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我国40名青年体育学者以本土情怀和全球视野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思考,达成共识。在梳理“运动训练学”在不同语种中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学科内涵、研究范式、研究问题和面临挑战4个方面介绍世界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从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应用和国际交流等5个方面分析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现状。认为,未来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应拓展学科国际视野,调整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学科研究范式,加强学科成果转化,强化学科价值应用。提出:“运动训练学”可对应国外的“Sports Science”和“Trainingswissenschaft”,是以提升运动员竞技表现为目的、整合运用竞技体育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体育科学下属学科门类;“科学化”是我国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必然趋势,我国运动训练学将从学科诞生5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开启科学化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以认知干预为代表的心理技能训练被广泛用于运动员技能的改善,其中表象训练和自我谈话对运动操作表现的改善获得大量的研究支持,但在不同水平的运动员中的适用情况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考察能否通过认知干预来加以改善不同水平网球选手的发球准确性。研究对象为国家网球青年集训队男运动员( n =24)与网球专项大学生男运动员(n =24)。研究采用3×2组间设计。实验组在两周间进行6次发球表象训练或自我谈话训练,对照组观看体能训练录像。因变量为一发击中目标区域的准确度改善率,协变量为身高。结果显示,对高水平选手而言,表象训练与自我谈话对一发准确性均有改善效果,表象训练效果更优;对大学生运动员而言,只有自我谈话能改善一发准确性而表象训练无显著效果,但自我谈话对大学生运动员一发准确性的改善效果比优秀运动员更明显。本研究总体支持了认知干预的有效性,同时提出针对专项需求和训练目的将心理训练方法与运动水平进行匹配是确保心理训练有效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中国艺术体操队北京奥运会备战、参赛的心理训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围绕自信和自控两个主题,介绍中国艺术体操队备战参赛北京奥运会心理训练的主导思想和操作方法.在提高运动员自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关注可控因素、增加积极反馈、每日一句鼓励和提示对手困境;在提高运动员自控能力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建立多重目标、进行模拟训练、降低参赛位置、迅速调整情绪和训练安排选择.认为,运动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境界主要体现为有意识地对抗与超越本能欲望.还认为,心理训练的重点是存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最后,讨论三个心理训练的应用原则.  相似文献   
4.
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动态变化及其归因。采用追踪式的定性研究方法,邀请 6 名某项目备战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女性运动员为研究参与者,使用 NVivo7.0 软件对其在备战期间的行为记录和半结构化访谈材料进行分析,获得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结构和归因的主题归纳结果。结论:(1)“运动性心理疲劳”是一个具有 3 因素结构的动态构念,其中,“情绪和体力耗竭”与“对运动的负评价”2 个因素的变化规律类似,在 比赛期增加,在调整期降低,而“运动成就感降低”因素则相反,在赛期降低而在休息期提高;(2)训练周期和心理疲劳的调节措施同时以运动员的 “控制感”为中介对其产生影响,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动态变化,因此对其的干预从根本上应当指向如何帮助运动员提高对于训练的控制感。  相似文献   
5.
心理特征是影响运动员临场表现的关键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并将机器学习算法与经验知识相结合,对影响140名中国奥运冠军临场表现的远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68.6%的奥运冠军在夺冠时正常表现,27.8%的奥运冠军须以超常或极为超常表现夺冠,另有3.6%的奥运冠军虽表现失常亦夺冠,且男女皆如此。引起上述临场表现差异的远因主要有:不同项群临场表现出不同的抑制与兴奋特点;受教育有利于形成运动智能与改变认知方式,受教育程度越高临场表现越好;参加国际大赛有利于积累大赛经验并转化为比赛能力,5次是一个转折点,但存在项群差异;教练员团队帮助运动员提升临场表现中的心理韧性,进而支持更好的临场表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