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围城     
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四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苏文纨乘同一条船回国。同学的时候,苏文纨并没把方鸿渐放在眼里,这次同船回国对方鸿渐的家世略有所知,人也不讨厌,似乎也有钱,她于是准备向方鸿撕示爱。但因为稍微矜持了一点,方鸿渐竟被已有未婚夫的放荡的鲍小姐引诱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人的眼中,留学生是个说不尽的话题,有“海龟(归)”,也有“海带(待)”,有受人景仰的“留X学者”,也有被人耻笑的“克莱登大学”学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时下或许是中国学生踏出国门最多、足迹最广的时期,而在国外大学的校长心目中,中国留学生到底如何?  相似文献   

3.
认识大学文化品位涉及很多复杂环节。首先,大学文化品位来源于大学之"大"。大学之"大"大在"大学是生产理性的地方"、大在"大学不造就服务者而是造就主体的地方"、大在"大学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大在"大学是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机构"、大在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  相似文献   

4.
大学"行政化"问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大学"行政化"可以概括为外部"行政化"和内部"行政化"两个方面。外部"行政化"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大学划分行政级别、用行政的思维和手段管理大学;内部"行政化"主要表现为大学组织结构的"科层化"、大学管理决策的"集权化"以及大学学术活动的"行政化"。破解大学"行政化"难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扩大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加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及其运行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大学发展的动态制衡是在大学与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多元张力之网的建构和运行中实现的。大学发展的多元张力涵摄如下基本内容:通过"政府控制"与"大学自治"的平衡,建构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市场介入大学发展"与"大学自觉保持与市场的适度距离"的兼取,建构市场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通过"社会干预大学运行"与"大学理性超然于社会"的共存,建构社会与大学之间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6.
笔者综合运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近十年来国内大学章程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揭示出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章程研究热点集中于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校、大学治理、教职工代表大会、大学自治、学术自由、高等教育法、制定程序、办学自主权等问题。"现代大学制度"节点的三个"三角形"知识图谱,揭示出"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校"与"大学章程"、"地方政府"、"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内在关系。"大学章程"节点知识图谱,揭示出已有研究偏重于制定什么样的大学章程,而对如何制定、如何执行大学章程的研究还不足。  相似文献   

7.
中国很早就有"大学"一词,并且很早就提出了"大学之道"。现代的大学教育与《大学》讲的大学之道是有距离的,今天的大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令我们不得不反思和重新体认"大学之道",希望传统的"大学之道"能启迪我们现代的大学教育,使我们能还原和践行大学教育的本真,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大学制度"一词是高等教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目前,对其界定存在多种研究视角,且在使用中也存在不规范现象。在宏观方面,可把"大学制度"看作整体概念解读,是根本原则上的大学制度研究,而一般性的大学改革问题,则不应轻易使用"大学制度"这种宏大话语,以避免学术误解,而应用"体制""机制"以及"治理结构"等替代。在微观方面,应该基于"关于大学的制度""为了大学的制度""在大学中的制度"三个方面对大学制度的具体范畴进行限定,并以此为基础,就大学制度与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机制、大学治理、大学理念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等的关系问题进行相关辨析,以进一步厘清大学制度的概念内涵,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出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教育应用转向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政策实践亟需解答一系列理论问题。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论承袭、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域外实践和本土探索,是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来源。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回答"什么是应用技术大学"这一理论问题。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意蕴在于解决人才需求问题、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破解地方高校发展困局、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在理论上构建技术认证与评估标准,在实践上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技术文献。  相似文献   

