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科学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该理论将产业和学术部门视为两种不同的制度组织,强调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逻辑来源于:知识的异质性、知识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新制度选择逻辑。开放科学视角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理是企业纳税给政府,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并资助大学的公共研究,大学在发现优先权和学术声誉的报酬体制下向企业开放知识,企业积极地吸收公共科学知识、并实现产业化。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社会契约是开放科学制度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大学作为人类知识创新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催化剂和动力源。我国明确推动若干区域率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时期一流大学建设赋予了重要使命和机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大学与区域创新互动的理论发展和案例,总结了相关模式和经验,关注了大学与区域创新体系如何实现系统性协同的具体路径。通过剖析上海交通大学服务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实践案例,从战略路径匹配、组织机构重构、基础原创策源、产学研开放融合、创新创业生态等方面,阐述了大学在对接提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过程中协同路径的选择与思考、设计与实施、特色与成效。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新时期区域创新和一流大学建设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并对政府和大学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振洲  顾新 《科学学研究》2013,31(9):1381-1390
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已成为我国推动重大知识与技术创新的前沿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可以视为企业和大学(或科研机构)两类异质性知识组织之间知识流动的过程。因此,本文基于知识流动的视角,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优势的形成三个递进演化阶段,分析了各阶段运行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协同特征,初步构建了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特征与内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本质,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必要过程。科学定义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并从目标层面、操作层面和组织层面探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的特点。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剖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特征,包括:知识转移的任务复杂性、转移主体之间的知识深度距离较小且知识宽度距离较大、转移的知识以隐形知识为主、团队内部信任关系建立时间较长及多重调控。最终,从目标、要素、过程和关键环节等方面阐释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知识转移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关系城市创新发展和培育城市创新动能的重要路径。在运用系统经济学方法对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概念、系统特征与协同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经济学核心概念“资源位”进行了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系统动力学建模,并从模型构建的关键性维度提出了加强协同的具体路径,即增强协同动力、提高资源位水平、完善城市支撑系统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协同论的序参量、自组织原理,从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与增值、资源共享与耦合等多个维度,对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协同机理进行研究,探索各创新主体知识协同、行为最优同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路径,推进产学研合作主体的深度融合,为突破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瓶颈制约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何郁冰 《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积极推动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自主创新的新思考,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此,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提出针对“战略—知识—组织”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初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的主要任务。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分析应用型本科机电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的必要性,探析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在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新背景、新形势和新要求下,为明晰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及发展脉络,以2007—2021年中国知网中的570篇高质量文献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 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呈现出发文趋势以及关键词的共现、聚类和时间线图谱。结果表明: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理论、模式和机制,科学系统地回答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关键问题,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变化显著并与国情联系密切,从早期对产学研组织模式的路径探索到逐渐对教育改革、政策激励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保障予以关注,再到在国际创新竞争加剧背景之下强调创新环境建设和提高基础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基于研究结果,分析判断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本走势为政府引导作用、知识支撑能力以及环境培育功能会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基于知识互补性的视角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收益模型,对知识互补性转化为现实协同创新的条件进行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论证了产学研最优劳动资源的配置与专业化经济之间的正向关系,以及互补性知识的积累程度、互补性知识的协调效率、互补性经济程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阐释了产学研异质组织之间实现有效合作与协同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知识协同的概念与特性,基于知识协同的前提条件从准备、运行、终止三个阶段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模型,并对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予以描述。同时从环境因素、协同意愿、产学研合作模式、知识差异四方面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协同过程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影响因素作用的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累积优势、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现有理论解释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的不足,从效用理论视角系统剖析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创新主体主客观效用差异越小,协同创新机制越有效;IT能力、地理位置邻近性对隐性知识供需匹配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IT能力的影响更强,隐性知识供需匹配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主体间关系嵌入机制,即信任机制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稳定性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连带对隐性知识转移子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主体间文化相似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稳定性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不断深化的数字化进程能否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首先从强化知识溢出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创新系统的知识增值能力以及吸引需方参与促进成果转化三大维度剖析了数字化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机制,并将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纳入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考察了数字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效应,并对其异质性和长期效应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数字化水平能够显著促进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替换解释变量、处理内生性以及采用动态面板估计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分区域来看,数字化对东部地区和南方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提升效应要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和北方地区。数字化发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长期效应,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趋势;进一步地,数字化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受到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吸收能力的门槛调节,在跨越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吸收能力门槛后,数字化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基于此,从推动数字化发展、重塑数字经济空间格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增强...  相似文献   

14.
结合产学研创新主体的知识属性与特征,根据产、学研双方投入的知识协同成本、获得的知识协同收益、知识协同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因素为基础,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探究创新主体的知识协同演化行为及其稳定性问题。构建产学研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模拟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个体及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研究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协同存在知识供需关系,双方投入的知识协同成本(知识贡献成本、知识溢出风险、知识加工成本)过高会抑制创新主体的协同意愿,不利于系统帕累托改进;资金收益与学术收益的增加会提高双方的协同积极性,而背叛收益与协同积极性呈负相关;合理的知识协同成本投入与知识协同收益分配、完善的知识资源共享机制、有效的知识协同激励与惩罚机制以及健全的法律措施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稳定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创业教育在美国的大学深受重视并且得到迅速发展,理论背景之一是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其核心是区域创新的三螺旋空间,成立的前提是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外溢的增多.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与三螺旋创新模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应该从美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和三螺旋创新模式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创业型大学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各创新主体的职能,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情况进行实证仿真研究。动态仿真模拟发现:(1)增加政府对科技投入强度,增加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度,均有利于实现各创新主体职能,但增加前者时,其效果更加明显;(2)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资金投入中,政府依然是资金的主要来源;(3)江苏省区域产学研协同程度还比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各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进步,有助于煤炭企业的创新发展,而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此,以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本文构建了煤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大创新子系统的指标体系,采用2010-2016年的数据,运用协同度模型,计算了三大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并对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协同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创新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整体的协同度呈现不同变化趋势,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线性增加,而煤炭企业创新子系统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整体协同度呈现倒U型。研究结果可以为煤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对策,推动煤炭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构建计量模型,使用江西省1990—2014年数据实证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江西自主创新能力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协整回归结果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江西自主创新能力提高0.120 4个百分点,在10%水平上显著,即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期有助于提高江西自主创新能力;ECM模型回归结果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江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0.090 7个百分点,即产学研协同创新短期内也有助于江西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但短期内促进作用较小。为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江西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提出对策建议:构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市场化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完善产学研长效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政府部门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着力创新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的中介与专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19.
复杂产品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研发周期长、系统组成复杂、技术难度和投资风险大等特点,传统管理模式很难满足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要求,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以知识转移为视角,从关系契约管理和非正式网络管理两方面设计了复杂产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提出关系契约管理和非正式网络管理在复杂产品产学研创新活动中会协同发生作用,能有效促进创新主体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罗琳  顾新 《软科学》2017,(6):15-18
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活动过程,在以大数据为背景的知识管理视阈下,提出了知识流动的"数据-人-知识"框架,探讨了智慧数据的内涵,并通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知识库分析、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网模型,阐释了基于智慧数据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