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迅壵 《视听界》2010,(6):11-11
11月3日晚,腾讯发布公告,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腾讯QQ软件。由此不仅标志着腾讯QQ和360之争进入决战阶段,更带来一场互联网地震。如果说双方之前的争斗至多停留在一种舆论的斗争中,那么现在已经严重影响到民众的个人生活,因为腾讯实际上是逼迫用户在腾讯与360之间进行二选一,对于广大用户来说,如何取舍显然是很头疼。  相似文献   

2.
《视听界》2010,(6):16-17
事由: 腾讯与360两家公司的利益之争“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但引起了网民的强烈愤慨,金山、邀游、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参战,事态不断扩大,被业内专家指责为“中国互联网史上前所未有的恶性竞争”。  相似文献   

3.
2010年的360与腾讯之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360标榜自己是一切为用户着想,誓死捍卫用户隐私权和知情权;腾讯则声称自己忍无可忍,被逼对抗霸权与垄断。其实,消费者心里都很明白,两家公司不过是利益之争,只是各自打着不同的旗号而已。在腾讯强迫QQ用户二选一之时(要么用QQ,要么用360,二者不可得兼),虽然有至少6000万用户为此卸载了360,但未必全都是为了支持腾讯,只不过是为了迁就自己的习惯和舍不得QQ上一大帮  相似文献   

4.
腾讯起诉奇虎360一案一审在4月26日尘埃落定。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腾讯胜诉。本文无意分析此案,而是关注这场软件之争背后凸显的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3日,一件轰动性事件在互联网上炸开了锅,作为中国互联网的龙头企业,腾讯QQ宣布不兼容360公司所推出的一切软件,同时通过软件控制使得使用360杀毒软件的用户在登录QQ时被强制下线,倡导必须卸载360软件才可登陆QQ.在腾讯的声明里有这么一段话:"360已经在用户电脑桌面上对QQ发起了劫持和破坏.我们本可以选择技术对抗,但考虑再三,我们还是决定不能让您的电脑桌面成为"战场",而把选择软件的权利交给您.  相似文献   

6.
持续一个多月的腾讯与360之争,继网上口水、软件攻防、弹窗大战、提起诉讼后,11月3日进入高潮:腾讯宣布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采取与360软件不兼容的紧急措施,逼迫用户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奇虎360回应称将保证用户能继续同时正常使用QQ和360软件,并同时推出WEBQQ客户端,360回应发出后,腾讯关闭了WEBQQ网站入口,  相似文献   

7.
正一、网络围观的涵义与特征(一)网络围观的涵义"网络围观是不同目的的网民围绕某一话题,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动社会行为的传播过程。"网民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途径的传播把网络热点事件扩大化为网络群体事件,并对其集中关注,在互联网上对社会事件进行评议,使得局部性议题变为公共议题,最终形成社会舆论。网络围观通过信息的聚集形成社会关注,并凝聚成"意见气候"。网民们在大量的回帖、跟贴的围观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8.
龚文庠 《今传媒》2010,(12):23-25
今年11月3日腾讯公司《致广大QQ用户的一封信》(下称《QQ公开信》)中说:"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这就意味着腾讯给数亿QQ用户下达的最后通牒:必须立即在QQ和360之间做出"二选一"的抉择。腾讯QQ负责人称"这是我经历的最惨烈的战争!"奇虎360公司则称:"目前是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恳请用户为了互联网安全的未来停用腾讯QQ三天。"[1]不管双方怎样陈述自己的理由,以11月3日腾讯QQ的"最后通牒"为标志的这起恶性竞争事件将载入中国互联网的史册。  相似文献   

9.
2010年被称为中国新媒体发展中的"微博元年"。这年中,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占网民的13.8%。①一系列事件由于微博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轨迹,如宜黄事件、李刚事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事件可被称为"微博事件"。"微博事件"作为中国"新媒体事件"②的新类型,不仅意味着事件平台的新转换(从论坛、博客等转移到微博),而且可能带来对舆论生态、新闻生产常规的新冲击。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仍然拥有更大规模受众的"主流"传统媒体如何处理和对待新出现的"微博事件"?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将"微博  相似文献   