10.
作为老论题,大学精神在文化大繁荣的今天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文化模式的视角来窥探大学精神,将大学精神的本质视为一种育人文化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精神的构成,将大学精神分为核心要素——"原典精神"和外围要素——"变易精神"。以此入手,探讨当前大学精神培育进程中存在的不自觉现象:大学"原典精神"的生成不自觉、大学"原典精神"的认知不自觉、大学"原典精神"的作用发挥不自觉、大学"原典精神"的内化不自觉。大学精神的培育要实现自觉,大学就要摒弃这些不自觉现象,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出象牙塔"后的大学的功能和责任都在扩展.严格地说大学的"职能"与"功能"是有区别的,但又是相互联系与转化的.继教学、研究、服务之后,"交往"正在成为现代大学的第四功能.现代大学的概念具有多义性,也是发展着的.守护大学理念,创新大学制度,是大学薪火传承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应有之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大学附属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重要类型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北京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场域中,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大学附属学校。与传统大学附属学校相比,"新"大学附属学校的特征表现为:以实现区域教育资源优质为目的,具有明确的政府导向;它们与大学是合作关系,由双方组建的协调机构推动合作;"新"大学附属学校的发展外部性强,重在依托大学资源的输入和支持。"新"大学附属学校的涌现,使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关系"的命题,反思大学支持中小学发展的机制,并开启"合作导向"教育发展思维:"新"大学附属学校扩展了"大学附属学校"的内涵和外延;探寻大学的内驱力是"新"大学附属学校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构建开放合作的教育生态是实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联结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表现为"牛桥"的"学者自治"、城市大学的"学者主导"、联合大学的"联邦制"、新大学的"共同治理"以及"92后大学"的"双会制"等五种模式。英国大学治理结构模式的变迁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政治权威集团自身的需求以及大学自身的逻辑,大学治理结构的变革在实践上主要是从政府与大学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4.
"气"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基本的概念范畴。从词义上和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来分析,"大气"与"大学"、"大学之道"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大学从根本上来说就应该是"大气"的。"大气"是"大学之道"最内在的基本要求,是成就大学的基石。一所好的大学,不仅应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气"。大学应当具有超凡脱俗的"大气节"、志存高远的"大气魄"、兼容并蓄的"大气量"、恢弘广阔的"大气度",才能称得上是"大气的大学"。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师的发展是大学发展的基础,不同类型大学的教师发展目标有所不同。教学型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选择是"教学学术"的发展,这是由教学型大学的定位、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性及"全能型"大学教师发展的不可能性决定的。为实现"教学学术"的发展,需要纠正认识上的"教学不是学术"的错误观念、政策导向上的"唯科研论英雄"论和大学教师培训上的"以科研素质提升为中心"的不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理想大学"是求学求知求真理及知识创造的精神乐园;以尊重知识、思想自由、学术民主为特征和学术至上为条件。好的高等教育宏观治理制度只是大学理想与否的充分条件,而好的大学内部管理才是大学优秀的必要条件。理想主义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对人具有深度影响的文化精神;是"崇尚真理,追求科学"、"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对国家前途负有责任"、"育人为本"等大学精神的反映,是大学最不能放弃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坚守。  相似文献   

17.
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及创造文化、思想、理论、科学的机构,理应遵循"教育之理"和"学问之理"。然而,现实的大学中却长期通行"行政之理"、"权力之理"。这种"理"相对于本真的"大学之理"而言,可以说就是"非理"(不是理)。而这样的形态会使大学知、行分离,性质扭曲,意义式微。审视大学"不讲理"的形成原因,可见是由于政府职能错位、并由此导致的大学与政府关系不合理所致。要让大学象大学,让大学产生应有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就应该对政府的全能性质及大学与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进行调整,使大学成为自由、自主、自尊的教育机构及"独立法人",在大学内部建立起自治性的学术规则和教育秩序,完全地遵循教育规律行事,形成稳定的制度和传统,使大学立足于长治久安之地。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大学文化问题研究思潮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有机的整体,统一在"文化是大学之魂"之中。哲学既是科学的智慧又是智慧的科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大学哲学观,"文化是大学之魂"中的"文化"是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其核心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之魂"。基于这种认识,作为人才养成的重要基地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大学应当始终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永远坚守以"象牙塔"为象征的大学固有的独立精神,促进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止于至善。  相似文献   

19.
正大学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它的特殊在于大学所有活动的根本取向是为了"求真",为了"求善"。所谓"求真"就是大学要高举科学精神的旗帜,遵循科学精神的原则,探寻真理、探究真实、探讨事物变化之机理的规律性;所谓"求善"就是大学要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敬畏人文精神,培育人高尚的道德灵魂。"求真"和"求善"构成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体现着大学的核心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若尘 《教育》2012,(20):33
当下中国,"大学精神"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词语了。之所以熟悉,当然是建立在现实的背景之上,大学的官僚化、行政化,导致大学越来越像是衙门和名利场,由此,"大学精神"的崩溃、"大学精神"的没落、"大学精神"的重构也不断成为高频词语。跃然报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