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套路演练的表现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各类武术套路比赛,我们发现运动员表现力水平的不同对其运动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翻阅各类武术教材却很难找到关于表现力的论述。那么,表现力是否存在于武术套路运动中呢? 武术界自古就有一种片面的“惟技击论”。认为武术产生于技击,因而武术即搏斗技术,并由此斥追求演练效果的武术套路为“花拳绣腿”,失去了武术之本源。正因为“惟技击论”以“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作为排斥武术套路追求演练效果的理论依据,因而使人们回避对表现力的研究和实践,束缚了武术套路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论"快乐体育"与掌握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日本“偶土会”进行运动技能形成的研究的时候,其倡导的“局部与整体”教法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人们在进一步思考,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体系才能更加便捷和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呢?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教学模式的应用。当前,“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巨大作用已被广大体育工  相似文献   

3.
余暇运动论     
现代工业文明的大机器化生产,解放了劳动力,传统的生活方式亦随之改变,同时带来被称为“余暇”的社会问题。余暇的典型形式之一是身体娱乐(PhysicalRecreation),本文称为“余暇运动”,它区别于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身体运动(PhysicalEducation),亦区别于追求锦标的高级竞技(ToplevelSport)和具有强身祛病为目的的身体锻炼(PhysicalTraining)。余暇运动是继18世纪英国“乡村运动”和以后西欧的“户外运动”发展的产物,它是运动者自愿参加的,非功能性而有意义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特征的游戏(Games)形式。本文在追溯余暇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历史背景下。阐述了余暇运动的指导思想,即新的身体运动观──“运动目的论”。区别于运动手段论,运动目的论强调余暇运动对人的身心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意义,它尊重人们对运动的需求,注重自发地、自主地从事运动。而这一切又是人们体会运动中的真正快乐,从而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的重要条件。那么什么是运动中的快乐呢?这是余暇运动理论不可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于是文章进一步论证了作为运动目的论的理论基础的游戏论。最后,作者认为,真正的余暇运动本质上代表着人类?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规模庞大的运动。回顾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当初的思想,不免令人有可悲之感,究竟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奥林匹克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还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忘记了它的最初目的,或许顾拜旦当初所倡导的和平目的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本身就潜伏着今天的危机?本刊在第三期上载文从社会学角度对奥林匹克的精神实质进行了论述,这里再介绍一篇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论述的短文,并将对此问题继续讨论下去。这对于人们认识奥林匹克运动、对于中国竞技体育何去何从、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欢迎各届同仁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5.
何为体育之真义——重读《体育之研究》有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学锋  田玫 《体育学刊》2002,9(3):7-8,11
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所谈的体育是指通过身体运动,不断增强和完善人类体质的健身教育(Physical Education),而不是指少数人参加的,以取胜为内涵以追求功利为目的的运动竞技教育(Sports Edu-cation)。运动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为目的的、讲究实效的健身运动,而不是那种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供人们观赏娱乐的竞技运动和形艺、技艺运动。并明确指出,体育教师的价值与业绩应在全民健身事业建设上去取得。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最佳的养生抗老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太极拳运动在我国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脑力劳动者特别喜欢这种柔和的武术运动。太极拳的适应广泛性和运动寿命很长,人们说她可以“从幼年练到白头翁”,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很为突出,有些七八十岁的“太极老翁”。还在“手中日日画太极”。太极拳为什么如此受人们喜爱,其魅力何在?  相似文献   

7.
运动素质体系包含“耐力”一项。耐力素质目前多被定义为“有机体克服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疲劳的能力”。“疲劳”的生理学定义是“由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多半并不是在运动能力下降时尽力保持先前运动能力的那种能力,而是从开始就将运动强度调控在一个并非最高的适宜水平上,持续稳定地在一段并非一气呵成式短暂的预定时间内进行运动的能力。故此,另一个亦具权威性的耐力定义是“人们长时间坚持工作的能力”。然而,用“长时间”这样的模糊概念能够明确定义其它概念吗?长时间坚持工作,这只是人的主观意  相似文献   

8.
如今时兴“骨感美人”,众多的女士为了追求“苗条”,不惜金钱和时间去寻找五花八门的减肥方法。穿塑身衣“塑造”身材也成了减肥一族的新宠,然而人们却不知塑身衣正是女人运动健康的杀手。  相似文献   

