并提出预防网络暴力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程刚  张卫军 《新闻世界》2010,(7):212-213
自2006年"虐猫女"事件开始,我国网络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如"铜须门"事件、"姜岩自杀"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这一系列事件严重影响到了当事人的精神状态,对当事人的生活工作造成了巨大负面后果,网络舆论甚至逐渐变成了对公民人权的践踏,冲击着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现实社会。本文将对网络暴力的内涵、成因、作用及其预防对策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2006年初开始,中国网络暴力事件愈演愈烈。“虐猫事件”、“铜须事件”、“韩白PK事件”、“陈易卖身救母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辽宁女事件”接二连三的出现,《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南德意志报》等欧美媒体将那些在网络上发布极端言论、发泄暴力情绪,并直接影响到事件当事人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你可以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男是女还是一条狗。“现如今,在强大的人肉搜索面前,狗也将无所遁形。“打虎派“第一时间将年画照片粘贴上网,引发“华南虎事件“的舆论逆转;因出轨而引发妻子自杀,负心男子遭到百万陌生人唾弃;一句“很黄很暴力“,让13岁的中学生成为众矢之的……人肉搜索的一次次出动,在搅动网络的同时,也改变着当事人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19.
几年前,你可以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男是女还是一条狗。”现如今,在强大的人肉搜索面前,狗也将无所遁形。“打虎派”第一时间将年画照片粘贴上网,引发“华南虎事件”的舆论逆转;因出轨而引发妻子自杀,负心男子遭到百万陌生人唾弃;一句“很黄很暴力”,让13岁的中学生成为众矢之的……人肉搜索的一次次出动,在搅动网络的同时,也改变着当事人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20.
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传播学的.培养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化理论"为基础理论,以13-16岁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玩网络暴力游戏和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玩网络暴力游戏会改变人们对暴力行为的看法,但只是网络暴力游戏本身使玩游戏者产生一种暴力倾向,且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同时,无论在网络世界中还是在现实世界中,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模仿并不是普遍现象.而且,网龄越长,青少年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