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实验成败原因分析 乙醛还原氢氧化铜是乙醛的重要化学性质,反应式是: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 +3H2O,反应中有无红色Cu2O沉淀生成是判断该反应是否发生的重要现象。但在做该实验时,更多的情况下往往只看到黄褐色浑浊,甚至变成灰黑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乙醛在稀碱溶液中发生羟醛缩合反应,其产物呈黄褐色浑浊沉淀。二是一部分Cu(OH)2在加热过程中分解为CuO而使之变成灰黑色。只有消除这两个副反应的干扰,才能看清红色CuO2沉淀生成的现象。2 实验探…  相似文献   

2.
新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实验。可溶性还原糖用斐林试剂鉴定 ,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都是由甲液 (NaOH)和乙液 (CuSO4 )组成 ,但参加鉴定反应时 ,却是以不同的反应物出现。不明白它们参与的反应 ,很容易把两者混淆 ,甚至误认为就是同一种试剂。斐林试剂是指新制的Cu(OH) 2 悬浊溶液。还原性糖与新制的Cu(OH) 2 在加热煮沸条件下 ,能生成砖红色的Cu2 O沉淀。实验过程中 ,必须先把甲液(NaOH)和乙液 (CuSO4 )等量混合 ,让其反应生成Cu(O…  相似文献   

3.
关于“制备氢氧化铜”实验条件的改进梁红君在新编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实验一”中有关制取氧化铜的步骤是:先在CuSO4溶液中滴加NaOH饱和溶液,制备出Cu(OH)2沉淀:再由Cu(OH)2受热分解而得黑色的CuO:在Cu(OH)2的制备操作中,若实...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我们按现行教材(人教版)第一册P79,用铜片和浓硫酸加热反应进行实验,反应后试管显示往往是黑色沉淀,将这黑色沉淀和溶液倒入另一支试管稀释,未必观察到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另外,原实验产生有毒气体二氧化硫,不仅污染环境,还危害师生身体健康。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改进。铜与热的浓硫酸反应会因条件不同发生下列两种反应:Cu+2H2SO4(浓)△CuSO4+SO2↑+2H2O(1)或:5Cu+4H2SO4(浓)△Cu2S↓+3CuSO4+4H2O4C…  相似文献   

5.
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在初中化学用CO还原CuO的实验中(实验3─10),对CO和酒精灯操作的先后顺序有二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先通入CO,再加热(课本和教参);另一种是先加热,然后通入CO(教参──CO这一节的教案示例)。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第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是Cu_2O?还是Cu?乌拉特前旗蒙古族第一中学贺希格太平初中化学教材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往黑色CuO粉末上通入氢气,加热,不久即能见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粉末,一般认为红色粉末是氢气还原CuO所产生的金属铜:然而CuO2也是红色粉末,从外形上看与?..  相似文献   

7.
纠正二个实验的错误解释山东鱼台二中(272344)宋志顺一、在试管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然后滴加几滴NaOH溶液,现象为蓝色Cu(OH)2沉淀,其结论和解释是不正确的。将几滴NaOH溶液滴入少量CuSO4溶液后,因CuSO4溶液过量,发生如下反应...  相似文献   

8.
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催化及加热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的演示实验存在以下弊端 :1 .反应需加热。2 .反应过程中 ,整个反应体系都无色 ,对反应进程难以及时作出判断。3.乙酸乙酯与饱和食盐水 (或饱和碳酸钠溶液 )的界面不清晰。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 ,笔者利用无水硫酸铜对酯化反应进行了改进 ,收到较好的效果。1 实验原理CCH3OOH+ HOCH2 CH3浓硫酸CCH3OOCH2 CH3 + H2 OCuSO4 + 5H2 OCuSO4 ·5H2 O(蓝色 )2 实验过程在大试管内加入无水硫酸铜约 1g,无水乙醇4mL,冰醋酸 4mL ,振荡试管 …  相似文献   

9.
乙醛分子中含有醛基—CHO ,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为乙酸 ,而氢氧化铜则被还原为红色氧化亚铜沉淀。但在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却不一样 ,红色、黑色、黄色、绿色都有出现。这跟选择试剂的用量有什么关系呢 ?按照操作要求 ,选用 1 0 %氢氧化钠溶液 2mL ,滴入 2 %硫酸铜溶液 4~ 8滴。 2 %硫酸铜溶液很稀 ,且用量才几滴 ,很显然是控制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量。若是硫酸铜溶液用量多 ,生成氢氧化铜的量自然多 ,在加热时 ,氢氧化铜部分分解为氧化铜而出现黑色沉淀。1 0 %氢氧化钠溶液要用到 2mL左右 ,跟2 %硫酸铜溶液的用量相比 ,碱液明显要过…  相似文献   

