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TGC与传统统计数据,把SNA理论模型与ESDA分析技术交互,并以宁波市旅游网络结构为研究对象,得出以下结论:宁波市旅游网络整体发展相对成熟,但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旅游网络发育不健全,中心区域与城市南北两极集聚效应显著,市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旅游集聚能力和自身网络地位不协调;宁波市中心核心区和周围边缘区域存在明显的网络结构分层,核心区对边缘区的集聚作用大于辐射扩散作用,优质景区和一般景区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空间联动能力弱;宁波市县区旅游吸引强度呈现正相关性,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出北密南疏、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旅游资源在南部区域呈组团状,游客烈度在西南部呈"L"环状,二者空间网络结构差异显著;在旅游网络结构研究中,空间分析能从宏观角度弥补网络分析在全局尺度表征区域整体结构特征的缺陷,把二者相结合作对比修正才能评判旅游景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马林  马耀峰  林志慧  高楠 《资源科学》2013,35(2):296-303
以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百强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基尼系数、网络连接度指数和距离度量模型等四项指标,从空间分布类型、空间结构总体特征和空间结构旅游结点特征三方面,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环渤海百强景区总体空间分布呈凝聚分布,在各省市区分布均匀度较低;而长江三角洲百强景区总体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在各省市区呈集中分布;②两个地区百强景区分布网络均为环网型,但长江三角洲百强景区连通度较高;③环渤海百强景区通达性空间格局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长江三角洲百强景区通达性空间格局呈圈层结构,其通达性从中心向外围递减.  相似文献   

3.
唐健雄  马梦瑶 《资源科学》2020,42(6):1188-1198
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新的趋势,研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对推动工业旅游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中国3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业旅游示范点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特征,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②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城市群分布契合度较高,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多核心—群聚型”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③工业旅游示范点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其邻近区域的集聚程度亦较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相关程度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热点和冷点区由东部至西部呈“圈层”式分布,存在典型的“马太效应”;④工业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资源禀赋与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政策因素、地方工业文化认同等也是导致工业旅游示范点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各省应借助跨省域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的辐射能力,推进工业旅游跨区域、跨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工业旅游产业集群,促进工业旅游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泰 《资源科学》2016,38(2):364-376
旅游流潜力格局是影响城市群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协调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基础。基于旅游供需系统视角,利用GIS和改进的旅游流潜力模型研究2000年、2010年两个时间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离散指数和Zipf分维数研究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等级秩序特征,并利用积矩相关与秩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因素对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整体呈现出以扩散为主的等级结构均衡化演变特征,上海、杭州的扩散特征显著,长三角中心区域的苏州、嘉兴、常州、无锡等城市的旅游流潜力集聚提升明显;②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分布具有非均衡、多层极核的结构特征,核心-边缘模式是解释长三角旅游流潜力格局的基本模式;③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等级秩序存在幂律分布和分形特征,进一步证实说明旅游现象中可能普遍存在幂次法则和分形发育;④旅游业水平与旅游流潜力的等级相关性和影响程度最高,人口分布、时间距离的影响程度一般,但都呈现出不断增强趋势,影响因子体系之间的紧凑性和结构效率整体增强,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整体服务效率和旅游流竞合格局趋于优化;⑤旅游流潜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趋势,证实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旅游流潜力的重要变量,也相应说明了本文旅游流潜力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南昌市旅游空间意象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城市旅游空间意象分析对探索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策略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国内对城市旅游空间意象的研究多集中在现实空间层面,而对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空间意象重视不够。