10.
郭全中 《今传媒》2010,(12):26-27
2010年11月3日,QQ窗口弹出一段通知:"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标志着360和腾讯QQ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随着工信部的介入,双方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当然,3Q之争是互联网行业这一蓝海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最好注脚,但我们也能从中学习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商业模式、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管理现状,本文不谈谁对谁错,而志在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希望能给予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腾讯与360之争,从最初的口水战上升为互联网实战对决,腾讯公司的二选一,360公司公布腾讯超级黑名单,更有金山、搜狗、傲游、可牛、百度5家公司联手宣布,将不兼容360系列软件。原本两家公司为一己之私而争,演变成互联网行业的"大地震"。  相似文献   

12.
2009年被称为我国“微博元年”。短短两年时间,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微博事件层出不穷:从“我爸是李刚”事件到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从上海高层住宅大火事件到腾讯与360大战事件。从唐骏“学历门”事件到周立波与网民对骂事件,从后宫优雅事件到郭美美事件,从四川会理县领导“悬浮照”事件到江苏溧阳卫生局长“微博开房”事件,微博已经从单纯的网络社交工具,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民主政治的多棱镜。  相似文献   

13.
2009年被称为我国微博元年。短短两年时间,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微博事件层出不穷:从我爸是李刚事件到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从上海高层住宅大火事件到腾讯与360大战事件,从唐骏学历门事件到周立波与网民对骂事件,从后宫优雅事件到郭美美事件,从四川会理县领导悬浮照事件到江苏溧阳卫生局长微博开房事件,微博已经从单纯的网络社交工具,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民主政治的多棱镜。当政府官员令人腆赧的媒介素养和微博的巨  相似文献   

14.
李婧 《新闻知识》2013,(9):35-36
所谓网络问责事件是指网民借助网络对"问题官员"进行责问、质询,并要求有关方面证实并且承担问责结果的群体性行为。由于网络平台的独特优势,网络问责往往能够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而传统媒体作为专业舆论机关,不仅不能缺席,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及时报道事件的发展态势,弥补网络问责事件在自发性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引导网络舆论发展。本文将结合"杨达才事件"的发展过程,分析传统媒体在网络问责事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瑛  许玲 《新闻前哨》2011,(3):66-68
一、事件背景 2010年11月3日,见惯弹出窗口的网民在登录QQ时发现,这一次弹出的内容非同寻常:腾讯公司以一封信的形式告知用户"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安装了360软件的电脑上将不能同时使用腾讯QQ。显然这是一个两难选择:要么删除占同类软件市场份额90%的奇虎杀毒软件,要么就告别腾讯QQ这个拥有5.7亿活跃用户的网络聊天工具。  相似文献   

16.
继互联网企业金山、百度、可牛、遨游、腾讯公司对360不正当竞争发布联合声明之后,腾讯与360之间的战争越演越烈。互联网作为第五大媒体成为了广大网络用户的舆论平台,一时间网络中出现了各种声音,反对360、支持腾讯,反对腾讯、支持360。当下公众站在各自的角度看待这次互联网的竞争之战,由于缺乏权威对谁是谁非的认定,舆论一片...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媒体广告市场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总体增长的同时,各种媒体也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和问题,如电视媒体在61号令推动下的积极调整,报纸在重重压力下的"全媒体"探索,互联网搜索、视频、社区呼应广告主营销传播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360与腾讯之争凸显的媒体文化与媒体规则的缺失.本文总结2010年媒体广告市场发展现状,为业界把握2011中国媒体广告市场走势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在以空前速度发展的同时,各种影响网络安全和秩序的事件也在不断发生,其自身经年遗留的问题也在逐渐暴露。腾讯QQ和奇虎360因为各自的商业利益引发网络大战,并由此侵害到数亿网民的利益。如何规范和重建互联网秩序迫在眉睫,本文认为互联网企业的自我规范、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公民权力、网络伦理意识的增强是构建互联网秩序的可循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通过对是网民参与BBS的心理因素即包括网民的个体需求而促进其对论坛的了解、BBS赋予网民以虚拟身份带动双方或多方交流、宽松的论坛环境打破网民自身的心理防线、论坛版块内容丰富与信息选择多样、BBS为网民提供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平台等方面的探析,凸显BBS可以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压力、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把论坛的友谊发展到现实生活中、BBS拥有自己宽松的语言环境和网民群体"扯平"等优势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在以空前速度发展的同时,各种影响网络安全和秩序的事件也在不断发生,其自身经年遗留的问题也在逐渐暴露。腾讯QQ和奇虎360因为各自的商业利益引发网络大战,并由此侵害到数亿网民的利益。如何规范和重建互联网秩序迫在眉睫,本文认为互联网企业的自我规范、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公民权力、网络伦理意识的增强是构建互联网秩序的可循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