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楚     
<正>三楚是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分为南楚、东楚、西楚。南楚是最早形成的,春秋时期,由于楚国位于中原南部,所以中原各国称其为"南楚""南蛮"。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后,越国胜利,占领江苏、浙江两省(徐州除外),战国时期,楚国灭越,占领吴越地区。由于这块新的领土,在故地东面,所以称为"东楚"。楚国衰落后,首都郢都被秦朝攻克、毁坏,为了躲避锋芒,楚人东迁,其时南楚故地已经不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公元前506年冬的吴师入郢之战是春秋末期的一个重要事件。史学界普遍认为,战争初期,吴“舍舟淮油,自豫章与楚夹汉”的行动出乎楚人意料之外。事实上,在吴师入郢之战的初期阶段,吴军的行动无论在进攻方向上,还是在进攻速度上均未构成出敌不意;相反楚国对战争形势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作了尽可能充分的战争准备。从这一点出发,所谓吴军的行动在战争初期“出乎楚人意料之外”的看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3.
(一)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明确地指出,周成王以子男之田使熊绎“居丹阳”;又说楚文王“始都郢”。在这位古代史学家眼里,“居丹阳”与“始都郢”之间也是界说分明的。王国维说:“国都者,文明社会之标征也。”①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城市革命”著名论断,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曾提出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志,(1)有高墙围绕的城市,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人;(2)文字;(3)复杂的礼仪中心。无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了其中的两项,就是一个古代文明②。楚文王始都郢之郢(我姑且称之为“文郢”),作为楚国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探寻它的方位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文郢’的探索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认为江陵北的纪南城即“文郢”。不少学者把它们捏在一起,甚至说得很肯定,“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  相似文献   

4.
富有浪漫情趣的楚人,是酷爱音乐和舞蹈的人民。与中原地区乐舞相比,楚人乐舞无疑具有地方特色。而它们的起源应该与娱神用的巫音巫舞有关。楚人重淫祀,而凡祀必载歌载舞。因此,楚地就成了歌舞之乡。楚歌楚舞,可以说是从楚国民间祭祀神鬼的艺术土壤里萌芽、发展起来的。楚人是有较高的音乐秉赋的。《文选》录宋玉《对楚王问》中说:有到郢都来唱歌的外来人,开始唱的歌是《下里》和《巴人》,国中附和而唱的有数千人。楚辞《九歌》中提到的楚人所用的乐器大多都从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证。特别值得一提的  相似文献   

5.
尤海 《华章》2010,(27)
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地处南夷的楚人尤其"信巫鬼,重淫祭".楚上层贵族的祭神、祭祖等活动在传世文献中多有描述,而近年出土的关于楚人祭祀的简帛记载了大量关于下层民众祭祀活动的信息,这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楚人祭祀活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楚国的扩张进程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在南方的拓疆灭国,采用德抚与征伐并用的策略,对拒不服楚、持国无德或与楚有仇怨者予以军事打击,对能改事楚国者则存其国而安抚之;另一类是在北方的争霸会盟,比起实质性的灭国占地,更注重对势力范围的争夺与拓展,意在达成"以属诸夏"的政治目标。《左传》对楚国扩张进程的叙写彰显了楚人的诸夏情结,即对自身理应享有与诸夏平等的政治地位乃至超越诸夏的霸主身份的体认。通过第二次晋楚弭兵,楚人的政治地位由"非我族类"晋升至"晋、楚匹也",在实现自我政治认同的同时获取了中原诸夏对他们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7.
宋玉辞赋中有两篇提到了"南楚"一词,古今久无确注。文章通过认真的考证认为,"南楚"一词既可指在楚迁都郢陈前,以其都城郢(江陵)代指楚东扩前(即不包括东楚、西楚)的楚国全境;又可指楚迁都郢陈后,郢陈地区(西楚)以南、东楚以西、秦南郡以东的地区。所以,我们可采用"句本位"的训诂原则,将《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南楚"注释为"楚考烈王时期的楚国南部地区",而将《笛赋》中的"南楚"注释为"泛称楚国故地"。  相似文献   

8.
正初识经典《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著作,由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孙武,字长卿,被后世誉为"兵圣",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孙子兵法》全书共分十三篇,涉及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这十三个军  相似文献   

9.
研究者多认为《九歌》中的《河伯》因祀河而产生。但其是否源于楚人祀河,却历来有争论。考订文献,楚人至少三次至河或涉河,并由楚"以祀代战"之宗教习惯,结合《左传》"楚人祀河"的记载而推定,楚人每至河必祀河神而求佑护,祀河神时必歌舞以娱之,因而产生了《河伯》。而切盼楚国强盛的屈原,对楚庄王为"问鼎中原"而胜晋祀河,与对蓝田大战楚惨败而失去"问鼎中原"能力之事件,同样刻骨铭心,故在整理《九歌》时特意将胜晋祀河产生的《河伯》,与祭祀蓝田大战楚军士亡灵而产生的《国殇》一同收录。  相似文献   

