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科学化乃是比较教育的一项未竟的事业.当前,无论是出于服务国家教育决策的需要,还是为了夯实学科的知识基础,我国比较教育都需要启动科学化进程,提升"比较方法"在因果分析和教育理论建构方面的效用.相较于过去受制于方法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比较教育的科学化在今天更具可能性:后实证主义为比较教育科学化提供了哲学基础;大数据时代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海量可供分析的数据资料;比较方法的突破性进展为比较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了方法和技术的支撑.未来,比较教育需要加强研究者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注重对比较方法的跟踪研究和创新发展;发挥国别研究在比较教育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创新已成为时代主旋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驱动提升至国家战略发展高度,为创新教育开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而且,创新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要把教育的核心追求从知识转向发展,从继承转向创新,这无疑是中国教育范式的一次重大转型。[1]时至今日,教育界对"创新"的重视也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创新教育实施现状并不容乐观,往往局限于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或停留于炒作宣传、形式过场,教育实效令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向纵深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涌现了许多现代老龄化理论,这些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老年教育理论的主要渊源。对我国老年教育实践的现实考察可以发现,我国老年教育理论的发展相对落后于积极转换的人类老龄化理论视野,或者说对西方现代老龄化理论的理解与接纳产生了偏差与误解,因而客观上造成了老年教育发展的价值定位模糊不清,也制约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的实践发展。因而,以西方现代老龄化理论视野为基础,反思并重构我国老年教育,目标:从活动参与转向精神发展;对象:从老年人转向所有人;内容:从知识转向智慧技能;方法:从传统转向现代等基本理论问题,以推动我国老年教育走向终身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从原初时期到杜威时代都以寻求实践价值为目的 ,是作为"实践学科"的面目出现的.然而,至查尔斯·贾德主导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以后,教育学的理论方式发生了从"育儿艺术"到"纯粹科学"的转向.与其它经典学科一样,教育学术不再以实践功能为主要宗旨,而是以追求知识本身的生产为目的 .这是现代教育学及其理论方式改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教育理论方式的改变,教育理论逐渐淡化甚至抛弃教育的实践责任,将追求一流学术与成果视为学科的最高价值.这一转向给基础教育的实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教育理论不再像过去那样主动关注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越来越得不到教育理论的保护而处于孤立无援之中.这一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动摇基础教育的理论根基,甚至损害基础教育数十年改革的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5.
郝克明教授为我国教育战略研究和学科建设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郝克明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贡献主要体现为"三个坚持":坚持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相适应;坚持教育发展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协调;坚持把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教育发展根本动力。郝克明教授的治学方法和研究品格有五个显著的特点:注重从国家战略全局提出教育战...  相似文献   

6.
我国比较教育长期以来遵循的研究范式具有显著的离身特征,造成盛行书斋内研究、旅行报道式研究,重宏大叙事与器物研究轻具体教育生活,倾向"拿来主义"等问题.具身认知理论对促进比较教育研究转向、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包括由宏大叙事回归真实教育生活、从器物研究转向重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身体意义、从文本研究转向深入教育生活现场的田野研究等.比较教育具身研究可以生产更具身体意蕴、更能凸显时空特征的真实生动的比较教育知识,能够帮助知识使用者选择和运用更加适切的知识来解决本土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比较教育研究者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开展广泛的回归教育生活的田野研究,将是促进比较教育研究身体转向的重要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7.
祝刚  王语婷 《比较教育研究》2022,44(5):13-24,55
后殖民主义转向是国际上比较教育学最近几十年重要的研究与发展趋势。作为批判文化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基础,新东方主义、“亚洲作为方法”与南方理论为比较教育学的后殖民主义转向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它们从知识社会学的视野批判了目前“西方作为方法”的全球学术等级结构,促进了国际知识生产的“去西方化”和民主化。比较教育学的后殖民主义转向可丰富比较教育学多元的“参考体系”,打破全球化背景下“东方—西方”与“南方—北方”之间的知识等级秩序;讲好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改革经验;丰富比较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视角,促进学科研究范式的更新;加快构建以“亚洲作为方法”和以“中国作为方法”的比较教育学知识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把握学习科学发展历程中关键学术领袖的贡献,再现了学习科学创建的辉煌历程,揭示了这一学习研究新学科的成功之道:首先,敏锐把握了20世纪下半叶学校教育从"教"向"学"转变,以及相应的教育研究向实践转向的内在需求;其次,通过发展和完善基于设计的研究,奠定了学科发展的方法论根基;再次,以开放胸怀和包容精神创建了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学习科学共同体,开辟了教育研究的第三条道路;最后,准确选择了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通过注重战略研究、纳入国家战略、创新学习文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正经历着新的转折:由区域性、行业性战略研究,发展为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在我们共同着手这一宏大的社会工程的时候,首先会遇到一些需要作出基本界定的问题,例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性质、内涵、主要领域和基本思路等等。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工作就很难有所进展。当然,这些问题涉及到宏观教育研究的一些基本范畴,不可能只有一种思路,我们在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智慧教育已然成为我国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深入探析我国智慧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明晰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也有利于加快我国智慧教育建设。本研究以2010—2017年CNKI核心期刊中智慧教育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利用SATI 3.2、UCINET 6等软件进行共词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图谱分析,以明确我国智慧教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向。分析表明,智慧教育研究主题涵盖五大方面:智慧教育基本理论、智慧学习环境研究、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技术支撑研究、智慧教育实践应用研究、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未来国内智慧教育研究应把握如下趋势:拓宽研究视角,注重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的多方位研究;转变研究范式,由"影响"转向"建构";注重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做到政府、社会、学校的协同共建。  相似文献   

