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智勇 《考试》2004,(9):7-9
“珠藏川自媚,玉韫山含辉。”平平常常的山川因有了宝珠和美玉的存在,便拥有了令人神往的魅力。散文的写作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在“形散而神不散”的前提下,让笔下的文字显出几缕真情、几分睿智、几许深刻、几点诗意,必然也会给文章带上璀璨的“个性光芒”,诚如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意化的散文通过对人生阅历、生活感悟和哲理的诗情化处理,将诗意蕴含在哲理之中,让哲理显出几分诗  相似文献   

2.
做人与作文,有的时候是一种诗意的变奏,很难简驰而弹语般的一语道破。虽有“文如其人”之语,也只在神意语会,模糊之中彰显境界与高格。故而,对于作文有的谈之色变,有的谈之色难,有的谈之淡然……不知不觉,作文的尴尬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当我选择“沉重”这个词的时候,我斟酌良久——我害怕,害怕这个词会损伤我清晰呈现这个男孩真实一面的愿望。在常人眼里,“沉重”是一种难以承受的负荷。然而,正是深沉的思考,让唐铭的生命丰盈而澄澈。他在这样的思考中让灵魂轻轻浮起,使他既脚踏坚实的大地,又离天空很近,很近。  相似文献   

4.
<正>【设计思想】郭枫的《空山鸟语》既有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又有诗的意境和韵味,是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古朴、淡泊、宁静、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也正因为本文具有这样的特点,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是有较大难度的,特别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浓郁的诗意,怎样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哲理,这是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着重思考的。我在备课的时候注意从两条线来思考,一是将文本的有关部分改写为现代诗歌,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  相似文献   

5.
走过2006年,同学们又要长大一岁。关注“于诗间漫步”的同学们,因你们的“漫步”有诗歌伴随,我相信,这一年大家的踏歌(诗)之行,一定是很充实也很愉悦的。你们的诗意人生或许是早就开始了的,但开出诗之花朵、结出诗之果实,是不是在这“于诗间漫步”的路上呢?这一路上,你们有的唱着“一切都会像风一样飘走/世间没有什么会永远不变/脸上的色与香也不会久留/微笑和泪滴也会很快溜走……”这样冷峻、睿智的歌(《猛回首》);有的则存了这样的梦想:“从今天起/我将每天折一只纸鹤/然后在纸一样的纯净中/为你向春天预约一个最美的名字”,满怀女孩的纯…  相似文献   

6.
天赐之声     
<正>深秋之际,听虫鸣不仅限于一种诗意的浪漫,也成了一种习惯。(开篇点明了作者对“听虫鸣”的喜爱,直抒胸臆。)虫鸣是秋的灵魂,离了虫鸣的秋便离了情,也离了某种意义上的梦。没有了“清风半夜鸣蝉”的呓语,少了“秋逼暗虫通夕响”的惆怅,那么秋便再也与“秋”这个字无缘。(此段极具韵味,作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相似文献   

7.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代表性杂文。鲁迅先生慷慨陈词,用烈焰般的诗的语言喷射出满腔的悲愤,形成诗意盎然的感情浪潮,表现出深邃的哲理韵味和汪洋恣肆的诗化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8.
张国学 《学语文》2005,(3):16-17
这首诗所以能获得高分,作者标新立异,敢于在考场写诗。从形式上创新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写诗者未必就能得到理想的分数,关键得有诗意,得有创新的形式表现恰当而健康的内容。具体说来,这诗有三点值得学习和肯定:一、明快的思路、恰当的选材。小作者深得考场文入题当快的要旨。从文题材料入手,三言两语,仅用一个诗节就引入正题。从而发出了自己盲情明理的吟唱。诗言志,其志当在诗的选材中、诗的意象里。此诗选材丰富、广泛,无论古今还是中外,都能恰当地成为诗意之载体,服务于言志明理的抒情中心。二、哲学的思辨、理性的吟唱。诗是情的依附,同时也是理的载体。作文话题要求辨析“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的关系。作者虽在吟诗,但丝毫不敢忘记这一关键,他吟中外名人之业绩,咏古今英雄之成败,述“我”思考之一得,无不充满哲学的思辨、理性的阐释。说其是哲理诗,不错;说其是议论文。亦可。三、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人们常说,诗歌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小作者锤炼语言、措词考究,以凝练而概括的语言,吟咏、阐释着诗的要旨。9个诗节40行诗,虽未通篇押韵,但语句流畅、韵律和谐。诵读时朗朗上口,聆听时悦耳响亮,毫无拗口、晦涩之感。而且比喻、引用修辞和假设、因果句式的运用.都能在富有诗意的同时.很好地突出“挫折与痛苦”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赏析:当我们轻轻吟诵起《有的人》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生命的抉择。本诗选择了生与死这一永恒的主题,提醒每一个读者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  相似文献   