9.
田径运动中的“跑”、“跳”、“投”是生活和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谁都可以参与的运动。是追求比对手“高”、“快”、“远”的运动,是竭尽全力挑战自我,体验与对手竞争乐趣的运动。五年级儿童学习“跳远”、“跨栏”,六年级学生在前半段是以“跳高”项目进行“目标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余暇运动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增加闲暇时间是一个全球性运动,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就“闲暇”与“工作’’的对应关系,从运动社会学的角度加以探讨,提出:余暇运动与工作的本质区别在于,工作是追求结果,追求收获、追求报偿的;而余暇运动是追求过程、满足自我,追求运动中的快乐的。文章进一步提出,以什么方式度过闲暇时间,是一个关涉到社会面貌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及时对余暇运动这一重要的人类学现象和文化的体制性安排,进行深入研究,以利于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对新环境、新锻炼方式的不断追求,一门新兴的学科——“运动环境生理学”应运而生。这门新学科专门研究不同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高度、压力、浮力、空气成分和密度等对人体的影响,及其提高人体适应这些新环境能力的方法。依照“运动环境生理学”的观点,“踏青”即平时所说的“春游”与健身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休闲与休闲的哲学--兼论运动休闲之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休闲时代”悄然而至。但在物化功利的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休闲的意义、休闲的价值和如何休闲存在诸多疑惑。通过对哲学的休闲的阐释和休闲的哲学的论述,使人们理解休闲的真正意义,为人们的休闲追求寻找到合理的立足点和明确的目标,使休闲的价值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本位,通过对运动休闲的进一步阐释将使人们认识到运动是一种最积极、最有趣、最有益的休闲方式。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代,体育与时代的契合点在哪里?——竞争——使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得以实现——满足人们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和赌博心理。因此,体育运动中的“社会竞争意识”成为体育与时代的契合点。而体育也就已不仅仅是少数运动员的事了,而是千百万人参与的活动。现代人不断地创造着体育的新内容,体育也不断地塑造着现代人、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徐明 《西藏体育》2003,(1):26-27
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身体训练”加道德教育,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卫生部门的事,这种认识和状况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近年来—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享受运动快乐过程,追求和谐健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美育已融于体育教学之中。艺术体操是一项“美”的运动,其艺术性与锻炼价值己逐渐被认识,艺术体操运动已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广泛应用,艺术体操运动体育手段化,用于体育过程中,除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技能外,还可提高学生的美学的修养。在艺术体操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对"最佳三跳比例"的理论思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合理的三跳比例对三级跳远运动员获取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史就是三跳比例的演变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最佳三跳比例”有着不同的认识,那么在今天看来,怎样的三跳比例才是最佳的呢?作者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最佳三跳比例”问题进行了思辩,旨在从运动素质与技术的交互影响关系出发,为个人“最佳三跳比例”的确立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将有利于“个体化”训练思想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的更好贯彻。  相似文献   

17.
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的教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现阶段感到很困惑,特别是对课程标准强调的:“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的细节”把握不好。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笔者通过总结三年多的课改实践,结合我区课改教学在此方面的情况,谈几点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论竞技的物化与升华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宋继新 《体育科学》2001,21(3):35-37,40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提出:竞技的“物化”是人们过分追求运动技能、成绩和报酬的--重物轻人的倾向;竞技的“升华”是探求人、竞技、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理念;对二者的研究是为了促进竞技的重心由“物”转向“人”。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和系统分析等方法,综述海洋体育学术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海洋体育”与“滨海体育”的区别,界定海洋体育的概念;研究表明:海洋体育可划分为“滨海体育”、“近海体育”和“远洋体育”;海洋体育发展特征具有:复杂性与简单性、多元性与运动性、交叉性和本源性、学术性与应用性;海洋体育的发展基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促进了人们对生命过程的质量追求,丰富的休闲方式向着海洋体育休闲选择.  相似文献   

20.
“费厄泼赖”是竞争的产物。在西方文明中,“费厄泼赖”已成为不言自明的公理。而在中国,“费厄泼赖”却步履蹒跚,至今难以走进人们的观念中。中华民族要驰骋于人类的竞技场,仅仅凭道德的力量行吗?否。“费厄泼赖”蕴含着“道德”的力量,“费厄泼赖”更强调“法”的威严和对真理的追求。本刊自去年起连续登载了有关“费厄泼赖”的讨论。欢迎广大同仁踊跃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