11.
论“深度介入”式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教育理论发展与学校教育实践变革需要教育理论者实现从"旁观"到"深度介入"研究方式的转向。相较于其他学科研究及已有教育研究方式而言,"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方式在方法论上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强调理论者自身的价值在实践中的介入与转化及其对实践变革的置入性介入;坚持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及其变革中的全程、持续、深入渗透;发展理论者与实践者基于内在需要的合作关系;以"成事.成人"的相互沟通与转化为合作的核心内容;在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整体视野下开展学校整体性的转型性变革。  相似文献   

12.
专业体裁学习研究是西方专业学习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它以北美体裁理论、文化-历史活动理论、情景学习理论等为理论框架,着重探讨专业身份获取问题、专业教育课程效果问题,以及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之间的冲突问题。对我国专业学习研究的启示是:采纳专业体裁学习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把体裁作为新的研究切入点;把握本领域正在发生的"集体转向"、"逆集体转向"和"关系转向";开展合作性研究项目,建设跨学科研究团队。  相似文献   

13.
行动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中介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一长期以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直受到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然而,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较好解决。梳理我国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历程,大体呈现出这样的发展轨迹: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批判,其提问方式是“我国的教育理论为何总是脱离实践,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表现形式是双向的,不同性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多层次、多形式的。在这一阶段,研究的提问方式逐渐转向了“教育理论、不同层次的教育理论如何与实践相联系及如何才能成…  相似文献   

14.
学校是组织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学生掌握国家认同知识、形成国家认同感和践行国家认同行为的重要场域.当前,我国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应超越传统知识思维的实践窠臼,转向实践思维的"生活世界",更加注重国家认同教育与个体"生活世界"的互动性、情境性与体验性.国家认同教育应在受教育者"具身体验"的基础上探寻精准的实施路径:注重课堂知识传授与课外实践活动的互动融合,挖掘日常仪式教育与重大社会活动的教育意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筑多频共振的教育情境,发挥教育资源合力搭建全社会教育平台.据此,促进受教育者生成与践行国家认同行为,切实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15.
70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折射出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脉络与改革创新:在教育知识建构上,体现了从"教育学中国化"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即由引介加工到扎根中国大地发展具有原创性的教育学;在面向教育实践上,经过了从"经验概括"到"理论生成"的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统;在服务国家政策上,由为国家和政府决策提供相关证据的"知证"逐步走向主动参与国家和政府的决策咨询的"咨政",以专业研究服务国家政策;在引领学术前沿上,从"接轨国际"走向"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为世界贡献中国的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16.
教育总与知识密切相连,但与教育自身相关的知识却并很难通过直接应用于实践来提高教育系统的效益和效果,这是持续困扰国际教育研究界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的教育研究与发展系统可被看作是一种教育类知识管理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改革教育知识管理体系的理念和运行模式同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梳理和分析了2000年以来国际教育研究界对教育研发体系的新认识和新举措,即转向以实用性为主导的基础性教育研究,希望能对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实践取向的教师知识观,强调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为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心的职前教师教育打下了理论基础;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胜任基础教育工作的初级实践者,这为加强实践教学提出了现实要求;教师教育存在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教学,达成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来破解。为此,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应突出以实践教学为重心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重大课题,并经历了"由忽视到逐渐关注"、"由关注群体专业化转向关注个体专业发展"的过程.几乎与此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开始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在这种"范式转换"背景下,我们开始认识到教师个人实践理论作为其专业发展的核心作用,并以叙事研究方法展开了教师对其自身的理解、筹划与更新,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实践理论的发展轨迹.深入认识这一研究方法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在实践中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全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转向为数字时代的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它不是比较教育未来发展的全部。基于表现的教育问责制度在全球范围盛行、比较教育研究对科学化的追求以及数字技术的革新进步,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数字化转向提供了现实性和可能性。比较教育研究数字化转向的主要向度体现在:研究主体从比较教育知识的作者转向合作者;研究客体从“文献”转向“数据”;研究目的从追求教育知识的“因果必然性”转向注重“相关性”;研究方法从分析到综合。然而,比较教育研究的数字化转向同样存在限度:在本体论层面,易陷入唯数据主义;在价值论层面,易缺乏人文主义精神;在关系论层面,易推动国际教育形成数据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20.
德语国家(德国、奥地利以及瑞士)普通教学论历史悠久,对整个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意义重大。普通教学论作为系统性、普遍性的教学理论,强调自身理论的主体性、师生对话的意义建构、教师清晰的指导与管理、教学的反思性实践。新的时代背景下,德语国家普通教学论的发展既坚守传统,又积极转向,系统分析其优劣特质可以发现:相关理论一方面具有整体性、独特性、指导性、反思性、规范性等特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诸如学科地位下滑、缺乏实证研究支撑、自身理论发展缓慢、缺乏课程研究支持等问题。为应对信息技术时代学校教育的异质性、融合教育、移民教育、健康教育、数字化教育等新兴教学情境,相关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转向"技术支持下团队合作"、"多主体协同建构"、"制定数字化教学新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