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我国行政文化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统治范式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管理范式.新时期或者说社会转型期我国行政文化重塑的价值选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为中心、以"公众"为中心,二是公平、公正,三是效率.服务范式是我国行政文化重塑的目标选择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以“实体化”为主要方向和内容的我国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果,从1982年至今,经历了酝酿与准备(1982-1991)、全面铺开(1992-1997)、调整与完善三个阶段(1998-)。我国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是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中心+协会”的组织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保证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平稳过渡及可持续发展。但同时,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导致其“实体化”发展进程受阻乃至停滞。破解我国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的制度困境,需在未来发展中突出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实现职能转变,完善职权问责机制,加大人事改革力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分析了困扰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障碍,然后指出行政服务中心下一步发展应突破的重点,最后提出了行政服务中心三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分析了困扰行政服务中心发展的障碍,然后指出行政服务中心下一步发展应突破的重点,最后提出了行政服务中心三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当前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的现状,总结概括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特征,提出城市马拉松赛对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产业发展、树立城市品牌、宣扬城市文化、积极响应全民健身计划、打造健康城市有重要作用。基于当前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井喷式的发展速度,研究认为需要在赛事运作的“量质齐飞”、“跑者文化”的重塑、全民健身的“科学化”和以“公益”为核心的价值诉求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当下的形意拳传承正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研究从文化遗产理论出发,运用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从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3个层面对当下形意拳传承机制进行分析,以探究形意拳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形意拳传承通过“见景见情见精神”的记忆重塑增加形意拳时间延续和空间认同的认知维度;通过“见人见拳见生活”的价值重构扩大形意拳功能范围和影响领域;通过“见众见智见和谐”的秩序重建规范形意拳传承中的理念与行为。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为形意拳搭建起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形意拳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考,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丛湖平  张爱华  朱建清 《体育科学》2004,24(12):13-17,41
在确定研究论域的前提下,构建了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并通过规范研究的范式论证了“非均衡协调发展方式”是我国东部省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最佳选择的命题;同时,基于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内、外要素”分析,构建了以3大体育产业资源“集化区”、“区域发展时序”和“区域体育产业主导部门”三维结构的我国东部省份体育产业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40名青年体育学者以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达成共识。在梳理“运动训练学”在不同语种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面临挑战4个方面介绍世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从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应用和国际交流等5个方面分析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认为,未来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应拓展学科国际视野,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学科研究范式,加强学科成果转化,强化学科价值应用。提出:“运动训练学”可对应国外的“Sports Science”和“Trainingswissenschaft”,是以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为目的、整合运用竞技体育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体育科学下属学科门类;“科学化”是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必然趋势,我国运动训练学将从学科诞生5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开启科学化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体育产业遭受严重冲击。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体育产业发展转型为视角研究发现,其中休闲体育、冰雪体育、传统体育、体育竞赛表演等方面将面临重大挑战,同时也伴随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在此特殊情况之下的社会需求迫使体育服务行业加速转型、革新进程,切实抓住危中机遇,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在疫情冲击下,通过空间范式、行为范式、形式范式三个层面进行体育产业未来发展革新。  相似文献   

10.
重塑人文体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重塑人文体育理念,指出体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文化世界"中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通过论述"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理念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大领域的体现,重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人文体育理念,实现以人文发展理念促进体育学科自身的完善,使体育能更加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孔子学院作为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强势输出提供了路径和载体.全球化背景下“民体文化”的输出是丰富文化外交,重塑大国形象,克服文化单边主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策略.表现在中国“文化符号”受到世界认可,“高势能”文化态势回归,可以打破因文化交流“逆差”而导致的异化危机.体现孔子文化精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孔子学院的发展充实内涵,摆脱“民体文化”输出瓶颈需要孔子学院.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高尔夫教育在我国产生、发展的背景,指出高尔夫教育是实现高尔夫运动“再本土化”的重要途径,高尔夫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根源于中西文化、校企文化间的矛盾,进行高尔夫教育的文化调适需从内外两方面重塑高尔夫文化精神,为高尔夫教育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3.
体育作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和马费索利的“情感部落”理论为分析框架,对闽南三乡福灵殿“野球”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的过程进行了田野考察,并对以“野球”为代表的村落体育赛事参与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逻辑展开分析。调查发现:闽南侨乡体育传统、节庆礼俗与现代运动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野球”文化符号,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认为:闽南“野球”以社交媒介为技术支持,通过城乡间要素流动和集体性社会资本增值重塑了社会联结;通过参与式供给丰富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回嵌乡土的方式融合了传统宗族文化,进而形成新的村落社会联结,重构了情感互通的村落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我国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我国文化发展催生出太极拳的大众文化传播范式、传统文化输出范式和文化产业主导范式。建议:把太极拳推广作为一种国家文化和体育战略的具体实施内容,在资源和政策上给于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地震后亟待重建的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以文化重构理论为理论依托,从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分析了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问题以及面临的活动项目消亡与活动体系再构、文化同质化与民族文化独立性、传承主体意识的缺位与重塑、现代转型与文化生态保持、“他救”与“自强”等需要抉择的问题,最终从发掘整理、保护机制、传承方式、发展模式和发展定位五个方面确定了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取向.  相似文献   

16.
梳理我国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现状,提出终身体育研究要跳出工具价值,重塑终身体育意义价值;跳出学校教育领域,构建终身体育体系。身体素养理念为终身体育确立了从“离身”到“具身”、从“表现”到“体验”、从“割裂”到“整合”的价值取向。构建“双全—双生”终身体育个体发展理论,以情感、身体、认知、行为4个维度作为终身体育的个体全面发展要素,以全生命周期为参与时间,指向生命体验的获得,以形成生活体育文化为价值追求。构建“融通—共生”的终身体育体系发展理论,认为终身体育体系应包含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面对3类体育形态发展目标有分歧、认识定位有偏差及协同合作有壁垒的问题,提出通过以身体素养培育为目标促进各形态体育融通,以终身体育体系化发展为路径促进各形态体育共生来破解。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是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现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传统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武术生存和发展环境逐渐消失,以技击为主要价值的传统武术要实现现代化,必然要实现自己新的文化选择即大众健身文化、现代竞技文化、校园文化三种文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邵桂华 《体育科学》2005,25(7):72-78
体育教学的目的论,是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点问题,对体育教学其他问题的探讨,往往要回归到对体育教学目的论的反思和重构。从我国古代的“自然养生体育思想”,再到建国后的“以政治为中心”、“以体质为中心”、“以技能、技术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和“以健康第一为中心”,我国的体育教学目的论几经变革,一直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位置。传统的体育教学目的论,以“工具主义”为其核心,往往将体育教学导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而摆脱恶性循环的途径,则在于坚持新的、以自组织为核心的、本质上不同于“工具主义”的体育教学目的论。  相似文献   

19.
运用体育人类学方法论,借助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身体动作分析等方法,阐释民族健身操身体动作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发生;基于土家族“肉连响”健身操个案分析,采用质性研究范式,追溯民族健身操身体动作雏形、解构文化蕴含意义。研究发现:“肉连响”身体动作始发于原始信仰的母体文化,后成为以军事战争为主要目的的操演,为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历经一系列文化变迁,在文化适应中、社会需求下不断演变,身体动作由之初“巫”“舞”“武”的文化结合体,发展为以健身为目的的健身运动。民族健身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破旧立新的现代产物,从竞赛制度、传统节日文化、学校教育、健身美学4个维度探讨了民族健身操在当代社会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20.
栾开封 《新体育》2011,(5):13-17
三、从堪础做起,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厦。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面对国家整体发展的新的战略布局和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