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同学们认为“时髦就是美”,常常把“时髦就是美”这句话挂在嘴边。时髦就是美吗?我以为不一定。美有它的客观标准,而时髦只是一种时尚,它反映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美的一种看法,这一种看法并不  相似文献   

2.
智擒盗贼     
编辑大朋友的话长期以来,人们都在鼓励小学生见到坏人坏事时要“敢于斗争”。今年,北京市的《中小学生守则》却删除了“敢于斗争”这一提法。这在全国各地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学们也表达出了自己的很多看法。我们小学生要不要“敢于斗争”?如何“敢于斗争”?就听一听同学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吧。  相似文献   

3.
[小引]“走过多少路,一个人才能被称作勇士?飞过多少大洋,白鸽才安详地长眠沙滩?……所有的答案,朋友,答案在风中飘扬。”这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广为流行的乡村歌曲,歌词以生命对世界的疑问起首,以“风中飘扬”作结,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幸福的概念是什么?怎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完美?成功意味着什么?生命要如何设计才可一生无悔?其实,这些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个人对人生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不同的看法引出不同的态度,不同态度又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所以“态度”两字,对你一生,至关重要。[来自生活深处的现象]一、对生活的态度1.1910…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以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见解。我认为这一习惯看法是值得怀疑的。这里有两个问题:其一,经典作家是否把艺术归入了意识形态?其二,“艺术是意识形态”这一命题在理论上能否成立?显然,我们仍然需要首先回到经典作家那里去。下面是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包括内容的几段著名表述(着重号为引者加):  相似文献   

5.
这篇“设计”独具特色 ,全文没有“评析” ,文章的主题目是编者加的 ,可以算做是一种整体评价。不知您对这篇“设计”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6.
爱美是人的天性,那么什么是“美”呢?美有准确的标准吗?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念不同、欣赏水平不同,看法也不一样,因此人们对美的诠释和标准并不一样,那么,你对美的看法怎样呢?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7.
怎样看待教学中的“问题”与“答案”,怎样处理教学中“问题”与“答案”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发现问题和获得答案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形成学生的创造意识?这一直是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此谈点肤浅的看法。一、有时发现问题比获得答案更重要马克思在人们经常接触的商品中发现了价值原则,巴甫洛夫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吃东西,流口水”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口号的争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作为一个颇为流行的口号,在教育理论界为人们广泛使用。这说明该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我国教育学领域的现状及前景的共同看法。但是,这一口号的准确内涵是什么?它所提出的主要依据及它所针对的主要问题又是什么?它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口号来提出是否恰当?对于这些,迄今未见比较清楚、明确的表述,更少有不同见解的讨论。这种理论上的模糊状态与该口号的影响力相比是不相称的。本文即就这一口号提出几点不同见解,希望能够得到帮助与指点。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的口号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
补课现象作为一个“问题”,一直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普遍关注。尽管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禁止补课,但禁令道道却屡禁不止。这究竟是为什么?《无奈的思考》这篇立章也许会带着人们进入理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立章有独到之处,所论并无遮掩,但其代表的毕竟是作者的个人看法。刊出此文,旨在表明我们对此事的关注,希望带来对这一“老问题”的新认识或新措施,也希望大家就这一问题建言献策,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论后现代主义与关心型教师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样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一样,“什么样的教师是值得培养的?”也是教育者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教育被赋予格外多的责任,而教师的培养问题更是成为讨论焦点。专家型、实践型、反思型、研究型等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看法,但这些看法基本上没有真正超越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而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理解则有助于我们从崭新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教育的诘难与重构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为教育描绘的蓝图有着诸多理论上的“贫困”。一是儿童“成人…  相似文献   

11.
怎样让学生学得好?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培养能力。我也同意这个观点。说到培养能力,人们往往只注意那些“智力因素”,如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值得校长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但还有一个方面,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没有引起人们足  相似文献   

12.
写文章要不落俗套.避免千人一面,就要在立意或取材上下功夫。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如何使文章不随人后呢?“反弹琵琶”法会使你笔下生花.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所谓“反弹琵琶”.就是打破人们的传统看法,从事物的反面作文章。这亦叫做“反思”或“逆向思维”。运用此法写出的好文章是很多的。三国时的曾植曾写过一首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人们对釜中的“豆”寄以深切的同情.而对“豆萁”则无不抱怨、指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运用实事求是这一真理领导我们继续前进。”(《邓小平文选》第122页,以下只注页数者均引自该书)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明确地将“实事求是”提到了“真理”的高度。这样,我们就会进一步思考:将“实事求是”提到“真理”的高度与以往对于“实事求是”的理解有何异同?本文试对此谈点看法。一、方法——原本的功效人们知道,一九四一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  相似文献   

14.
<正>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唯一性”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家们一致的看法,也是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绝大多数同志的一致的看法。但是,如何理解这个“唯一性”?它的內涵是什么?它是否只仅仅局限于鉴别认识的真理性和谬误这个范围?我认为,提出这个问题并加以探讨,对于加深对真理标准“唯一性”的理解,对于澄清至今仍在某些志同头脑中存在的糊涂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这一问题,略谈自已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多元化”倾向成为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股思潮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切和忧虑。“多元化”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观点?我们对它应当采取什么态度?这是我们必须研究和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某些具体领域中的“多元化”的表现及其实质,理论界已有文章论及。本文针对当前实际,试从哲学角度上对“多元化”倾向作一些总的评析,并提出一些初步的也是基本的看法。文中如有不妥之处,请读者批评指出。  相似文献   

16.
“语文”究竟是指的什么?“语文课”到底应当上成什么课?由于人们对上述两个问题在看法上存在分歧,导致教学思想上的混乱,同时也就带来教法和教材处理的混乱,因此,认真讨论这两个问题,看来决不是毫无价值的概念之争。不成问题,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而要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谈到诗歌,人们往往提到形象、意象和意境。意象的内涵是什么?它与形象、意境间的关系如何?许多理论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但说法不尽一致。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意象的内涵及其演变“意象”是我国古代诗论中一个重要美学概念,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化过程,并且由于人们理解的差异和使用的不统一,形成了其内涵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我的老师像妈妈,像呀像妈妈……”校园里,电视屏幕上,人们常常听得到这一类歌曲。一天,我和老师们谈起“老师就是老师”的看法,不想竟遭到同事们的一致反对: “老师难道不应该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孩子吗?”“我们就应该以是否像妈妈一样爱孩子,作为衡量幼儿教师是否称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在世人眼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理所当然应该追求道德的卓越,成为德行完美的人.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表率与灵魂。国内学者郑金洲在《教育通论》一书中,将人们的这一看法明确地概括为“教师即道德家”。然而教师真的应该是一个道德家吗?  相似文献   

20.
什么叫做“议论”?“议论”就是“言论”的意思。所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议论文?答案应该是——在这篇文章中,你得要有自己的言论,自己的看法。怎么样才能提出自己的言论和看法呢?前提当然就是——你一定要对一些特定的事有感觉。所谓“特定的事”,那就要看题目指的是什么了,或者你在这篇议论文中主要想议论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对一些特定的事产生一些感觉?窍门往往就在“举例说明”上!议论文都离不开“举例说明”的,否则,就算从头到尾堆砌了一大堆掷地有声的“名人名言”,看起来也还是很空洞。若能适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当然挺好。可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