10.
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声势大,发展快,并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但在起义的初期,不管是首倡者陈胜、吴广,还是势力最大的项家军,都是打着"楚"的旗号,这是由于"楚"在历史上虽因各种原因而灭亡,但很多楚人却把这笔账完全归之于秦,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故义军以此来收拢人心。  相似文献   

11.
(一) 《史记·楚世家》载:“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鬻熊之族曾参与周武王伐纣有功。《楚世家》又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于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熊绎为鬻熊曾孙。熊绎建都之丹阳当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境内荆山附近,乃沿用鬻熊丹阳旧名。鬻熊丹阳则在今河南浙川县境、丹江之阳(北岸)、丹江与其支流淅川汇合处。熊绎立国在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前期,楚武王五十一年(前690),“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城西北纪山南,故又名纪郢或纪南城。春秋后期楚平王曾建别宫于纪南城东南、今江陵城东北,亦称郢。楚文王迁郢,约在元年(前689)。自熊绎至此,楚国建都丹阳约四百年左右,包括周共和后152年和共和前250年左  相似文献   

12.
屈原自沉原因与屈原卒年的争论有密切关系。《哀郢》、《涉江》、《怀沙》是屈原自己树立的走向自沉的三根标杆。楚顷襄王二十二年,秦兵攻楚,郢都失陷,屈原才悲愤自杀,以身殉国。吴郁芳、章培恒、潘啸龙等先生否认屈原的死是殉国难,是缺乏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荆""楚"称号及其关系问题,前人多有探讨,清华简《楚居》的公布,使我们在此问题的认识上更进一步。文章认为,在"荆""楚"通用之前,文献中的"楚"与"荆""荆蛮"是指代不同的族群的。由于楚人活动于"荆蛮"之中,故"楚为荆蛮"是中原诸夏的文化认识,而"楚蛮"一词只是太史公在《楚世家》中对"荆蛮"的代称而已,其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由汉字产生的时间推断,华夏语至晚在黄帝时期应已形成.楚人源自中原华夏,约夏末商初迁入江汉流域,与土著融合而为"荆蛮".楚人南迁时的语言是华夏语,其在文化、经济上均优于当地土著,在迁入江汉平原后,与当地土著的语言互相渗透和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蛮化夏言——楚方言.楚方言是华夏语的方言.  相似文献   

15.
息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方国早在商代便已存在于豫南地区,主要活动于淮河上游南岸的今信阳市罗山、光山境内。至西周时期,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在商代息国旧地重新分封同姓方国,也称为息国,文王第三十七子羽达为第一代息国君主。周代息国始为伯爵,后为侯爵,活动中心向北移至淮河北岸,主要在今天信阳市息县县境,故城在今息县县城西十里处的青龙寺。姬姓息国在公元前683年为楚人所灭,息人被迁往楚地安置,息君自称为“息子”。息国故地沦为楚的一个县,成为楚人向北与北方诸侯逐鹿中原和向东经略淮河中游地区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6.
季连是芈姓楚人的始祖,从来没有异议。清华简《楚居》叙述楚先公先王的世系和居处迁徙,始于季连,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在战国时期楚人的祀典系统"三楚先"(老童、祝融、鬻熊)里,却没有季连的影子。这一现象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从《楚居》看,季连和鬻熊是兄弟关系,季连的后人没有即位,楚的大位赖鬻熊一支得以传延。对楚的后人来说,是鬻熊的直系亲属,而与季连没有血亲关系。这就很好地回答了"三楚先"不包括季连这个悬疑。  相似文献   

17.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  相似文献   

18.
新出土文献清华简《楚居》详细记载了楚行政中枢“郢”的变化,并记载了楚王“徙郢”的部分原因。《楚居》所明确记载“徙郢”原因有国内动乱、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等因素;考察相关文献资料,楚王“徙郢”原因还有对外扩张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初识经典《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著作,由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孙武,字长卿,被后世誉为"兵圣",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孙子兵法》全书共分十三篇,涉及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间这十三个军事内容,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军事命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0.
楚人的视感与审美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艺术造型符号体系不仅是上古楚人的化创造行为,而且还是楚人的视觉体验与审美心态的映射。楚人的视感与审美心态有如下特征:对运动美的神往;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和对特征部分的敏感;对色彩美的感情;对空间境界的拓展。上述特征是上古楚人视觉与心理选择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楚艺术造型符号的特殊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