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转变教材观,有学者提出了“圣经式”教材观和“材料式”教材观,还有学者提出知识观的教材观和智慧观的教材观。虽然提法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涉及到教学实践中一个根本的问题:“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就必然涉及到“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工夫。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  相似文献   

3.
牟敏 《甘肃教育》2011,(21):71-71
1.《新目标》与传统教材的区别。传统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都拘泥于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新目标》提倡“材料式”的教学观,即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4.
钟顺毅 《广西教育》2008,(26):16-16
实施新课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科书”的做法,变之为学会“用教科书教”,同时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5.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6.
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圣经式”教材观是教育的社会控制职能和制度化教育强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的反映,它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创造意识,而且割裂了课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材料式”教材观的兴起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助于释放教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改善教师的职业生活和学习的学习生活,提高教学质量,中国还缺少从整体上拒绝“圣经式”教材观的能力,但“材料式”教材观也有其发展的一定空间。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材理解是课程理解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教材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以及教材观,对教材意义的解读过程。从意义创生的角度,教师教材理解可分为意义复原式教材理解和意义创生式教材理解。从意义复原式转向意义创生式是教师教材理解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提倡从“圣经式”的教材观转向“材料式”的教材观,怎样使用教科书——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教材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进行深入研究、解读和使用,更要在教材的使用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智慧,合理的重组、优化教材,使之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转化,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圣经式”教材观是教育的社会控制职能和制度化教育强化的结果 ,也是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的反映 ,它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创造意识 ,而且割裂了课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材料式”教材观的兴起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有助于释放教法在教学中的张力 ,改善教师的职业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提高教学质量。中国还缺少从整体上拒绝“圣经式”教材观的能力 ,但“材料式”教材观也有其发展的一定空间  相似文献   

10.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突破传统教学观和教材观的全新理念,也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灵活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使标准和教材成为支持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不是束缚教学的绳索。  相似文献   

11.
海内外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趋向合流的形势要求汉语教材的编写改变立足点、提高适应性.汉语教材在海外面临不同文化合流产生的碰撞,减轻碰撞带来的摩擦,是提高教材适应性的关键.对4类11种海内外中学第二语言汉语教材的共性分析显示,教材发展的趋势是:贴近生活、真实、生动.因此教材编写必须更新与转变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推行的新一轮大学体育教材改革使新版大学体育教材出现了新面貌,“健康第一”成为贯穿新教材知识结构的指导思想,大学生体育课程内容以体育的功能(或三维健康观)而不是运动项目来确定,内容涉及五个领域,因此,体育教师要转变角色、大学生要转变学习方式才能较好地适应体育新教材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新课标下编写高中语文教材不但要将文词语法等工具性教育内容与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还要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紧密相连。因此,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应该注重人文性、典范性和时代性。同时,教材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交流对话的媒介。在教材使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材贴近学生;要丰富教学过程,使教材生动活泼;要结合时代变化,使教材适当深化。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的师生观与其专业发展阶段有关,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由于所处历史文化背景、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和专业理论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其师生观具有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10-20年教龄的教师其师生观比较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需要,小教一级和小教高级教师的师生观比较新;中教高级教师的师生观较其他教师陈旧一些,大专学历的教师其师生观优于其他学历教师的师生观。中小学教师的教龄、职称、学历对其师生观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中学生撕书等极端行为应当引起研究者对于学生教材观的关注,但从学生的角度对教材观展开研究却处于式微的状态。符号学视角从结构、原因及其对教学主体的影响三个层面,沿着参与观察-深描-阐释的路径展开对教材观的研究,力图实现发现问题与理论阐释、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开展起来,新课程改革无疑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而更要求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和树立学习新理念、现代学习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应树立四大学习新理念:变革性学习理念,全面性学习理念,创新性学习理念,灵活性学习理念;应树立十大现代学习观:终身学习观,多元学习观,自主学习观,创造学习观,发现学习观,快乐学习观,高效学习观,联系学习观,全面学习观,优化学习观。  相似文献   

17.
童佳 《天津教育》2021,(3):101-102
新课改要求教师摒弃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整合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了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数学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数学教材与游戏整合、从生活中挖掘数学教材资源三个方面,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材资源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就语言的本质而言,《英语课程标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观;就语言学习的意义而言,《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学习语言既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个人参与社会活动。《标准》所体现的语言学习观是,学生不是被动地从书本或教师那里接受知识,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标准》体现的语言教学观主要表现在三个"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精彩观念是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所设计问题的一种新的解答,是学生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并自行思考努力做出回答的过程,是学生有勇气也有兴趣面对自己的智力冲突的一次积极的情感和理智体验。这种体验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十分有益。当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大部分老师还是以一言堂为主,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死板、被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坐以待毙。首先,教师应与教材融为一体;其次,教师要转变观念从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异议”入手,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最后,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催生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相似文献   

20.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he textbook as a context variable in process—product relationships, data on teaching practic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from the IEA Classroom Environment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were used.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50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es and their teachers. Three textbooks were represented in the sample. Data collection included systematic observation of lessons and administration of tests and questionnaires to students and teachers. Nine teaching practices analogous to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he textbooks were identified, and data relating to these practices were analysed. Four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s occurred to different degrees in the three groups of textbook users. The correlations with two learning outcomes in different groups of textbook use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5 of the 18 cas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extbook is an important context vari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