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识教育是一个国际化认同的议题,中国本土实践的通识教育仍面临由于"通"与"识"的模糊认识带来的发展困境.新时代,通识教育必须扎根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回应时代诉求,"以整全人的塑造"为价值理念培育时代新人,强化"阶段贯通""文化联通""视野融通",基于跨学科的广博性与基础性知识,聚焦于人文性与科学性知识,着眼于通过知识的学习培育"人"的通识素养,以深化、创新通识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2.
论通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推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通识教育勃兴于对“完整的人”的追求、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以及对人的生命质量提升的关注。无论其教育理念还是教育目的,都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高度的契合点和会通之处。在新形势下,通识教育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其中,普及通识教育理念、完善通识教育目标以及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当代中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应考虑的三大策略。  相似文献   

3.
江净帆 《成人教育》2011,31(5):80-81
台湾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至现在,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台湾很多高校设有通识教育的实俸性机构,井采取措施吸纳各方面师资以解决其教学内容所需的多学科背景、教学方法所需的多量师资问题;在教学目标上,台湾通识教育有清晰的理念追求并建立了相应的通识课程体系;此外,台湾高校在引进西方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也保留了对中华传统文明的认同。台湾通识教育发展经验对文化上一脉相承的大陆高校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受到愈来愈多高校的重视和青睐,但是囿于我国高校传统专业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对通识教育理念认识的不足,导致高校通识教育改革陷入进退维谷的实践困境之中,如“专业本位”的实践逻辑削弱了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多学科的折衷平衡消解了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识教育的“课程化实践”遮蔽了文化育人的体系化建构等等。对此,我国高校亟需摆脱旧有观念和体制的禁锢,确立“文化育人”的通识教育核心理念,促进通识教育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全员参与、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进而推动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的内涵是融会贯通,即不同学科知识之间能够相互贯通,并使受教育者获得"人之为人"所应具备的价值理念、理性知识、传统文化,以及寻求有意义生活的能力和智慧。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片面化、庸俗化、形式化和技术化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价值核心培养、讲授方式变革、评价方式革新、内容模式更新等方法和措施,改进当前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提升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推动大学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自由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础,文理教育是现代意义上通识教育的直接源头.在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涵盖了有教养的人、公民人格、服务社会、立足知识等核心价值.民国时期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培养学生之完全人格,体智德美四育和谐“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等观念是中国通识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成果.通识教育理念与制度的互构形成的中国经验对未来大学通识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二十一世纪所出现的信息化与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等三大局势,指出新世纪大学生的培育理念有三: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加强“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强化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从上述三大教育理念出发,作者提出以下三项教育策略:第一,提倡经典教育,以引导大学生的生命重新与传统文化接触,奠定未来开创新局的文化资源,这是“返本以开新”的教育策略;第二,因应“科技”与“人文”断裂的状态,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加强开授贯通“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领域的课程,以引导学生对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人文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使通识教育精神融渗于专业教育之中,从而培育二十一世纪具有批判思考与原创能力的新知识分子;第三,经由优质的东亚人文传统相关课程之引导,而跃入悠久的东亚文化价值传统之中,建立新时代东亚知识青年的价值体系,从而在西方“文化霸权”的支配之下,挺立东亚知识分子的价值观点与立场。  相似文献   

8.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在通识教育本土化研究的学术浪潮中,大学通识教育应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以西方理论为参考。钱穆从文化本位的视角出发,以“执两用中”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提出培养“文化人”的教育目的,从以“专”为虑、以“通”为重、“通”“专”融合等角度解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及两者的关系,并在其教育实践中落实相关举措,强调师“有道”、生“诚明”、学“自由”的教育方法,对现今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通识教育引领下,贵阳学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路是:1.把握好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原则;2.构建实施以“科际整合”为导向的“1 3”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3.创设新的基础学院的理念与功能;4.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建设;5.加强通识课程教学管理,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以元智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如何形塑通识教育的理念、规划课程,以及推行的经验为主,说明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教育面临改革的要求声中,理想的通识教育应该回归“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着重于文化教养与开发创意两方面构想与设计通识课程。  相似文献   

11.
从东京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发现,两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无论是时间还是课程数量都占有较大的比重,两校关注重点不同,但是都强调入文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综合的判断能力,探寻真理的方法,以及对他文化的尊重和对人类福祉的追求,这些推动日本大学培养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促使日本的大学走向卓越.相比之下,我国大学缺乏对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使得我们的通识教育课程只是在专业课以外加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多些文科类的课程,而对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情感的熏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等并未重视.  相似文献   

12.
从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分析其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认知、定位与开掘;分析大陆高校德育课程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认知、定位与开掘;比较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高校德育对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认知、定位与开掘,思量两岸高校德育改进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系统社会化过程,文化内容构成了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的本质与个体人由社会价值体系所衡量的素质提高密切相关,所以任何教育都应该是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是实现大学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文化向度构成了大学通识教育最重要的向度。通识教育文化向度上的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坐标,确立了通识教育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内容选择上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杜威与赫钦斯关于大学通识教育之争始于二人有关通识教育理念问题的论争,在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演变为双方的持久论争。从1936年至1945年前后,这场论争经历了三个阶段,涉及通识教育目标、科学与职业教育范式和名著教育价值等重大问题。杜威等人批评赫钦斯迷信“永恒真理”和古典权威,轻视经验科学与社会需要,更有否定民主之嫌;赫钦斯等人则回应这是对其观点的误解,竭力阐明名著教育的理智价值、道德意义及其与民主的关联。论争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对方的观点,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而非根本目的,其论争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框架,并推动人文学科获得了与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孙燕 《时代教育》2012,(3):113-114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整体素质和修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本文探索了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国际化商学院设置《西方国家社会与文化》通识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践特色。该课程的设置可有效帮助商科学生全面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拓展知识视野,认识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公共外语课程绝不仅仅是一个使用工具,而应该发挥出帮助学生获取语言文化和通识性知识以及培养中外交流综合性能力的教育作用.本文试以清华大学为个案,探讨在通识教育的视野下大学公共外语课程的角色、地位以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问题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亦即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文章首先提出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所面临的七个主要问题,然后比较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了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近百年的历程及其不同阶段,并指出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特点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采取深度阅读经典阅读的方式以及小班制的讨论课。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所谓哈佛模式的误导,认为我国通识教育的道路应该是在有限的学分时间限制下、精心设计少而精的几门“共同核心课程”作为第一步。文章最后强调: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任务是要把从民国以来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作现代整理,走“中西并举”的道路,以此逐渐形成我们大学的“核心课程”传统,使中国大学成为中国文明的担纲者。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的高等“国学”教育,可以从三个功能层面和路向来加以理解:面向学院学术的专业教育、面向公民培育的通识教育、面向文化建设和文明对话的中国文化传统之诠释和转化.“为学”的教育和“为人”的教育,都可以指向参与文明对话和参与社会转型新文化建设之目标.这是我们思考当代高等“国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我们揭出“中国古典学”之概念,以为当代“国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基础教育境况的实然述要 随着先进教育文化理念的流入,中国的教育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学习模式已由原有的单向度传递向多元互动式转化;原有的学科导向型学习模式中有机地融入“问题导向型”、“事件导向型”等学习模块;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发展趋势上,专科型人才的培养不再是唯一的理想追求,实践型、通识型人才的培养将逐渐成为主体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