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肉果秤锤树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肉果秤锤树(Sinojackia sarcocarpa L.Q)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理化及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肉果秤锤树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Ⅰ)、胡萝卜苷(Ⅱ)、β一谷甾醇(Ⅲ)、齐墩果酸(Ⅳ)、3-β-乙酰基齐墩果酸(Ⅴ)和豆甾-4-烯-6β-醇-3-酮(Ⅵ)Ⅰ、正二十八烷醇(Ⅶ),其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思茅松松塔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思茅松松塔的化学成分,运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中压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松脂醇(1),罗汉松树脂酚(2),(7S,8R)-3’,4,9,9’-四羟基-3-甲氧基-7,8-二氢苯并呋喃-1’-丙醇基新木脂素(3),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二氢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3,4-二羟基苯甲酸(6)。结论:6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芡实中的三个环二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睡莲科芡属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成熟种仁芡实的环肽成分.芡实药材经95%甲醇回流提取后,通过硅胶,Pharmadex LH-20凝胶,RP-18反相柱层析进行分离,从中分离鉴定了3个环二肽.其结构经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测定和光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环(苯丙-丝)(1),环(丙-脯)(2),环(苯丙-丙)(3),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直葶石豆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葶石豆兰(Bulbophyllum suavissimum Rolfe)全草用乙醇浸提,浓缩液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萃取,氯仿和乙酸乙酯部分通过反复的柱层析、薄层层析等色谱方法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的3个波谱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24,24-二甲基-环木菠萝烷-3-醇(cycloneolitsol)和芦丁(rutin)。化合物cycloneolitsol、rutin为首次从石豆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这三种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方法对山桃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得11个化合物,分别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1a)、硬脂酸(stearic acid,2b)、β-谷甾醇(β-sitosterol,3c)、山柰酚(kaempferol,4d)、槲皮素(quercetin,5e)、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6f)、柚皮素(Naringenin,7g)、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side,8h)、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7-O-α-L-rhamnopyranoside,9i)、槲皮素-3,7-二-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7-O-α-L-dirhamnopyranoside,10j)、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k)。化合物1,4,6,9,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重结晶方法对山桃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得11个化合物,分别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1a)、硬脂酸(stearic acid,2b)、β-谷甾醇(β-sitosterol,3c)、山柰酚(kaempferol,4d)、槲皮素(quercetin,5e)、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6f)、柚皮素(Naringenin,7g)、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Kaempferol-7-O-β-D-glucoside,8h)、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7-O-α-L-rhamnopyranoside,9i)、槲皮素-3,7-二-O-α-L-鼠李糖苷(quercetin-3,7- O-α-L-dirhamnopyranoside ,10j)、胡萝卜苷(daucosterol ,11k)。化合物1,4,6,9,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木豆叶的化学成分,为木豆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硅胶、AB.8大孔树脂和重结晶等方法对木豆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果: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是:硬脂酸(tearicacid,1),正二十二烷(n-docosane,2),B.谷甾醇(β-sitosterol,3),牡剩苷(Vitexin,4),异牡荆苷(isovitexin,5),芹菜素(apigenin,6),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7),木犀草素(1uteolin8),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9)。结论:化合物1,2,7,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木豆叶的化学成分,为木豆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硅胶、AB.8大孔树脂和重结晶等方法对木豆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果: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是:硬脂酸(tearicacid,1),正二十二烷(n-docosane,2),B.