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将农业碳排放与农业面源污染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分别从省域与区域层面探讨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并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中国近60%省域的农业技术效率未达到生产前沿;东部地区效率值最高,中部地区最低;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处于最优生产前沿面,长江中游地区处于较低水平;粮食主销区效率值最高,粮食主产区最低;农业技术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U型关系,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农业财政支持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种植结构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2000—2017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基于松弛变量的方向距离函数(SBM-DDF)的Luenberger指数对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1) 全国粮食主产区总体农业GTF年均值为1.029,除个别年份外,其在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GTFP均值均大于1,说明在大多数年份中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2)各粮食主产区农业GTFP水平差异明显,其中河北、江苏、山东、辽宁的农业TFP、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水平均大于全国粮食主产区水平。 (3)从粮食主产区农业GTFP的分解项上来看,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GTFP增长主要依靠绿色技术进步的推动,绿色技术进步指数对于农业GTFP的作用一直领先于绿色技术效率,而绿色技术效率在其增速落后于绿色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出现了持续恶化现象。(4)机械化水平、财政支出水平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显著正向影响;粮食作物受灾水平、灌溉设备水平、农资化肥负荷指数、劳均经营规模、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萍萍  韩一军  张益 《资源科学》2020,42(9):1764-1776
中国化肥不合理的施用和农业绿色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探索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1991—2017年28个省(市、区)的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各省(市、区)的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测算。发现:①过去近30年里中国农业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2015—2017年各地区的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均值要明显高于1998—2014年间以及1991—1997年间的效率均值;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地区的化肥施用技术效率要明显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②通过Moran’s I指数分析发现,中国各省市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存在空间相关关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空间相关关系越来越强烈;③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发现,劳动力非农就业比重对化肥施用技术效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收入水平产生了正向的溢出效应,而城镇化率则产生了负向的溢出效应。未来,各地区在化肥施用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本地区的化肥施用情况,更应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交流,以促进化肥施用技术效率的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4.
基于SFA的四川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四川省21个地区 2000-2006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建立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并对各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发现四川的农业增长目前还主要依赖土地和流动资本的投入,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随时间增加有下降趋势且地区差异明显,资本投入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效率水平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C-D生产函数,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SFA),使用2003-2009年间全国10个省区835个样本农户跟踪调研数据,考察农业技术效率以及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平均技术效率仅为0.70,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各省区农业技术效率差别显著,辽宁最高(0.86),而甘肃最低(0.59);整体上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户自有资金对我国农业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农业信贷资金和农村集体资金对我国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是从各省区来看,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对农业技术效率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梁流涛 《资源科学》2012,34(12):2249-2255
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度考虑"非意欲"产出情况下的中国大陆地区1997年-2009年间31个省(市)农业土地生产效率,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考察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结论显示:①1997年-2009年间全国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平均值为0.692,提升空间较大。研究期内农业土地生产效率年均增长0.6%,但变化趋势表现为较大的波动性;②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空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不仅效率值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同时呈下降趋势;③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目前农业技术对农业土地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小。不同区域农业土地生产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构建基于相容性检验的SFA(随机前沿分析)、TOPSIS(理想点法)和改进熵值法用于测度效率的线性组合模型,并应用合作博弈模型确定线性组合的权系数,测定2000~2007年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结果表明:组合评价具有更好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明显,存在明显的效率损失,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主要集中在0.5~0.9之间,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政策等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郑循刚 《软科学》2010,24(8):79-81,87
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7年西部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变化、规模经济性和资源配置效率4个部分。结果表明:2000~2007年西部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为5.74%,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主要是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平均占104%,规模效率占8%,技术效率的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平均占0.87%,资源配置的影响为负,平均占-11.27%。要提高西部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需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调整资源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框架下,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运用1995—2012年全国各省市相关数据,对全国及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偏向进行测算,并结合地方资源禀赋特征对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做了一定评价。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农业技术进步呈现劳动节约型,这并不符合诱致性创新理论下中国应有的技术进步方向。分区域看,相对于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方向有悖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特征;相比于主销区和平衡区,主产区农业劳动力的相对稀缺则部分支持了主产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通过Malmquist指数法对农业技术进步进行分解科技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即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尝试去探讨广义技术进步能否促进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并观察各部分技术进步指数对中国(全国平均)和不同农业用水量分区的农业用水效率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进步对中国各省区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且主要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2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且我国各省区农业用水效率更多受科技进步影响。对于农业用水量较高省区,农业科技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对该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影响显著,且作用效果都比较突出;而农业用水量中等地区的用水效率提升更多来自规模效率作用;3技术进步会引起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回弹效应",且目前表现为效率性回弹。  相似文献   

11.
