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必然要求。郴州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结合实际进行探索解决。  相似文献   

2.
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校企协同创新有助于促进高校创新意识、学科交叉、科研创新水平的综合提升。浙江科技学院依托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着力校企协同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行业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工程人才,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政产学研各方作为不同的创新主体,借助大学科技园提供的信息、资源交流和综合服务的平台与协同管理机制,实现协同创新。从大学科技园的收益分析可以看出,政产学研各方通过协同创新,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加速了创新成果转化,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内部的科技资源是高校进行科技活动的"源头活水",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关键条件和保障。协同创新根据实现路径可以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其中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为高校本身,高校内部的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是内部协同创新的必然要求。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应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障碍。  相似文献   

5.
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诉求,符合教育规律与科技企业成长规律。在协同创新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解决观念协同、知识协同与组织协同问题,其中观念协同是基础,知识协同是关键,组织协同是保障。惟有构建三维协同创新机制,方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校在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基于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对新形势下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习基地运行体系。该体系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任务为载体、以校企高水平导师队伍和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为支撑、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为保障,校企协同工作、培养目标明确,通过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实现校企双赢。实践表明:该体系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参与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企业的认可度。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2月,由兰州市西固区政府企业发展服务办公室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兰州市西固区政校企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我校报告厅隆重举行。与会领导共同按下水晶球启动装置和联盟的揭牌,此次"兰州市西固区政校企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圆满完成。今后,"兰州市西固区政校企技术创新联盟"将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针,面向国内校企协同相关产业领域、科技创新领域,构建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  相似文献   

8.
受到诸多传统因素的制约,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新政的实施,区域知识产权布局战略的优化,以及地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等现实需求,为地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以高校为中心,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支撑,构建组织体系一体化、管理平台一体化、运行机制一体化和制度保障一体化的校企政"三位一体"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实现三方互补、协同合作,有利于提高地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教融合理论,高职院校积极推广“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有利于其突出办学特色,确保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保持同步。在宏观层面由地方政府牵头,形成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高度联动的新型产业链,但在实际推广中,由于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校企”合作模式面临着多方面挑战。文章基于产教融合背景,深入分析“政校企”合作模式内涵与原则,立足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维度尝试对“政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优化与完善,促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合作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0.
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无论对高校、教师还是行业企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三位一体"职业能力系统的构建为破解高校创新能力不足、提升高校协同创新微观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制来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构建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互动机制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构建以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模式来提升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并在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的保障机制下,把设立人才培养特区、创新人才汇聚模式和打造高端智库作为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契约性与企业价值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观点,将企业看成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透过企业表面深入分析企业契约的特征,从企业的契约性角度讨论企业的价值特性,探讨企业内部的价值源,然后据此分析企业的价值构成及企业融资行为对其价值的影响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全球的经济互动、共同的社会经济问题、殊途同归的理论抽象,使得不同的地区和国家有可能达成现代企业的伦理共识,即对于创新、利润、共同责任、竞争、服务的新的理解.为此,我国企业应以全球化、加入WTO为契机,利用丰厚的文化底蕴,构建现代企业的伦理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软件工程,不仅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投资,更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建设中采用高新技术解决统一的访问界面和数字文献信息的永久保存问题是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发挥图书馆职能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唐华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3):76-77,87
高职院校拓展企业在学院招生、专业设置、课程选定等方面的合作空间,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展开深层次校企合作的重要工作。校企合作应以学生为主体,用人单位为主导,坚持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采用分段式,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使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企旺校兴",双方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专业课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难教、学生不学等问题的出现,传统教学方法已很难让学生接受。教学过程中常存在教学内容重复、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较大比重的技工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被企业认可,与企业需求经常脱节,毕业生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毕业生入职以后缺乏岗位操作经验,岗位技能水平不高,进入企业后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工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此我院在原有学生技师培养基础上开办了学制式技师班,为进一步创新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加快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我院推进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6.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源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构建和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企业文化又是影响企业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探讨二者的关系,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旅游地的企业集中往往易被误认为是企业集群。在对比分析旅游地企业集聚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集群相似之处的基础上,以旅游地为研究对象,重点从文化根植性、增长机理、组织结构与参与性质、创新动力与能力、对负向效应规避能力和对域内外合作网络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分析旅游地旅游集聚区与企业集群存在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不能简单套用企业集群理论来指导所有旅游地的发展,应系统性地研究旅游目的地及单个企业之间环境集聚关系,深化旅游产业集聚研究,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从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会计职业判断以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几方面阐述了铁路企业在执行新会计制度时面临的难点 ,并在此基础上从培养铁路会计人才、加大铁路企业自身发展以及积极消化不良资产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建立学习型企业: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立 《职业技术教育》2002,23(31):10-13
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企业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建立学习型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扬长避短,发挥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将整个企业纳入学习的轨道。善于不断进行教育学习是学习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国内许多企业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特色:注重团队学习,注重自我超越,建立共同愿景,建立学习制度、共享机制,整合企业内外教育资源,同时在操作层面上选择多种办学模式,从而促进学习型企业的形成,并在学习中成长。  相似文献   

20.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诉求实证调查,总结分析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点,提出了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对策:明确政策,创新机制,提升内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