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古典戏曲悲剧理论探微徐安琪悲剧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自古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著《诗学》创立“悲剧说”以来,美学领域出现了大量有关悲剧的论著,并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在东方中国,虽然有悲剧,但很久以来无人提出和使用“悲剧”这一概念,更...  相似文献   

2.
文学艺术中的“崇高感”问题始终是审美艺术的一个热话题。中国古典悲剧艺术可谓独树一帜,博大精深,但与西方古典悲剧比较也有相对的不足,“崇高感”弱化就是一个方面。中国古典悲剧崇高感的弱化是由多种文化因素导致的。通过中西方古典悲剧的比较分析可知,古代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宗教意识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甚而决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在故事结构与结尾上有很大的区别,往往喜欢以大团圆收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民族心理特征和审美情感等不同所造成的。中国固有的伤、道思想以及重“神似”、重“意境”等传统美学精神,是中国古典悲剧产生的土壤,在它们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悲剧形成了它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情节突转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深深影响了西方后来的悲剧创作,成为情节设置的常用技巧。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中虽无明确的“突转”概念出现,但与其实质相同的论述颇多,散见于诸家论著之中,同样体现出中国古典悲剧的伟大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自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在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及伟大思想家亚里斯多德《诗学》对悲剧理论富有系统性、代表性的阐述以来,在西方形成了传统的、正宗的悲剧模式,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古典戏曲产生较晚,但其发展较快。自元杂剧出现后,以极迅猛的速度和气势发展,巨著名作层出不穷,深为世人所瞩目,其中悲剧的成就尤为杰出。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所指出的,象《窦娥冤》、《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然而,中国古典悲剧在诸多方面不同于西方悲剧,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不可替代的独特风采,本文试择要浅论之。…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悲剧、喜剧重要的民族美学特征是 :悲喜两大艺术元素的交叉和交融。悲中含喜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一个民族美学特征 ,它和西方悲剧强调悲剧的“纯度”、“单一性”不同。中西古典喜剧的一个差异可归纳为 :西方喜则大喜 ,充满可笑性 ,表现了“热度”,使人乐不可支 ;中国则是大喜加小悲 ,可笑性中带有严肃性 ,体现了“力度”,令人破涕为笑。造成悲喜交融特征的原因 ,一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影响 ;二是现实生活的影响 ;三是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喜剧的民族美学特征 ,并没有给悲剧、喜剧的艺术风格带来混乱 ,反而使之更具有辩证的哲理和诗意的潜流  相似文献   

8.
中西悲剧艺术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比较了西方古典悲剧与中国古代“哀曲”在主人公、情节、悲喜剧因素和戏剧冲突等方面的差异。并指出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化原因,认为西方古典悲剧主要是在形而上层次对生命、对人类的存在等永恒的问题发出哲学追问:而中国古代“哀曲”则执着于现实表象世界,多演绎世俗人物的悲欢离合,宣扬伦理精神。最后以《桃花扇》为例,探讨了中国人特有的悲剧精神——历史虚无感。  相似文献   

9.
自从"悲剧"概念传入中国以来,悲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宗教信仰、时代背景、民族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古典悲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题材来源上,古希腊悲剧的题材由最初的酒神颂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尤其是荷马史诗,很少取材于当代重大历史事件,而中国古典悲剧的题材来源相对广泛;在悲剧人物上,西方古典悲剧的悲剧人物基本为出身名门贵族的男性英雄人物,而中国古典悲剧的悲剧人物多为地位低下的柔弱女子;在结构设计上,西方古典悲剧多采用"回溯法",而中国式悲剧多采用"直叙法"。而《窦娥冤》和《俄狄浦斯王》可视为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西方多“童稚悲剧”、“无辜者悲剧”和“遭遇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多由外力强加所致,既不可知,又不可抗。中国悲剧却较为平和、中庸,悲剧主人公是自觉完成其角色的、因此,西方悲剧的特征是“节外生枝”,中国悲剧则是“顺理成章”。中国民众中根深蒂固的“因果报应”思想使人们不能容忍两方那种残酷而毫无缘由的悲剧场面,他们必须给悲剧安排相应的“前因后果”,并在终场透出一些亮色,形成所谓“悲喜剧”或“喜悲剧”。西方悲剧所追求的是尽量“倾斜”,使观众的心理遭受严酷的考验,中国悲剧所追求的都是“平衡”,让观众在终场时获得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11.
《汉宫秋》位列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古代戏剧中的一部著名悲剧。但由于中西悲剧理论观念的不同,很多中国的悲剧在西方人的眼中并非悲剧。从悲剧题材与人物设置、悲剧的情感结构、悲剧的结局及悲剧的表达方式四方面来具体探讨《汉宫秋》的悲剧性,借以突出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郝二涛 《文教资料》2011,(33):10-11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在悲剧人物、悲剧性格、悲剧冲突、悲剧情感、悲剧价值等方面与西方古典悲剧迥异。作者将《赵氏孤儿》与西方古典悲剧做对比.发现它所体现出的美学特色是以中和思想为基础的精神压抑的宣泄,以及对苦难现实的理想化表达。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剧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典戏剧贯有的“大团圆”的人为结局。他不满足于单纯地叙述悲剧情节和塑造悲剧性的人物形象,而是借鉴了西方美学思想和现代创作理念,以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对悲剧意识的建构。他设置了距离感来淡化悲剧发生的时间、空间,以加大悲剧的涵病因同,将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和现实主义创作巧妙地结合,并把观众或读的情感与理智内在地融汇为一。  相似文献   

