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鉴 《教育研究》2006,27(4):24-27
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概括为“国家专门机构统一协作、多省区联合开发、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共同使用”,其理论基础在于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目标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特点,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知识、态度与能力的一代新人。地方课程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传统科学、民族艺术和语言文学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课程是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安顿各民族文化的理想栖身之所。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开发应秉持“一”与“多”、“他文化”与“我文化”、正式与非正式、继承与创新、统一与差异并重等基本原则,以达成“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文化和谐与自觉境界。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课程建构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建构中应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元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要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建构纵横有致的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生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回族传统道德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及其地方课程开发理论。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基本理念、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将各民族文化精华融入学校现有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使各民族文化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适应能力。多元文化课程开发具有课程文化多元性、平等性、统整性、创生性等基本特征,是进行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多元文化课程开发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应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经之途,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接连爆发种族冲突和恐怖袭击事件,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公开宣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失败而告终,许多国家转向采取公民整合政策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相比之下,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工作思想,辩证地处理“多元”和“一体”的关系,既承认和尊重“多元”,但又不将这种“多元”本质化、固定化,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多元一体”民族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中,坚持“多元一体”民族思想,是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三对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研究通过描述多元文化主义由兴盛陷入困境的过程,讨论其中的原因,在比较当中加深对我国“多元一体”民族思想优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观点、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教育的改造运动和一种以改变教育的惯性结构为主要目标的过程.通过阐述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实施方面的理论,分析美国佛罗里达棕榈滩县学区多元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以期对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课程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个政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以汉族人口最为庞大,但其他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都密不可分,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既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和民族文化观来看待"他文化",又可以在多元的世界里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技能,从而促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体现在教材中,落实在教育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互融与尊重。  相似文献   

9.
构建学校多元一体文化课程体系,既体现了我国不同民族群体或个体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诉求,也是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适切性需求。贵州仡佬族地区多元一体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须立足其多元和单元交互存在的文化生态系统,强调地区文化或民族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中的话语权力。在课程开发与管理上,加强民族地区统整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进一步强化具有地区和民族文化特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课程与教材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元文化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教育改革运动,它的出现与全球化的移民热潮、弱势族群意识的觉醒、对民族同化主义的质疑以及现代教育模式的批判等因素是密切关联的,是一种基于平等、自由、正义、尊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主张,它涉及种族、民族、阶层、性别、宗教、语言、特殊性等多方面的议题。课程和教材的变革是多元文化教育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其目标是通过课程反映不同学生的学习型态;让学生了解族群的整体经验,促进文化理解的“敏感性培训”:提升文化理解力和包容力,并能积极采取社会行动,以实现关于社会民主与公正的情感与道德的承诺。多元文化主张对我国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对新课程的建设是有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开发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应成为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基础之一,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分析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目标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及课程实施的方式三个方面的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课程。它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主动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明确该课程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征是课程实施的先行条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努力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寻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望获得实效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对中国藏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主要由移民潮引起,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门类和课程内容达到了多样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突出地方设置课程的知识性。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展是加拿大基础教育课程的一个亮点。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藏族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可借鉴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经验。形成多维向心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新颁布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特别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发展需要出发 ,对多学科进行综合 ,大力倡导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 ,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 ,能改变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行为 ,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 ;同时也要求教师能不断丰富自己 ,与新课程同行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中辅助性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发配合新课标教材的教学资源库的研究”这一子课题研究是从图书与视频教学资源、网络学业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该子课题包括以下几个分课题:《课程标准情景要素》各学科教学资源库的研制;学具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研究;教师成长全书编写研究;新课程中辅助性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研究;配合新课标教材的学生教辅图书研究等。本课题全面研究开发了适合新课标、新教材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师教学资源库、教辅图书、听力丛书、CD ROM与VCD和录像带等音像资源、学生学业评价网络资源等方面。这些辅助性教学资源,既丰富了课程资源,也为21世纪立体化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开发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依托。  相似文献   

16.
协商课程——一种新的课程范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协商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批判的、探究的、反思的意识与能力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它摒弃了传统目标课程模式的弊端,强调师生共同研制课程过程,重视伴随性、自组织的教育与学习过程,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职教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职教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归纳为:课程的微观结构从注重教师的教和单纯的知识摄取向注重学生的学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的方向发展,课程结构趋向合理,完整;课程模式由满足岗位需要注重就业需要和多元整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课程全纳是全纳教育的最高层次,当前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立足生命的高度关照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蕴涵了丰富的全纳思想。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尊重和关爱一切生命;新课程内容回归生活世界取向,为残、健学生共融于社会生活搭建平台,最低学习要求使特殊需要学生的实质性学习成为可能;新课程实施注重差异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之需,合作学习促成学生差异共存;新课程评价追求学生的多元发展,彰显生命的潜能和丰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订定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把课程目标纳入国家的课程文件,是一项体现新理论观点的改革。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课程目标的订定主要有三个来源: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科内容特点。同时,课程目标的订定还要有三把筛子:哲学,心理学,以及我国的一系列教育法规文件。我们要订定和落实课程目标,还需要对课程目标体系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of ‘shadow curriculum’, one component of the worldwide phenomenon of shadow education, i.e. learning outside of school. Traditional conceptions of curriculum are not applicable to shadow education, and so this article begins by exploring how shadow education practices qualify as a new focus of curriculum studies. Based on existing scholarship and our own field experience in South Korea, we propose that shadow curriculum can be defined as supplementary curriculum out of schooling provided by educational business industries that are aimed for individual students’ academic success in formal education.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dow curriculum and shows that incorporating shadow curriculum as a new area of focus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studies can broaden existing understanding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Our hope is that this discussion will open a new intellectual space for analysis of the complex phenomenon of shadow education with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