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时认为知仁、知心、知性知天是心性修养的基础;意诚心正是心性修养的关键;"未发体中,已发得和"是心性修养的重要法门;顺应天命,以成己成物是心性修养的目标。杨时的心性哲学是宋明理学传承与转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杨时上承伊洛之传,下启朱熹之闽学。杨时的理学思想相当丰富。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在静中体验未发的修养方法;在格物方面,他强调"反身而诚",穷天下之理;他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理是气的主宰者,且阴阳二气的交互运动产生天地万物;他创造性的阐释了"理一分殊"与体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辨析了"天地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以及后者向前者转化的途径。杨时理学的主要思想为后来理学的成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范玑认为,画非求名利之具,而在于养性,提出了较系统的画家心性修养论。他认为学画之道应是师古而不泥古,临摹中有创造,鉴古而知古人得失,程序上应先工后写。关于作画之道,应处理好笔墨、虚实、繁简关系。他对鉴赏之道颇有会心,对诗画互补的看法也不乏新见。  相似文献   

6.
孔孟儒学很注重心性修养,心性修养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尽心》篇则较为集中地探讨了心性修养,并且对之后儒学的发展有继往开来之功。文章以《尽心》篇为基础充分挖掘讨论其所涉及到的为已之学,以及为己之学在儒学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具体阐明《尽心》篇中为己之学的内容特征,进而引发对该问题的理论意义的思考,意在使国人结合现实强化对传统核心价值观的追问与求索,重拾那份古朴而纯真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正>基于心性完善的适性教育,是以健全学生心性,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培养有创造幸福生活能力的公民为目标的,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的高品质教育。适性教育理念下的适性德育,以培育学生"知责任、会关爱"的品质为核心,以适性评价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引领学生从细微处着手,自主进行德行修养。一、以适性评价为导向,德育体现着微与自主适性评价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智性、德性、诗性  相似文献   

8.
理学作为统治中国思想界500余年的知识统系,在儒学发展史中处于里程碑之承传地位。心性修养说是理学庞大芜杂统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主静”和“主敬”两派修持功夫,并争相道统,绵延数百年。其实,二者目的是共同的,即修养心性,归根结底是静。区别在于追求“静”的过程中心态不同。“主静”要比“主敬”难以修持,所达到的境界也要高深得多,空灵高妙得多。片面追求心性修养,必然形成不求事功进取的空疏学风,并成为终结理学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二程在其"性即理"的命题中,将"理"与"性"直接贯通,开创了儒家心性之学的新方向,并由此决定着修养之学的基本路向以及特色。儒家心性之学与修养论的关系,在宋明之际发生了变化,有了更多的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0.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浅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内容与作用看,大学生“两个修养”必须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从大学生思想与学习生活实际看,进一步认识加强礼仪修养对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大学生“知”与“行”相统一的角度看,进一步认清礼仪修养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实效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写字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长期以来,以生字识写为目的的写字教学替代了书法教育。写字教学不是书法教育的全部,真正的书法课堂不仅是书写技能的研习与提升,还有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儿童习惯心性的磨炼与修养,校园文化的营造与熏染。当下的语文写字教学应向书法课堂转变,书法教育理应成为小学生修养心性、感受中华文化的启蒙工程。  相似文献   

12.
2011年7月27-29日“杨时教育思想与书院文化”研讨会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与会专家与学者结合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主要从杨时教育思想与书院教育、杨时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杨时思想研究相关的文献考辨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抑或是荀子的性恶说,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并直接影响到传统知识阶层的道德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儒家的心性论是形而上的修养论,而儒家的修养论是实践的心性论。从人性论的角度审视传统儒家的德育理念,道德教育之必要,由于人性中的欲性;道德教育之可能,由于人性中的知性和仁性;道德教育之根本途径,在于“为仁由己”。这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从孔子发展到孟子、荀子,以至于以后的儒家,基本上都是这一人性内涵的演绎和延展。  相似文献   

14.
河朔诗派开创者申涵光的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文和修养趋于平实的风格;注重修养工夫的“阶级”历练;张扬程朱之优,直陈陆王之缺;辟陆王,宗程朱。其实学思想的局限在于,他对陆王一脉的评断有失偏颇,忽略了心性之学的实学转换。  相似文献   

15.
白沙历明初程朱理学向心学转向之文化转型期,禀儒释道三家于心性修炼上的进一步交融互摄之时代思潮,在岭南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兼宗儒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心性修养理论,提出了“自然为宗”、“率乎自然”的修养宗旨,阐明了“求之吾心”、“养之以静”的修养方法,体悟出“物我两忘”、“自得无累”的修养境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沙心学。  相似文献   

16.
贾老师的阅读教学没有情节分析,也没有繁琐提问,而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并由一个核心词句扩展开来,让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运用语言重组课文信息中训练语感。这种教学方法,在中国小语界是独一无二的,是贾老师的独创。以《程门立雪》一课的教学为例,贾老师是这样做的:师:这篇课文的主人翁是谁呀?生:杨时。师:(板书“杨时。”)根据第一小节提示的内容,我们来说一句话。可以说多少呢?我看了一下,可以说很多呢!谁来?生:杨时是宋朝的人。生:杨时既爱学习,又尊敬老师。生:杨时是程老师的学生。“师:在第一个小节里面没有说…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人通过创造符号创造世界,建构意义体系。杨时作为文化符号,是由于理学而建构起来的,具有多重内涵,既是文化符号,更是资本符号。将乐与明溪两县关于杨时出生地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文化资源的争论。当杨时作为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中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一种竞争性文化资源时,其符号意义就更加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18.
古代养生之道包括饮食起居、修养心性和运动锻炼等,体现出防患于未然、适可而止和心态淡然等养生观.  相似文献   

19.
程园位于河南洛阳的伊川县城西部白虎山麓(lù),为北宋理学奠基者程颢(hào)、程颐(yí)兄弟及其父亲的墓地。相传北宋时,南剑州将乐县(今福建明溪)有个叫杨时的进士,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后程颢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让他在伊川书院求学。杨时四十多岁,学识渊博,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zuò)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天空中飘起鹅毛大雪,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立在雪中。游酢实  相似文献   

20.
"主敬"是宋明儒家修养心性的根本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在人的内心确立对道德规范的敬畏,保证修养的有效性和方向性。依照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理论,儒家"主敬"思想对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