以旅游虚拟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评价性旅游空间意象和结构性旅游空间意象两个层面对蚂蜂窝旅游虚拟社区中的南昌市旅游空间意象图景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广场"、"滕王阁"、"八一"是南昌市最重要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意象,"都市景观风貌"是最为偏好的意象主题,旅游情感评价意象总体以正面和积极为主;南昌市整体的旅游意象空间格局由物质实体形态的八一广场——滕王阁——秋水广场构成,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八一广场旅游意象区域、以观光为主题的滕王阁旅游意象区域和以娱乐和休闲为主题的秋水广场旅游意象区域等三大重点旅游意象区域,意象元素呈现出中心城区集中化分布、外围区分散分布的特征;网络虚拟社区的城市旅游空间意象虽然仍以物质实体的空间意象为核心组成,但非物质意象要素在空间意象建构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在方法上突破了以往城市旅游空间意象研究的局限,也为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旅游空间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滑雪场空间格局及可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相对成熟。旅游多元化发展与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契机为中俄两国的冰雪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运用空间分析方法量化并探究俄罗斯旅游滑雪场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可达性指标评价滑雪场所的可接近测度。结果发现:①俄罗斯滑雪场整体上“西密东疏”,并且呈现出6大聚集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②滑雪场在俄罗斯境内平均可达时间约为15 h,6 h以内的高可达性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可达性较好的区域多连片分布在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南部山地,且呈现向交通干线聚集分布的趋势;③以莫斯科为中心的联邦主体区位优势较好,冰雪旅游规模与实力最强;乌拉尔山脉东西侧联邦主体与滑雪场所联系紧密。本文通过归纳俄罗斯滑雪场数据空间分布规律及布局优劣,提出关键开发建议,为中国的冰雪旅游事业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健康资源的合理布局是影响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POI(兴趣点)、路网、Sentinel-2A遥感影像与人口统计数据等,在耦合步行指数以及土地-人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秩相关系数与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综合探究城市健康资源公平性。结果表明:①广州市中心城区健康资源的步行性较高,步行指数高值区与低值区混合分布,形成了多中心圈层递减的格局;②人口空间格局的区域差异较大,人口数量以荔湾区中部、越秀区西南部、海珠区西北部及天河区南部为中心向四周递减;③人口数量与步行指数显著相关,但低-高类与高-低类公平性空间占比达40%,城市健康资源公平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④城市健康资源的区域供需关系不平衡,其中自然健康资源最为匮乏且布局不尽合理。为了促进城市健康资源步行公平性最大化,其配置应综合考量区域人口需求量、资源类型与数量、步行出行的可达性与便捷性。研究可为区域健康资源的空间布局优化与供需平衡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然旅游资源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李  吴殿廷  李泽红  王永明  乔路明  肖晔 《资源科学》2018,40(11):2168-2176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跨境旅游资源整合是中国“一带一路”倡导重要议题。本文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数理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然旅游资源在空间上为集聚型分布,分布密度总体呈现“多核心”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地区、叶卡捷琳娜-秋明地区、新西伯利亚地区、环贝加尔湖城市群及中俄沿海地区;②自然旅游资源沿湖、沿河、沿边界、沿交通线分布趋势明显;③地形地貌、湖泊水系等是影响自然旅游资源分布的根本,而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人口数量等是影响其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然旅游资源同质性与互补性并存。三国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创新旅游合作开发模式,合力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旅游带”。  相似文献   

9.
采用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综合指标体系、城镇非农人口指数和经济职能指数等对新疆绿洲城镇的时空动态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5年以来,新疆的城镇首位度始终处于增长态势,乌鲁木齐的首位度不断增长;其他城镇相对规模较小,城镇分布较为分散;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明显;城镇化与区域一体化同步发展;北疆城镇的数量、规模和等级都高于其他区域,城镇分布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城镇的等级和规模与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呈正相关关系.自然地理格局、历史、经济发展基础、人口规模、交通指向和行政管理等因素是造成城镇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运用Theil指数、ESDA-GIS、规模-质量耦合矩阵和相关分析,从时空态势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流质(ITFQ)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中国区域ITFQ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不同,地带间差异是我国ITFQ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ITFQ的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异,LL区主要在西部地区,HH区主要在东部的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HL和LH区数目较少;3规模-质量耦合模式上,东部地区主要为高耦合发展模式,中部、西部大部分处于低耦合发展态势,非耦合型呈现出高质低量型向高耦合型、低质高量型向低耦合型发展的态势;4交通通达度、地方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旅游目的、重游率、客源结构是影响ITFQ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