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目标出发,与舆论问题最密切相关的新闻业应被视为建设核心。但目前围绕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阐述较为偏重传播技术和媒体组织,对作为文化实践的新闻则强调不足。本文从侧重研究数字时代多元新闻行动者和行动者关系的“网络化新闻业”理论路径入手,阐释了中国网络化新闻业建设与塑造主流舆论格局之关系,探讨了其为何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众多内容系统建设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国网络化新闻业研究可从“主体类型-关系结构-动态机制”这三个层次递进深入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对2022年中外数百篇有关新闻创新实践与理念的论文、报告和文章进行系统性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研究团队对2022年全球新闻创新现象进行了综合评述。报告从整体上分析了全球新闻业在新闻环境方面的变化、多元新闻行动者网络的建构新局和2022年度12种重要的新闻创新行动,以期给中国新闻业的实践者、观察者提供全球视角的参照。  相似文献   

3.
后真相时代,事实核查新闻在全球兴起。本文立足中国情境,介绍了新新闻生态系统中专业媒体、平台媒体、自媒体、社群媒体等四类事实核查新闻行动者的生产、分发与实践逻辑,进而探讨事实核查新闻多元行动实践对数字新闻环境下新闻真实观的影响。文章认为,我国事实核查新闻实践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有机新闻真实观,多元行动主体共同参与新闻真实的形成,努力实现“报道真实”。在此基础上,事实核查新闻实践要增强新闻透明性,优化事实核查新闻的呈现形态,提升传播主体的公信力与声誉,促成“收受真实”乃至“全程真实”。  相似文献   

4.
"全球新闻创新报告"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全球新闻创新研究小组"发布的年度报告,通过对中外重要新闻业研究机构和网站当年度有关新闻实践和新闻观念变化创新的论文、报告、分析文章进行系统性文献分析,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全球新闻生态的重要变化、关注中外新闻行动者的实践前沿,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数字时代的新闻观念。2020年,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新闻业在进入数字时代后的不确定性,尽管本年度报告分析的文献大部分基于疫情爆发之前的经验数据,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媒体新闻生态系统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XWA00)的成果"全球新闻创新报告"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全球新闻创新研究小组"发布的年度报告,通过对中外重要新闻业研究机构和网站当年度有关新闻实践和新闻观念变化创新的论文、报告、分析文章进行系统性文献分析,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全球新闻生态的重要变化、关注中外新闻行动者的实践前沿,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数字时代的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5.
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给新闻业带来了全流程、各环节上的变革。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转译是行动者之间发生联系的主要方式。数字媒介技术作为智能新闻生产的转译代言人,形成了两种典型的转译模式:显性技术主导模式和隐性技术主导模式。前者包含了硬客体、软客体对新闻生产的转译,后者则涉及平台转译和用户转译。本文对这两种技术转译模式的初步分析,有助于审视当下数字媒介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位置和作用,厘清智能新闻业变革的技术逻辑。  相似文献   