10.
在做本实验之前可做一个对比实验 ,将滤纸在水中浸湿后用镊子在酒精灯上加热 ,滤纸上的水蒸发后燃烧 ,最后剩余很少的灰。将浸有CuSO4 溶液的滤纸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其现象为 :(1)滤纸由浅蓝变白 ,原因是滤纸上的水份蒸发掉后 ,CuSO4 ·5H2 O也失去全部结晶水变成白色的CuSO4 。(2 )滤纸变黑 ,原因是滤纸炭化 ,同时CuSO4 也分解为黑色CuO。(3)将炭化后的滤纸灼烧至红热 ,离开酒精灯后慢慢地使整张滤纸烧尽 ,即有红色物质生成 ,原因是C与O2 作用放热 ,同时CuO又与C发生放热反应生成了少量铜。(4 )红…  相似文献   

11.
氯化亚铜制备中有关离子颜色的讨论和实验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用单质铜和二价铜离子在热的浓盐酸中制备氯化亚铜时 ,先发生如下反应 :Cu+CuCl2 +2HCl(浓 ) =2HCuCl2 (1 )用水稀释溶液时即得到白色的氯化亚铜沉淀 :HCuCl2加水稀释 HCl+CuCl↓ (2 )在现行国内的一些实验教材中[1] ,都把HCuCl2溶液的颜色认为是深棕色。且把上面第一个反应的终点定为“深棕色为止”。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发现 ,若把上面第一个反应的终点定为“深棕色为止”。接着用水稀释HCuCl2 溶液 ,有不少学生得不到白色的氯化亚铜沉淀。若将深棕色的溶液继续加热 ,直至深棕色逐渐褪去接近无色 ,…  相似文献   

12.
有如下问题:将滴有两滴酚酞试液的NaHCO3溶液加热有何现象产生?解释原因。此问题旨在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存在以及温度对水解平衡如何影响产生一定感性认识。但对此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及其原因解释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1 实验过程及现象11 向新制的04mol/L的NaHCO3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浅红色。12 取等量新制的04mol/LNaHCO3溶液于若干试管中,并各滴入2滴酚酞试液。留取一支作对照,其它各支分别在不同水浴温度下加热相同时间。结果发现,加热的温度越高,试管中溶液颜色越深。冷却所有被加热过的…  相似文献   

13.
1 引言 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1],物质的性质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而实验仪器是上好化学实验课的基础。在有机化学性质实验课上,经常有试管在水浴中加热的操作。通常操作者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然后放在水浴锅中,这样的操作必须是操作者在整个水浴过程中手持试管夹,不然试管在水浴锅中就会倾斜,很容易滑入水中,造成试管中的溶液流出,实验宣告失败。一个水浴锅,往往是许多学生共用,好多人挤在一起手持试管夹,给实验造成很大的不便。另外,许多实验都需要知道水浴的温度,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放置测水浴温度的温度计,只能凭经验用手触摸水浴锅,估计出一个大概的温度,这样势必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准确。  相似文献   

14.
按教材装置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部分 ,常出现异常现象 :有时生成沉淀还不多 ,溶液还未全部变浑浊 ,沉淀就溶解消失了 ,分析原因是因为甲酸是一种挥发性有机酸 ,如果加热温度过高 ,会造成甲酸大量挥发 .对甲酸能否溶解碳酸钙 ,我们也做了实验 ,用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制备浊液 ,向浊液中滴加甲酸 ,看到沉淀很快溶解消失 .甲酸酸性比碳酸酸性强 ,能迅速溶解碳酸钙 :2HCOOH CaCO3 (HCOO) 2 Ca H2 O CO2 ↑为此 ,我们对实验装置做了改进 ,在还原氧化铜装置前加一个装有澄清…  相似文献   