14.
悲剧是文学永远的神圣领地,悲剧的美学倾向在西方和中国却大有差异。王国维是将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红楼梦〉评论》是开创“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学术范式的范本。王国维将《红楼梦》划归为“第三种悲剧”,并赞其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他对《红楼梦》悲剧价值的挖掘视角和研究方法与其西学背景密不可分,尤其与他对叔本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汲取和融合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5.
悲剧是文学永远的神圣领地,悲剧的美学倾向在西方和中国却大有差异。王国维是将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红楼梦〉评论》是开创“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学术范式的范本。王国维将《红楼梦》划归为“第三种悲剧”,并赞其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他对《红楼梦》悲剧价值的挖掘视角和研究方法与其西学背景密不可分,尤其与他对叔本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汲取和融合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6.
一随着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的发展,“悲剧”已是一个可以有多种理解的复杂概念。不过,无论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还是作为文学艺术范畴的悲剧,都是由作为戏剧类型的悲剧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因而人们也习惯于把戏剧类型的悲剧直称为悲剧或悲剧艺术。我们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探讨中国古典悲剧的起源的。悲剧的起源与作为整体概念的戏剧的起源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关于中国古典戏剧的起源问题,历来有许多迥异的见解。在我国近代,王国维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同时,融合中西戏剧理论,对中国戏剧发展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古典戏剧起源于远古巫风的观点。他在成书于一九一二年的《宋元戏曲考》中说;“古之祭也必有尸。宗庙之尸,以子弟为之。……《楚辞》之灵,殆以巫而兼尸之用者也。其词谓巫曰灵;谓神亦曰  相似文献   

17.
对中西古典悲剧的三大类型(即命运型、性格型、社会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民族存在着悲剧观念的根本性差异:在命运观上,中国重伦理功用,常著“乐天之色彩”,而西方重认识,常著原罪的“审美性”;在自我认识观上,中国重克己的和谐,显得悲苦凄怨,而西方重扬己的冲突,显得悲壮崇高;在社会现上,中国重命运形而上的解脱,而西方重社会形式本身的批判。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本原因是各自所赖以产生发展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8.
历史剧是元杂剧中数量最多的戏曲类型,经典剧目不胜枚举,《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历史英雄悲剧更是其中佼佼者,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学界对英雄悲剧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悲剧成因、悲剧精神、文学价值、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理论四个方面。一些研究仍存在照搬西方理论以及过度注重经典等缺陷,应予反思和修正。  相似文献   

19.
西方古典戏剧以诗学为本体,诗学是西方戏剧美学的最高规范。西方戏剧主叙述写实,重情节,强调摹拟再现,注重表现人的行动、人的命运,可以说西方古典戏剧是叙述的“客观”的“人”的史诗。中国古典戏曲以曲论戏,渊源仍然是诗。但中国戏曲主抒情写意、重意境,主要采用诗、乐系合的形式,强调虚拟性的表现,执著于情调的玩味,表现中国戏曲文化的乐舞精神和人生的诗化情趣。可以说中国古曲戏曲是表现的“主观”的“自我”的抒情诗。本文拟对中西古典戏剧本体诗化的两种途径作一些比较与探析。中西戏剧艺术元素的基本差异西方的古典戏剧理…  相似文献   

20.
茅盾小说具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色彩,茅盾从悲剧美的高度,塑造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揭示了各类悲剧产的客观环境与社会因素,寄寓着他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憎恨与反抗、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茅盾小说中的各类悲剧色彩斑斓,因其立足于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石,故色调有别于中国或西方的古典悲剧与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