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认为《老子》从“道”出发,构建起一个包含“道”形上学、道德形上学、言语形上学和政治形上学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主题是“无”。如果说关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道”形上学是《老子》哲学形上学出发点的话,道德形上学则是其归宿,并作为其政治形上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汇通以后,许多学者基于西方哲学的方法,大力挖掘《老子》思想中的哲学命题。老子因为"道"论而渐成为形而上学的大师,其认识论和政治观点都成为哲学构建的衍生。显然,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模式引发的联想。但是,《老子》首先是一部政论书,其"道"也罢,其"术"也罢,核心关怀无异于儒家的"平治天下"。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本体论以“道”为核心,有三个维度:宇宙论是基础性的,决定了老子整个学说的性质和核心,是他的逻辑起点;认识本体是方法论,是老子学说中最出彩的部分,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元素,是他的逻辑链条;道德本体是老子哲学的结论,也是对于宇宙论和认识本体的统一,是他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4.
道是老子哲学立论的基础。老子的道在其哲学系统中主要包含本体之道、规律法则之道和人生准则之道三重意蕴。本体之道是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存在本体,又包含宇宙生成的动力和物质性的存在两种含义。规律法则之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把握,主要包含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循环运动规律。人生准则之道是人生活方式与处事的方法,包含生活方式和人或事物状态两种意蕴。本体之道是老子哲学的出发点,规律法则之道是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人生准则之道是老子哲学的落脚点。三重意蕴下的道紧密相连,在老子哲学中贯通始终。  相似文献   

5.
《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最高哲学概念,以"无为"为核心观点,把"柔弱"看做生命存在的方式。"无为"思想以及"道"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反者道之动"入手,解读老子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深沉思考,进而阐释"无为而为""以柔胜刚"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知”、“无欲”、“无为”,他将这些主张建构为一个以“道”为基础的哲学学说。“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是在对立中运动。所以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基本精神就是统治者要尽可能的少去干扰人民,让人民自由发展。烦苛的政令,无端骚扰国家、人民,是极其有害的。“小国寡民”是老子用以解决时代迫切问题的总体性方案。老子政治哲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人民性。它在客观上有着抑制封建暴政、减轻人民疾苦的作用。老子的政治辩证法为人们观察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辩证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其政治哲学深刻而丰富.他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富有远见,超越了时代,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知”、“无欲”、“无为”,他将这些主张建构为一个以“道”为基础的哲学学说。“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是在对立中运动。所以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基本精神就是统治者要尽可能的少去干扰人民,让人民自由发展。烦苛的政令,无端骚扰国家、人民,是极其有害的。“小国寡民”是老子用以解决时代迫切问题的总体性方案。老子政治哲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人民性。它在客观上有着抑制封建暴政、减轻人民疾苦的作用。老子的政治辩证法为人们观察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辩证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用特别的方式关注着国家的治理、人民的安危。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道的核心基础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中的精髓,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无为"看作无所作为。老子试图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的治国效果,体现了"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的发展,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结合老子的思想体系,从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和政治论等方面分析"无为而为"的各种具体含义道无为而物为、上无为而民为、无为外而为内、正无为而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