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1 毫秒
1.
从1929年至1937年,蒋介石在制定内外政策时一直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帜。然而。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其“安内”和“攘外”的侧重点也随之变化。由开始的“安内”为主,“攘外”为辅,经历了“安内”成分下降,“攘外”成分增加的变化,直至“西安事变”后,“安内”基本停止,“攘外”成为主流。尽管这种变化有时势逼迫的因素,但也为后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攘外”即全民抗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尉缭子》提出“欲战先安内”的大战略观.它的前提一是注重人事摒弃鬼神的理性思维,二是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方法,三是重战慎战以仁义为本的战争观.在战略谋划上,它放弃不现实的“道胜”,不赞赏“流血伏尸”的“力胜”,力主实行“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的“威胜”.尉缭认为,早在战前,一个国家就必须确立政治、经济、民心士气和战略谋划等四个方面的强大威势,即“备主于内”,然后才能“战胜于外”.  相似文献   

3.
谁是三国真英雄?唯曹操与司马懿。而司马懿又远胜曹操一筹。因为司马懿有比曹操明确的安身立命的准则、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就是《道德经》。司马懿一生的所作所为,处处闪烁着《道德经》的光辉。政治上,“为而不争”,“功成身退”;军事上,“不争而善胜”,“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道德修养上,“致虚极”,“夫唯不争,故无忧”。司马懿为什么对《道德经》情有独钟?我们可以从他家乡出土的《重修洞微观记》中看出端倪,从他家乡的猪龙河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4.
唐朝初年,很多诗人都希望能在对外战争中建功立业,并在诗中流露出这种渴望。“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从军行》中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但是战争是残酷的,许许多多的将士捐躯沙场,留给亲人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和哀伤。  相似文献   

5.
在《孙子兵法》这部论著中,《形》、《势》、《虚实》为三姐妹篇,相互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孙子通过层层论证,实现了军事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据此,三篇中的“形”、“势”、“虚”、“保法”、“不责于人”、“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和“故曰胜可为也”等词语的注释都应重新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6.
田照军 《天中学刊》2011,26(6):113-115
《三略》是汉代一部著名的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它兼采儒、道、墨、法等家思想,全面论述了经国理军的政治策略和军事谋略。在战争观上,《三略》认为,用兵的目的是诛暴讨乱,不得随意发动战争,民众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主张收揽民心;在治军思想上,《三略》主张举贤任能、崇礼重禄、严明赏罚;在作战指导思想上,《三略》主张知彼知己、因敌而胜,柔弱刚强、兼而制宜。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生存和发展,由此引发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并且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战争的胜败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策略、将帅才德密切相关,德、义、礼、信成为评判战争正义与否的依据。《左传》重视战争的战略战术,讲究策略。《左传》既是丰富战争实例的荟萃,也对战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克劳塞维茨有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列宁评价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各种战争的”(《战争论》第1—2页)。《七月的战争》和《大进军》的创作,也可称之为政治的继续,亦可称之为战争的回复。说政治的继续,是指我刚打赢了一场政治仗后的产品。说战争的回复,是指将血迹未干的鲁西南战役和挺进大别山战役在诗的银幕上予以再现。  相似文献   

9.
《左传》和《三国演义》是两部描写战争非常著名的著作,历来人们对他们各自的描写战争的特点分析比较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相对来说很少,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对《三国演义》的影响,即:(1)通过战争写政治;(2)通过战争与战略;(3)通过战争写矛盾;(4)通过战争写人物。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被公认是一部阐述“战胜”的军事理论著作,其理论体系的构成与论述,皆围绕“胜”而展开.梳理了孙子的“战胜”思想,从“胜”的运筹、“胜”的方法、“胜”的境界等角度,全新解读《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以期为深化《孙子兵法》理论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刘佳 《现代语文》2004,(11):13-13
上卷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四篇文章。《计篇》一开始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定要多加注意。接着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条件,孙子把这五个条件归纳为“道”、“天”、“地”、“将”、“法”。在战争中,具备这五个条件,才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作战篇》指出,发动战争的前提是先要  相似文献   

