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国俭 《大观周刊》2012,(23):175-175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情达意的载体,“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白云霞 《大观周刊》2012,(44):154-154
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它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实际教学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重视评价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敢于求异、敢于创新。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石海宁 《大观周刊》2013,(7):166-166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过“文以载道”。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相似文献   

4.
高宏 《大观周刊》2012,(37):225-225
我们要重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思想教育点,实现德育目标渗透,从而体现“德育为首,五育并兴”的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分年级按照教学目标详细制订了《计算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实施细则》,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计算机职业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5.
赵红斌 《大观周刊》2013,(1):119-119
文学的主题偏于政治和伦理道德。《诗经》就是以诗言志,唐宋古文运动进一步提出“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的思想,这些都说明了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就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受到有意义的、生动活泼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育。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不再仅仅是某门课的任务,它应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育环节中。所似作为新形式市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根据课文的课时安排,对教学步骤和训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对学生做到寓德于教。  相似文献   

6.
陈华 《大观周刊》2011,(34):171-171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现代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王飞 《大观周刊》2013,(10):199-199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是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之一。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其育人功能显而易见,它对于小学生的一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极其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同时也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需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现提出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8.
叶茂  叶伟 《大观周刊》2013,(4):256-256
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在我国,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增加,而人们的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尤为必要。另外《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本人在此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一、结合课堂,渗透环保教育在教学中,结合课堂利用教材蕴含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环保意识,渗透环保教育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9.
徐小莉 《大观周刊》2013,(9):204-204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环节是“听说读写”的核心部分,它是进行“把握语言技能、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言感受、进行语言创造”等训练的关键。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阅读与技能、积累、感受、创造在教学中渗透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完美。  相似文献   

10.
于景艳 《大观周刊》2012,(12):283-283
在语文的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两者是和谐统一的,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注重了工具性的教学,而忽视了人文性的熏陶。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成长。怎样才能把语言文字训练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呢?  相似文献   

11.
张玲 《大观周刊》2013,(11):226-226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这是一轮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它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理解.让我们教师去做出理性的思考,我们教师要明白在新课改中要做什么。我们教师教学的阵地是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创新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是一个常论不衰的话题.我们每天都在课堂教学有新的思想和方法,即使是经常教语文有经验的老教师.也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年级,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文学基础的学生、而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这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用同一方法去教学,是不能把语文课堂教学搞得很好的,我们呼吁.语文课堂教学喜右“俞If新”膏识  相似文献   

12.
杨红 《大观周刊》2012,(25):178-178,17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科学把握课程的内容。更要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文章从心系学生,尊重主体意识;改进教学方法,调动主体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确保主体地位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袁联金 《大观周刊》2012,(25):217-217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应多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为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要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读书与生活的接轨。  相似文献   

14.
刘军 《大观周刊》2013,(7):163-163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扩宽学生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5.
吴杰 《大观周刊》2012,(25):205-205,204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育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新课程选录的许多课文(材料)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6.
包淑华 《大观周刊》2012,(35):207-207
近年来,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转轨为素质教育,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利用语文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我们必须通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本科文化素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跨入21世纪之际,我们的教育观念也有了世纪的飞跃--由应试教育转轨为素质教育,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张国庆 《大观周刊》2012,(17):166-166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强,学生乐于学习的科目。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本人就学科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梁锦源 《大观周刊》2011,(22):144-144,130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通过在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和对实践结果的理性思考.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9.
苏文婷 《大观周刊》2012,(41):268-268,298
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适时地向学生渗透人文方面的教育。这样既能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充分地寓人文教育于语文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张军锋 《大观周刊》2011,(48):95-95
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渠道,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笔者认为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需要,我们要重视高中政治教学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水平。下面笔者谈谈社会责任感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的重要性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