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复杂系统模型的创新型健美操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健美操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符合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复杂系统理论为依据,以课堂教学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和考试评价综合化为理论基础,建构了创新型健美操教学模式。实验结果证明,创新型健美操教学模式可以达到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目的。创新型健美操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健美操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健美操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它的发展趋势是难度和创新,这对成套健美操的编排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计并使用创新教学法,对大学女生健美操选修课进行教学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健美操教学的总体效果呈现出鲜明特点:该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并主张学以致用,因而在增强学生学习能力、自信心及健美操总体学习效果上较常规教学法有明显的优势,该法对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综述法对高校健美操公共课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对高校健美操公共课教学实用价值低下的成因进行解析,对其相关的创新发展途径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为全面提高高校学生健美操的实用技能,使之成为广大学生未来从事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促进高校公共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新规则变化看竞技健美操创新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竞技健美操的生命线,若想在群芳荟萃的竞赛中脱颖而出,动作新颖、独创尤为重要。通过对2001年和2005年版的国际竞技健美操规则的比较和分析,突出了四个创新亮点,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阶段-两形式”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长期实践与发展,通过时健美操教学改革具体策略的进一步思考与探讨,对健美操教学进行了创新实践。结果表明,该健美操教学创新系统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健康心理状态的塑造以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表现力是健美操的色彩和灵魂。通过揭示影响健美操表现力的因素,认为创新在提高健美操运动员综合表现力中占首要地位,为我国健美操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普修课学法实施创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一并进行研究.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健美操"四阶段创新学法",并进行了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健美操"四阶段创新学法"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9.
引用系统科学思想,从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审视健美操动作创编的艺术创新心理系统特征,力求突破现有美学理论的狭小框架和传统艺术理论的抽象分析思维方法,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健美操动作创编的艺术创新心理系统和社会实践大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了解健美操动作创编的艺术创新系统内部诸要素间的复杂关系,探寻健美操动作创编的艺术创新规律。  相似文献   

10.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的创新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美操课程应站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至高点把“健美操教学”变为“健美操教育”,把“知识技能传习”变为“文化传承”,以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这一改革将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健美操课程的创新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奠基。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863名海南省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海南省总体健康水平低于广州市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海南省大学生的总体健康水平高于沈阳市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海南省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海南省理科大学生的总体健康水平高于文科大学生的水平。结果提示我们要重视海南省大学生的健康状况,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学生体育权的实现具有超越学生阶段的特殊社会意义,与一般体育权不同,学生体育权的主体是学生,直接义务相对人是学校,根本属性是学生的学习权,学生体育权实现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体育权应当坚持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政府适度干预原则,完善立法,增强学生的体育观念,平衡体育物质资源的分配,并通过学校,传授学生体育技能,保护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3.
藏、汉族学生身体成份、有氧运动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比较了30名藏族学生和30名汉族学生的身体成份、肺活量、和以PWC170为代表的有氧运动能力.结果表明到平原学习生活的藏族学生体脂含量与汉族学生相似,肺活量略低,而PWC170反映的有氧工作能力高于汉族学生.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无氧工作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无氧工作能力的特征,对190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30 sWingate无氧试验.结果表明:体育男生的峰值功为8.94 W/kg体重,平均功为6.66 W/kg体重.女生峰值功为6.98 W/kg体重,平均功为5.39 W/kg体重;女生各项疲劳指标均低于男生;男子组平均蹬车转数为106 rpm,女子组为87 rpm.提示体育教育专业男生的无氧功能力明显大于女生,可排除体重对无氧功的影响,相对值能更好地反映人体无氧功能力;男生比女生易于疲劳;女生的蹬车速度约比男子慢18%.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和都匀市,分别选取了三种典型的中学班级(以水族学生占多数,其他民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以水族学生约占一半,其他民族学生约占一半的班级;以其他民族学生为主,水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研究了近150名水族学生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民族认同和自我尊重。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其他民族为主,水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中,水族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自我尊重的水平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班级。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对民族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张路(2000年)研究提出的评价青少年儿童肥胖度的模型和标准,计算1985、2000年汉、东乡族学生的整体肥胖度并进行动态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7~18岁学生的整体肥胖度属正常偏瘦水平;甘肃省东乡族学生的整体肥胖度分别低于同期、同年龄段的汉族学生;1995~2000年甘肃省7~18岁学生的整体肥胖度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汉族大于东乡族.提示:甘肃省学生,尤其是甘肃省东乡族的学生营养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应予以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7.
采用调查法研究了保山学院数学专业的211名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现状,探讨数学专业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5.6%的学生学习不适应,36%的学生学习弱适应,学习动机和环境因素是影响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原因,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教学模式适应性较好。本专科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学习态度和教学模式适应性有显著差异,女生学习适应性好于男生,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好于汉族学生,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显著好于低年级学生,但学习态度低年级学生更好。  相似文献   

18.
从主体间性教育实践的角度,研究了中等职业学校电气控制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达成良好的主体间性(交互关系)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教学的意义.指出主体间性教育不会自动生成,即使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中,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和能动性,给“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供机会和营造气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心理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基本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合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理论框架,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让终身体育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由:教育、爱国、健身、休闲和交往价值观组成;(2)年级与科系在教育价值观因素上交互作用显著;性别与科系在健身和休闲娱乐价值观因素上交互作用显著;年级与性别在休闲娱乐价值观因素上交互作用显著;(3)男生在休闲娱乐价值观因素上的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健身价值观因素上的得分高于男生;理科大学生在健身价值观、休闲娱乐价值观和教育价值观因素上的得分高于文科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价值观因素上的得分要高于低年级大学生,而低年级大学生则在教育价值观因素上的得分要高于高年级。  相似文献   

20.
采用陈建文的社会适应量表,以166名体校学生和182名普校学生为被试者,对其社会适应进行测量。比较结果显示:(1)体校学生和与普校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差异显著,即体育运动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普校学生,特别是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弹性以及人际适应等方面都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2)体校高中学生人际适应性高于普通高中学生。主要表现在勤奋上进、怀疑倾向以及内抑性几个因子上显著的高于普校学生。(3)体校本科学生社会适应性显著地高于普校本科学生社会适应性。特别是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弹性等方面都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体校本科学生在责任心、社会接纳、灵活适应、挑战性、活力以及乐观主义这几个因子显著的高于普校本科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