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省际全要素CO_2排放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云鹤  齐晓安  汪克亮  杨力 《软科学》2012,26(12):64-68
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共同前沿马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方法,测算了在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中国1985~2009年28个省份的CO2排放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效率改善和技术差距比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省际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全要素CO2排放技术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省际差异明显,存在巨大的减排增产空间;从时间维度来看,东部省份CO2排放技术构建了全国潜在的最优技术前沿,中、西部省份与其技术差距比率分别为年均-0.24%和-0.87%;除安徽、吉林和湖北外,中、西部其他省份与东部省份技术差距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2.
在超越对数型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1996-2008年中国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变化进行了测算,同时对影响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失,平均技术效率值只有0.61.从农业生态区划来看,华南、华中、东南地区的平均技术效率要高于东北、华北、西南、西北地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农村科技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状况及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科学利用农业科技活动经费、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利用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将成为提升农业科技资源技术效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董莹 《资源科学》2022,44(11):2193-2206
土地流转与服务外包相互渗透发展,已成为中国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本文将诱致性农业技术进步理论与分工理论整合嵌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基于土地流转、不同类型服务外包对小农户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剖析,结合2016年江西、安徽、江苏和河南4个粮食主产区小农户调研数据,采用PSM和共前沿面随机前沿模型对转入土地、机械和生物化学服务外包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与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提升路径。研究表明:①土地流转和生物化学服务外包能分别通过扩展生产前沿面和提高技术效率来提升小农户全要素生产率;②在未达到一定土地规模条件下,机械服务外包会造成小农户,尤其是转入土地小农户的技术效率损失;③结合共前沿面分析,相比转入土地小农户,自营土地小农户通过服务外包的综合全要素生产率更高。基于此,应鼓励小农户依据自身禀赋进行适度土地流转,主要通过积极参与服务外包方式来改善技术效率,充分有效地释放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潜力,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将工业活动划分为两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和治理子系统,在考虑环境因素前提下,建立基于双前沿面的全局网络DEA-Malmquist指数全要素生产率评价模型,对2013—2014年,2014—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两个期间内,生产子系统和治理子系统环境全要素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增长,技术变化效率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从系统整体来看,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中绝大部分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程度提升。  相似文献   

15.
生产技术效率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种植户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数据统计,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 (SFA)探讨兵团棉花种植过程中的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纵观10余年的兵团棉花生产,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效率损失;进一步分析发现,棉花种植过程中的用工数量、投入的直接费用和相关的时间变量对兵团职工种植过程中的生产技术效率都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棉花机采比重、种籽费用的相关投入比率和政策性的影响因素虽然对技术效率有正的影响,但影响不显著。进而提出应加强兵团棉花种植过程中的农技推广与田间管理、加大对兵团农业的补贴力度、推广棉花种植过程中的全程机械化、完善现有的兵团管理制度、发展兵团特色的可循环绿色环保棉花产业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工业1990—2015年间的统计数据,根据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种技术路径,引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出反映技术变化的技术进步指标(TC)及技术效率指标(EC),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能源价格、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在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间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且从长期来看,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可为工业能耗的降低起到正向作用,技术进步则在短期和长期内可达到促进行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赢结果,而规模效率对于降低能源强度的正向调解机制尚不显著,但从长期看来仍表现出积极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边际视角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与门限模型实证检验财政支农对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非线性影响,并探究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改革路径.研究表明,财政支农与农业技术进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下的财政资金并不能持续提高农业技术进步,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从禀赋差异来看,财政支农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产出在地区间存在饱和效应;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和进行农业纵向开发有利于推迟U型拐点的到来.因此,财政支农推动农业现代化需要多元吸收社会资本,注重地区投资布局,深入农业开发程度与优化自身管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绿色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农业增长的重点内容,衡量农业绿色生产率有利于正确判断当前绿色发展的阶段特征。本文引入碳排放交易理论,将考虑了碳排放成本的农业绿色GDP作为产出,将农业生产中的氮磷流失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运用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SFA)测算并分析了中国农业2000—2015年的省(市、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变化指数,并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农业GTFP年均下降0.14%,主要因2008/2009年前绿色技术的"退步"造成;从时间趋势和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波动性特征以及地区之间的梯度性特征。此外,农业TFP变化指数优于GTFP变化指数,年均增长0.02%,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驱动,但传统技术效率处于年均下降状态。改变重产出的研发理念、加强农业绿色技术研发,进而提高传统投入要素的技术效率水平是中国未来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2—2011年高技术产业的地区面板数据,应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展开经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全国来看,高技术产业的多样化溢出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而专业化溢出的作用并不明显。从不同地区的角度来看,实证结果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的知识多样化溢出能够有效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中部地区的知识专业化溢出却阻碍了创新效率的提高;而西部地区知识专业化溢出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顾莉丽 《情报科学》2018,36(7):118-122
【目的/意义】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对促进我国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现实意 义。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域,要加快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探讨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十 分重要。【方法/过程】运用 AHP模型,结合我国粮食主产区区域特点,从四个方面对粮食主产区农业信息资源配置 效率进行测度,并提出粮食主产区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内部各 省(区)的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发展特征,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 正相关关系,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是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