6.
在学者们已经指出从实践出发探讨新闻真实问题的方向上,尝试对新闻真实实践理论进行探索。结合对数字时代信息环境和社会科学领域实践理论的分析,文章提出,新闻真实实践是“制度化新闻业”的多元行动者在不同信息环境中进行的,被时间性和事实性约束的,履行新闻业公开、真实叙述现实世界之责任的综合行动。新闻真实实践理论是支撑数字时代的新闻系统持续运行下去的认知机制,并在新闻判断、信息获取和处理、符号与形式安排以及关系实践的复杂新闻活动过程中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7.
以广电从业者为内涵的内部新闻行动者网络与以政府、用户、竞争者、教育机构等多元主体组成的外部新闻行动者网络共同构成的新闻行动者网络是隐性知识流动与开放式创新的重要载体。针对广电行业经营收入地区差距呈“剪刀差”扩大趋势,论文在开放式创新理论框架下,引入行动者网络构建了一个拓展的内生增长模型,利用2015-2021年28省市地区数据先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门限回归模型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外部新闻行动者网络中除高等教育外,市场竞争与政府扶持都不利于地区广电行业经营水平提升,内部新闻行动者网络具有调节地区广电行业开放式创新与经营水平的学历效应、职称效应与年龄效应,不过受到了组织程式化的扭曲作用影响。更进一步来看,外部网络中作为制度的市场化与内部网络中作为观念的市场化相辅相成是开放式创新的根本动力。这一研究的启示是媒体深度融合应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经营上做到高水平开放与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8.
郑久良 《青年记者》2024,(1):98-102
本文在梳理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研究进路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变和方法论转型三个层面,对技术人工物的算法新闻伦理治理范式及其实现机制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在本体论上,算法新闻应当被视为“人—技混合体”;在认识论上,由技术批判主义走向技术建构主义;在方法论上,从外在主义进路走向实践进路。算法新闻伦理治理的实现机制是构建负责任的算法新闻,从技术、过程和影响三个维度建设多元行动者网络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关键事件意指能够影响新闻业运作模式,甚至可以动摇新闻业在人们心目中形象和地位的事件。这一概念肯定了新闻业的“不确定性”,即新闻业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在重要的阶段或时刻发生某种转向或是变化。新冠疫情也被西方新闻学界视为影响新闻业的关键事件之一,在疫情期间,新闻业的生产模式与其社会意义都发生了显著转变。本文通过使用“职业角色、新闻生产和新闻合法性”框架对西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透视西方新闻业在关键事件中发生的转变。尽管由于语境差异,中西方新闻业在新冠疫情中的变化可能存在些许差异,但全球新闻业的共通性又可以使我们通过对西方新闻业变迁的解读,重新审视中国新闻业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境遇和变迁。  相似文献   

10.
以使用ChatGPT技术为代表的AIGC新闻成为新闻业的热点,新闻业智能化转型和业态重塑的进程将进一步提速。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新闻业以来,经历了新闻写作机器人、智能算法推送、元宇宙新闻和AIGC新闻四个阶段。AIGC给新闻业带来了诸多挑战,如职业边界消解导致的行业主体性和功能指向模糊、生产主体不确定性造成的新闻真实乱局和虚假新闻传播、新闻著作权模糊归属引发的信息传播失序等。未来,在AIGC的作用下,新闻业的底层运行逻辑将发生改变,促使业态深度重塑;新闻业的生产规则将被打破,刺激产业链重构再造;全新新闻产品和样态将诞生,推动新闻消费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11.
钱进  周俊 《新闻记者》2015,(2):60-66
自"维基解密"事件报道开始,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创新进入到新闻界的实践话语之中。然而,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数据新闻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本文尝试将数据新闻放置到其产生的社会情境中,去考察新闻业求生的创新尝试、政府处理信息开放时的逻辑、开源软件对技术壁垒的消解、编辑部里人员结构的重组以及实践的全球扩散等,这些貌似联系松散的行动者们是如何交织成独特的网络,一起完成对数据新闻这项社会实践的制造的。  相似文献   