谷甾醇(β-sitosterol,3),牡剩苷(Vitexin,4),异牡荆苷(isovitexin,5),芹菜素(apigenin,6),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7),木犀草素(1uteolin8),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9)。结论:化合物1,2,7,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珍珠菜中木脂素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 Duby)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采用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联用分离化合物,从中分离并鉴定了两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Isolariciresinol-9’-β—D—glucopyranoside(1).Urolignoside(2).化合物1和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从中药软枣猕猴桃Ainidia arguta(Sieb et Zucc)Planth ex Miguel的叶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2种结晶性成分,经理化常数测定及光谱分析,证明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2α,3α,24—trihydroxyurs—12—en—28—oicacid)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C18反相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方法分离瑞香狼毒的化学成分,采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共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是:(2R,3S)-3-(3,4-二甲氧基苄基)-2-(3,4-亚甲二氧基苄基)丁内酯(1)、haplomyrfolin(2)、双氢芝麻素(3)、异新狼毒素A(4)和瑞香狼毒素B(5)。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植物凤仙花干燥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大孔吸附树脂等色谱法分离凤仙透骨草的化学成分,用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凤仙透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4种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1),2-甲氧基-1,4-萘醌(2-methoxy-1,4-naphthoquinone,2),β-胡萝卜苷(daucosterol,3),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side,4)。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茴香(Foeniculum vulgare)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等分离方法对茴香根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运用NMR、MS等波谱学技术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茴香干燥根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莳萝脑(1)、邻苯二甲酸丁基异丁基二酯(2)、β-谷甾醇(3)、亚油酸(4)、亚油酸甘油三酯(5)。结论:该研究为了解茴香根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5-叔丁基-1,3-间苯二甲酸、1,3-双吡啶丙烷与醋酸镍以1∶1∶1的摩尔比在纯水溶剂中反应合成了镍的配合物{[Ni2(L)2(1,3-dpp)2(H2O)]·H2L}n(H2L=5-tert-butylisophthalic acid,1,3-dpp=1,3-di(4-pyridyl)propane).通过红外以及X-衍射分析,确认了其化学结构.Mr=1112.02,晶体属单斜晶系,C2/m空间群,晶胞参数:a=35.166(4),b=20.051(2),c=17.115(2),β=95.003(2)°,V=12022(3)3,Z=8,Dc=1.229mg/m3,最终偏差因子R1=0.0720,wR2=0.1901[I>2σ(I)].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GC—MS方法分析油松松针中挥发油成分.方法:以水蒸汽蒸馏方法提取油松松针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利用谱图检索油松松针中挥发油的主要有12种主要成分,分别为龙脑(45.133%)、醋酸冰片酯(11.212%)、1R-α-蒎烯(11.173%)、β-石竹烯(10.291%)、杜松烯(7.083%)、松油烯-4-醇(4.226%)、古巴烯(3.368%)、1,7-辛二烯、3-亚甲基(1.985%)、β-蒎烯(1.932%)、8-亚甲基-(1α,2α4α,5α)三环[3,2,1.02,8]辛烷(1.785%)、莰烯(1.328%)、反-松香芹醇(0.480%).结论:油松松针中挥发油是一种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用资源.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材料对辐裂锈革菌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运用波谱学技术( NMR、MS、UV、IR)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从辐裂锈革菌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1)grifolic acid,(2)4-(2′,5′-dihydroxyphenyl)-(E)-3-buten-2-one,(3)反式-1-(4′-羟基苯基)-丁-1-烯-3-酮,(4)原儿茶醛,(5)对羟基苯甲醛,(6)亚油酸,(7)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8)过氧麦角甾醇。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氢键连接的二维超分子配位化合物[Cu(mal)(tpm)(H2O)]·2H2O(mal=丙二酸,tpm=三吡唑甲烷),并用元素分析和电子顺磁共振谱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该化合物的晶体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624(2)nm,b=0.79318(14)nm,c=1.7526(3)nm,α=90°,β=102.352(3)°,γ=90°,V=1.8501(6)cm^3,Z=4。中心Cu(Ⅱ)离子为五配位,处于扭曲的四方锥配位环境中。晶格水与配位水形成较强的氢键将配合物连接成二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8.
用水蒸气蒸馏法、溶剂萃取法从新鲜肾茶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出82个峰,鉴定出82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柏木醇(53.64%)、斯巴醇(4.13%)、1-辛烯-3-醇(3.92%)、α-柏木烯(3.47%)、蓝桉醇(3.24%)和β-柏木烯(2.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