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大众健美操运动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并从传统的单一的基础层次体育项目向体育审美价值文化行为进行探究,认为:大众健美操运动促进锻炼者增强幸福感;促进锻炼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丰富锻炼者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2.
利用健美操运动的独特优势,将审美思维的培养贯穿于健美操教学的始终,通过健美操课设计与实践,实现对 大学生审美思维的培养,拓展健美操教学的空间,不仅提高体育能力,更要提高体育素养,感受体育文化熏陶的教学新 理念,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审美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健美操是一项集音乐、舞蹈、体操于一体的深受大学生喜欢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在每个大学的体育课程中都开设有健美操课,在健美操的教学过程中,健美操所特有的技术特点及教学特点、方法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莹莹 《健与美》2024,(1):109-111
高校体育与审美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审美素养,健美操是其中关注度较高的一项运动。通过对健美操运动的概念与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其在高校体育与审美教育中的作用有:增强体质、塑造外形,培养自信、健康心理,培养学生集体知识、提升审美创造能力。文章从结合视频教学,营造和谐氛围;构建线上平台,加强指导工作;定期组织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运动习惯;完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进步这五个方面详细论述教学策略,以期体现健美操运动在体育与审美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落实新时代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5.
戚世艳 《体育风尚》2020,(1):287-287
健美操是一项极具艺术性的有氧健身运动形式,呈现出韵律美、动作美和形体美的特点,其自身不单单具备较强的健身功能,也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对健美操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内在和外在美特征,在开展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重在提升审美,陶冶情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6.
试论健美操的审美因素及其构成法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健美操是以人体自身为审美对象,在音乐伴奏下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操化动作,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大众健身方式和竞技运动。健美操的审美构成因素有线条与形体的美、色彩的美和音乐的美。健美操所表现的主要是一种形式美,因此,它的审美构成法则是整齐一律、匀衡对称、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其中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根本法则,也是健美操创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毕琬娸 《灌篮》2021,(3):111-111
当前我国高校的健美操教学面临着形式单一、内容僵化、方法死板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而引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所内蕴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以及对集体协作与审美能力的重视都能与健美操运动实现完美结合。因此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引入人文素质的视角,应该从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集体凝聚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陈宝慧 《新体育》2023,(8):72-74
健美操是高中体育课程的重要运动项目,集健身性与审美性为一体,深受高中生喜爱。在参与健美操训练实践的过程中,有利于锻炼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活性、陶冶学生情操等,并可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提高健美操训练成效,编排人员需结合高中生身心特点,合理选择健美操编排方法,并借助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将健美操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传输给学生。本文从高中生角度,提出了几点健美操编排方法与教学训练对策。  相似文献   

9.
女大学生健美操选修心路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女大学生选修健美操的心理动因、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表达状态进行了研究后认为:1)兴趣是女大学生选学健美操的主要动因;2)体育与艺术的交融是女大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审美需要;3)美感的表达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女大学生的理性归纳;4)健美操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论健美操艺术素质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健社  方奇 《四川体育科学》2006,(1):107-109,124
健美操是教育部重要工程“体育、艺术2 1项目”中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本内容和手段。本文通过对健美操所表现的美的揭示,采用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健美操多方面的艺术审美价值,论述了其艺术素质教育功能,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健美操这一体育项目在艺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全面推行与促进艺术素质教育提供参考依据,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论篮球比赛的观赏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揭示篮球运动观赏性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篮球运动,使篮球运动向普及和提高的健康方向发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与逻辑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决定篮球比赛观赏性的相关要素包括球员、球队、教练、裁判和观众;篮球比赛的观赏性主要表现为比赛背景具有复杂性、比赛过程具有情节性、比赛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篮球比赛的观赏价值在于促进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和谐统一、使人产生优美与崇高感、有助于人的社会化与社会道德修养的协调发展;通过修改规则、提高技战术水平、提高比赛的组织程度、改变比赛方式等途径可提高篮球比赛的观赏性。  相似文献   

12.
体育舞蹈是一项既具有很高竞技欣赏价值,又能使大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运动体验,使体质得以提高的健身价值。并且符合现代生活的个性特征,可以极大的引起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与喜好,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大学生的形体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及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石晶 《冰雪运动》2013,(3):45-49
冬奥会吉祥物是冬奥会的实体标识,通过外显的美学特征将设计理念、价值取向等文化因素蕴含其中,使其外部美的形象与内部美的精神融合在一起,展现举办地的民族特色,传递奥林匹克精神。运用文献综述、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等方法,将历届冬奥会吉祥物的审美共性与个性进行分析,结合从第22届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所得到的真实美感和自然美、艺术美与科学技术美的完美融合,以及丰富的实体视觉符号和寓意美、民族特性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等多方面启示,深入探析冬奥会吉祥物的审美创造和欣赏。  相似文献   

14.
现代大学生欣赏体育活动的方式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欣赏体育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欣赏体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84%的男生与78%女生现场看过体育比赛,43%的男生与35%的女生经常通过电视看体育比赛。欣赏内容呈多样化特点,男女基本趋于一致。欣赏时间无固定特征,欣赏原因男生偏重与兴趣,女生侧重与娱乐与休闲。  相似文献   

15.
竞技的源起是多元的 ,除了与宗教祭祀相关以外 ,还与战争、狩猎等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竞技与传统竞技在审美功能上已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观赏娱乐之外 ,审美内涵观照的对象主要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 ,而且竞技审美已趋于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女子举重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也是2008年的夺金项目。十运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中国体育军团的预演赛,是对我国能否成功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演练,也是对我国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一次大检查,更是对我国观众欣赏体育比赛的一次检测。通过对十运会我国观众欣赏女子举重比赛的调查,为我国成功举办2008北京奥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体育审美设计是体育审美创造的一个重要环节,了解体育审美设计的目的和原则可以把握好审美设计的方向。本文从审美设计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审美设计的几个原则,试图为体育的审美设计提供依据,以更好地促进体育审美创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体育消费是体育经济意义的文化向度折射,它反映了消费理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嬗变;是把健康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体现自己个性的重要手段;体育不再只是满足生理需要的东西,而更多的是被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性的东西所渗透。体育消费反映了体育与健康,体育活动与审美活动、消费行为与审美动机的内在逻辑关系的表达。虽然当代体育消费表现出世俗审美文化的物欲化倾向,但它张扬的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对"自我"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参与体育欣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欣赏是进行体育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体育欣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我们对浙江省8所高校的学生参与体育欣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为体育工作者挖掘体育教学的潜在魅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武汉理工大学《体育欣赏》公选课的教学实验,认为《体育欣赏》课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平面欣赏、立体欣赏、动态欣赏三个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内容应具有广泛性、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其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其欣赏的侧重点为运动员比赛作风、道德品质、精神风貌、技术、战术发挥等方面;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同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