10.
牛汉的诗,乃是诗人生命历程中“带血的风”,它闪亮着生命的本真;亦是:“不羁的灵魂”写照,它既是心灵的雕塑,又是中国脊梁的诗意造型;同时,诗人在诗路跋涉中所进行的灵魂拷问,还构成难得的“冰山风度”。诗人牛汉,有鲜明个性而无“角色化”的定位,且不执于任何一种流派或创作方法。牛汉的杰出之处,则在于他以与兽性较量中可以升华的人格美,荡涤着当今喧闹而低迷的诗坛。牛汉不愧为“诗之赤子”。  相似文献   

11.
还是在大学时候,一卷《诗&;#183;语言&;#183;思》让我长时期地将灵魂浸没在从《诗经》到龚自珍的古典诗词瀚海里。荷尔多林的那句“……人诗意地居住……”,让我由衷敬服刘小枫先生的观点:“自然人的生成,必然应是从伦理的人到审美的人,而不是从审美的人到伦理的人。”  相似文献   

1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看似一首山水诗,其实是一首凝聚着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别林斯基说过:“艺术没有思想,就象一个人没有灵魂——是一具死尸。”思想和艺术应该辩证统一,艺术为思想服务,思想通过艺术显示出它的感染力。作为一首说理诗,如果离开形象的艺术描绘,则哲理不免晦涩难懂,当然也决不可能广为流传。因此,“寓物说理而不腐”,“熔形象与哲理于一炉”,正是说理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家园”,语文不仅仅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它充盈的主体情感和人生体验为学生构建了“诗意栖居”的世界。语文是一门精彩的艺术,它看似无声的语言却能激起澎湃的浪花,流淌着诗一样的意境。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语文与诗水乳交融,“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与活力所在。口积月累,潜移默化,滋润心灵,积淀文化,语文就会折射出人性的魅力,流放出生命的光彩。一、在精彩的表演中感受一份情感  相似文献   

14.
杨犁民的散文以“村庄”为关照对象,追寻关于生命的理解和意蕴,充满着隐喻和象征,他常常以村庄里最容易被忽略的细微事物作为描绘对象,赋予其以生命力和意蕴深厚的哲理思索,用睿智而独到的眼光来打量村庄里的花草树木,以此展现丰富而独特的乡村,从而对“村庄”形成一种充满诗意的守望姿态.  相似文献   

15.
刘江 《天津教育》2004,(12):1-1
灿烂,耀眼,就在很近的地方一闪……“啊,谢天谢地!”我高兴地说,“快要到宿地了!”船夫掉过头来看了一眼,又无动于衷地低身划桨:“还远呢!”只记得这是一位俄国作家的散诗《灯光》中的一个片段。十八年前,也就是我刚走上教师岗位那一年.在元旦联欢会上一位同行以她那饱满的激情给大家朗诵了这首散诗。当时似有所悟,但感受更深的还是诗意。从教十八年,这情景在我脑海中多次闪现,我也曾如同那在海中夜航的年轻人.为自己发现那点点的灯光而兴奋不已.渐渐地我好似听懂了那船夫的心声,如今品到的不仅仅是浓浓的诗意,更多的是蕴含其中的治学哲理——  相似文献   

16.
春江的美景、月夜的情怀于“灵动”中喷涌而出,因灵动而自然,因自然而美丽,因美丽而深情。灵动,是一切生命的美,是艺术最美的精华……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思考,“灵动”会与你相约。今年高考作文话题中有一个关键词是“灵动”。“灵动”是一个美学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一种用心灵来感悟的“灵秀”和“流动”,可意会而难于言传。高中生要写出属于美学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读散文,追求的是一种诗意.杨朔的散文就是深情的诗.他本着“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的美学目标,用“诗心”去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蕴藏的诗意,把“诗”作为自己创作中自觉的美学追求,在作品中拓出一个诗的境界.《雪浪花》是杨朔散文代表作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完美地体现了杨朔散文富有诗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从可以“怨”的中国诗里总是看见令人恐怖的中国诗祸。中国的真诗人为中国诗的“高”地位付出了沉重代价。当永远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带来了一个知识性技术化世界以后 ,中国传统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心受到了冷遇和排斥。于是他们开始在自己曾经用血维护和坚守着的自由艺术的僻壤上撒离 ,试图与现实社会的商业精神达成妥协。“病蚌成珠”变异为“无病呻吟” ,生命咏叹弄成了精神撒娇。灵魂出窍 ,肉身沉重 ,诗轻得生命中不能承受。这是中国诗的另一种沉重。中国传统诗不是在这种沉重中灭亡 ,就是在这种沉重中新生。  相似文献   

19.
王虎森 《学语文》2005,(3):53-54
高考作文,不管怎样文体不限、自选角度,都离不了要说理。有的是用逻辑推出“理”来,有的是用故事述出“理”来……这“理”一要正确深刻,二要说得巧妙,方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盛行的功利之风,考试的压力使得诗歌教学重知轻感,重教轻悟,重结果轻过程。一首首激情四溢、韵味无穷、美不胜收的诗歌在教师模式化的肢解下,灰飞烟灭,花落水流,零落成泥碾作尘。其结果是:诗样年华的学生离诗歌之美渐行渐远。因此,诗歌教学呼唤诗意的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美不胜收,像诗一样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