12.
刘英杰  魏巍 《传媒》2023,(1):49-52
数字技术建构了一个多元生产、多元传播、多元价值的行动者网络,极大地活跃了公众舆论形态。然而,“流量”崇拜与资本逐利的市场化驱动也造成虚假新闻、认知偏向、群体极化问题凸显。在复杂的舆论场域中,传统新闻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举旗定向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丝毫不能减弱。本文通过行动研究与田野调查法深入解析中国新闻名专栏《新闻夜航》“深度”专题的调查性报道,发现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坚持经验分析与实证研究统一、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统一是其报道重要策略,并认为这也是提升媒体思想政治引领力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21,(10)
本文探讨了可供性概念为数字新闻学提供的创新性认识论视角和研究路径。首先,本文简要回顾了可供性概念进入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旅行轨迹,特别是在数字新闻研究中的应用和误用;接着,本文提出,当前数字新闻业作为生态系统的属性以及可供性本身的生态学视角,使得可供性概念具备了理解和分析数字新闻业的认识论潜能,应将可供性作为生态性的认知概念,而非工具性的技术特征;基于以上论证,本文认为,可供性概念为理解和检视数字新闻业提供了关系的、过程的和网络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对2021年中外数百篇有关新闻创新实践与理念的论文、报告和文章进行系统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创新实验室研究团队对2021年全球新闻创新现象进行了综合评述.这一理论报告以"新闻环境—新闻主体—新闻创新行动"为分析框架,通过"新闻行动者网络"和"新闻创新行动类型"这两个分析工具,报告了新冠疫情、技术制...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2,(3)
当前,数字新闻崛起的话语逐渐成为主流,技术逻辑渗透进传统新闻业乃至整个新闻领域,由此也引发了新闻学研究的“转位”和对理论创新的想象。在新闻传播学传统上,对“流通”的解读有着丰富的起源和多元的面向,文章艰难爬梳了新闻流通的实践、文化和技术三条智识脉络,追溯并比较了以“传播流”“编码/解码”以及“媒介环境学”为理论根源的研究路径及其差异性,旨在讨论新兴的数字新闻流通领域何以可能、如何发展。最后,试图整合数字新闻流通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从数字新闻流通的对象、过程和结构三个分析要素切入,以期探索和构建该领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化传播环境下,新闻业如何进行形式创新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本文认为,故事的本质和讲故事的技艺可以给新闻的形式创新带来启发,但新闻行动者同时也要厘清新闻与故事的形式关系,并警惕过度“讲故事”可能对新闻形式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从形式理论的角度,将新闻与故事的关系表述为四个命题,同时探讨了新闻如何在“结构”、“解释”、“沉浸”、“情感”以及“艺术和创意”这五个讲故事的元素上进行有限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张潇予 《今传媒》2023,(9):16-19
新媒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断层式发展,新闻传播范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闻传播效用价值理论研究的框架和着眼点也随之改变;新闻媒介从信息传播及价值输出载体转化为个体认知与社交平台,兼具社会服务终端功能。本文基于新媒体传播研究视角,以算法新闻推送为切入点,展开了新闻价值体系构建下新闻效用价值问题的研究,观察了媒介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从“价值量”向“互动效果”的变迁,探讨了现状下新闻效用价值及相关媒介伦理延伸问题的嬗变,发现“技术理性回归新闻伦理”与“重构新闻效用价值”之间尚存的关联,提出“新闻行动者”要运用战略的驱动、理论的重构、目标的谋篇以及技术的触达,寻找新媒体新闻价值选择与用户兴趣选择之间的契合路径与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刘念 《新闻界》2024,(2):34-48
中国职业社会学要着眼“中国问题”,体现“中国特色”,开拓“中国学派”。基于融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业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以及中西职业社会学亟待发展的建构主义视角,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中国新闻职业的边界工作以及由此职业行动所建构出的新闻业边界。研究发现,新闻边界工作和新闻职业边界都存在“共生的逻辑”:新闻业的“半专业化”以及流动性的特点与新闻从业者特殊的行动机制有关,是行动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行动主要围绕着职业自主性来展开。职业自主性的概念在中国实践中得到改造和拓展,并发展成一个能动性、关系性、实践性的概念。因此,本文呼吁学界更加关注新时代中国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的职业行动,探索新的经验问题和理论范式,开拓全新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技术重构新闻生产范式,媒介融合实践引发作为行动者主体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知剧变,学术界对此鲜有讨论。本文以“新闻常规”为切入点,引入“脱嵌-再嵌入”概念,通过深度访谈的研究路径,探讨媒介融合策略下新闻从业者的行动逻辑和职业认知,以此来构建媒介融合的“在地性经验”。研究发现,在新闻生产层面,新闻从业者经历“一心一用与一心多用、专业与全能、深度与速度、把关与流量”的矛盾,囿陷于“多个平台各自为政、跨部门合作沟通障碍、内容创新受限”的组织架构困局,共同形塑着新闻从业者身份“泛认同”的职业新认知。  相似文献   

20.
卢毅刚 《今传媒》2016,(9):14-16
面对大数据的冲击,互联网新闻信息的传递与传统媒体相比,无论是信息源、传播主体、组织结构还是呈现方式都有着巨大区别,出现了“数据新闻”[1]这是大数据时代与新闻业相结合的产物,本文将从新闻信息传播机制、新闻基本要素以及新闻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取舍三方面对于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内容进行理性的评价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