15.
郭超腾 《化学教学》2001,(11):45-46
在做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 (必修 )实验六“蛋白质的性质”时 ,因好奇心多做了一步试验 ,结果出现了一个异常现象。实验如下 :在 3mL蛋白质溶液中加入1mL 10 %CuSO4 溶液 ,蛋白质立即凝聚成沉淀析出 ,将少量沉淀放入蒸馏水中振荡 ,沉淀不再溶解 ,说明蛋白质变性了 (非盐析而沉淀 )。多做的一步试验是 ,在蛋白质沉淀中加入饱和 (NH4 ) 2 SO4 溶液 ,发现沉淀溶解了 !异常的现象引发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思考 :1.为什么蛋白质变性凝聚后却溶于 (NH4 ) 2 SO4溶液 ?是什么因素起作用的 ?2 .CuSO4 溶液使蛋白质变性凝聚后 ,如果放…  相似文献   

16.
樊正林 《化学教学》2002,(8):45-45,41
乳酸的生产 ,传统的方法是采用淀粉、牛乳等为原料 ,用乳酸菌发酵而制取。本文的生产方法是利用淀粉厂的废酸液制取。具体的实验方法介绍如下 :1 实验原理淀粉厂用以沉淀分离淀粉的酸浆液 ,是用淀粉质原料经戴氏乳酸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酵而成的。C6H12 O6葡萄糖乳酸菌 2CH3 CHOHCOOH乳酸淀粉生产中 ,将制取的乳酸液加入淀粉乳中沉淀淀粉时 ,乳酸溶液被稀释 ,酸度降低。然而 ,在沉淀过程中 ,乳酸继续因发酵而生成 ,酸度逐渐升高 ,随之淀粉被沉淀。当本批淀粉沉淀完毕 ,少量酸液被用于下一批淀粉沉淀之用 ,而大量的乳酸液被排…  相似文献   

17.
硝酸盐热解产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凯 《化学教学》2000,(1):40-40
关于硝酸盐热解产物如何鉴定,已有许多老师写过许多文章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经验.就目前来讲,大家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仍存在着不少争论.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反复实验,掌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鉴定方法,在这里提出,与各位老师共同讨论.首先,硝酸盐按其阳离子的电位顺序分为三个区: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硝酸盐(以NaNO3为例)2.电位顺序在Mg和Cu之间的金属的硝酸盐(以Cu(NO3)2为例)3.电位顺序在Cu以后的金属的硝酸盐(以AgNO3为例).实验:1.加热NaNO3固体,将生成的无色气体用…  相似文献   

18.
1 实验改进目的形象地说明Cu2 和C1-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作定向移动。C1-向阳极移动 ,在阳极上失去电子 ,生成氯气 ,Cu2 向阴极移动 ,在阴极上得到电子而析出铜。2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图 1 电解氯化铜实验1,2 阴阳极碳棒 3 12 5mL烧杯 4 10 %CuSO4 溶液 5 2 0 %NaCl溶液 6 带孔的固定隔板 7 浸透琼脂的滤纸8 带孔的活动隔板 9 阳极室带孔的塑料盖板3 实验过程a .琼脂隔墙的制作①制琼脂 :0 .5g琼脂用 15mL水泡胀后 ,加热制成溶液 ,再加入 0 .5gKNO3 溶解 ,以增强导电性 ,冷却到粘绸状。②将滤纸…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3000至2000年,铜及青铜冶炼达到了全盛时代。这一技术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载体,给人类文明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用现代化学的观念审视古代的炼铜过程,其原理是非常简单:Cu2(OH)2CO3→CuO+CO2+H2OCuO+C→Cu+COCuO+CO→Cu+CO2CO2+C→CO这样的化学过程,人类在5000年以前就能熟练地完成,而且恰到好处地控制配比和温度,利用炉渣液和铜液的不同流动性、不同比重达到分离铜液。正是这些简单的化学反应,为人类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为生产力的发展起了…  相似文献   

20.
一题三解法     
题目:有不纯的CuCl2,质量为13.5g,与适量AgNO3溶液反应,可生成29g沉淀。则该CuCl2中所含的杂质为下列中的(  )。A.KCl B.CaCl2 C.BaCl2 D.NaCl解析:本题若按常规思路解题,非常繁琐,甚至无从下手。如果用元素守恒法、中间值法或尝试法解,则较为方便。解一:元素守恒法根据氯元素在反应物与生成物中的质量不变。29gAgCl沉淀中含氯的质量为:29g×35.5g/mol143.5g/mol=7.17g13.5g纯CuCl2中含氯的质量为:13.5g×71g/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