12.
《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战争观、治军思想、作战思想三个方面.《吴子兵法》的战争观主要包括“内修文德”与“外治武备”相结合的战争准备论,“五因”的战争起源论和“五兵”的战争性质论;治军思想主要包括“简募良才”的建军思想,“教戒为先”的教育训练思想和“以治为胜”的管理思想;作战思想主要包括“审敌虚实”的料敌思想,“趋其危”的避实击虚思想和“因形用权”的灵活应变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过秦论》、《师说》和《六国论》三文有值得比较的价值 ,通过对照、分析会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借鉴意义。首先 ,从提出论点的方法和部位上看 ,三文不尽一致。《六国论》开宗明义 ,在文章启首即提出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属演绎法。《过秦论》首先罗列大量史料 ,论述秦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150年间的兼并战争和秦王朝因施暴而致亡的历史过程 ,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师说》的中心论点既不在开头 ,也不在结尾 ,而在课文的主体即中…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是汉初“过秦”之政治思潮的重要组成,以“利民一害民”为核心命题,着重从战争、法治、经济与君主政治等四个方面对秦王朝的政治实践进行具体而深刻的历史批判。在强烈的“鉴秦”意识中,《淮南子》秉持道、儒的政治理念,对秦王朝的“治道”与“治术”进行理性反思,揭示其法家型政治发展模式之利弊得失。在取秦而代,汉政胜秦的政治基础上,《淮南子》试图以秦为鉴,提出“身国合一,身国同治”的政治理念,以此“更新汉政”,构建西汉王朝的理想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15.
高宏群 《中学文科》2003,(10):18-21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和通知的精神,高中思想政治课2003年版教材(以下简称现教材)不仅在排版和课后“练习”的提法上作了大的调整,而且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删减、修改和补充。下面对照高三《思想政治》2002年版教材(以下简称原教材),对现教材的修订部分加以概述及点评。一、前言修订部分1.现教材删掉了政治的含义,即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点评】“政治”含义一方面很难讲清楚,另一方面该内容也超出了“常识”的要求,故删去。2.现教材把原教材“政治常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改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相似文献   

16.
赵立伟 《文教资料》2010,(6):122-124
《孙子》是中国古代军事谋略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总结了春秋时期重要军事斗争的经验,深刻揭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规律的战争经验。孙子对“胜”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其内涵极其丰富。本文就其“胜”进行了条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左氏春秋》在三方面启发荀子(《乐论》)。首先,音乐贵平和。《左传》叙述以和为名的良医类比音乐与医药,晏婴主张主张调和五声令人心平德和;泠州鸠提出“和声”入耳藏心,反对乐音过度强弱。荀子亦重和亲、和敬、和顺。其次,音乐产生伦理政治效益。晋侯为言音乐稳定德性,士Wei强调“乐和”则可用。荀子洞察音乐中平可使人民谐协。第三,音乐披露国家境况,如吴国公子季札从《郑风》侧重男女琐事而正确预测郑国将亡。荀子主张“和乐而不流”,以“流”形容郑国音乐式的淫荡。  相似文献   

18.
《六韬》格局宏大,重视大战略,是先秦兵书的集大成之作.《文韬》《武韬》讨论政道,即政治战略,核心包括“公天下”政治革命理论和对以“圣人”为核心的政治秩序、统治谋略进行必要的规范,为圣人取天下、守天下提供了政治哲学依据和政治实力保障.《龙韬》讨论兵道,也就是军事战略问题,详细论述了军队作战司令部的组成、将帅在战争中对军队的绝对指挥权以及情报在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虎韬》《豹韬》《犬韬》讨论兵法,即具体战术问题,在对军用、军备以及阵法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战场上常见的一些战术原则,尤其注重特殊兵种、骑兵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形篇》战略思维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子兵法·形篇》主要论述了敌我力量对比决定战争胜负的问题,提出了"先为不可胜"、"先胜而后求战"、"修道而保法"、"胜兵若以镒称铢"等实力制胜原则。孙子的这些主张,说明战略思维的本质就是谋先胜之道,要处理好"先胜"和"争胜"的关系;战略思维的基本模式就是通过"度、量、数、称、胜"进行系统分析;战略思维的目标取向就是虽然看似"无智名,无勇功",但却能够实现"自保而全胜";将帅要具有"见胜"和"战胜",即认识战争和指导战争的战略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求实”是《孙子兵法》的特征。由于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战争有利也有害,因而要“求实”。“求实”包括求实情,求实权,求实利,求实绩。“求实”是《孙子兵法》的思维方法,它是思维的起点、目的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