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新课改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对学生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依据“课标”,我们可以将学习散文的主要目标提炼为: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注重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对作品丰富的内涵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素养;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阅读散文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作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晶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4.
蒋太刚 《成才之路》2009,(16):47-47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在阅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一项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相似文献   

5.
中考语文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和分值都比较大,教师往往都比较重视对这一题型的研究探讨,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就是加大训练量,希望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解题能力?需要教师从确定阅读教学目标、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等三个途径人手.帮助学生认清记叙文阅读题设计的“真实面目”——考查目标、命题意图、答题能力。一、明确记叙文阅读的教学目标长期以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概括总结得太多,感受鉴赏得太少,导致美学形象的割裂化和符号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有如下表述:“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话针对的是文学作品,就是《标准》中所说的虚构作品,也即Ⅱ十圣陶先生所说的文艺类作品(叶老对语文教学文体类型的分类:文艺类和非文艺类)。在这一类作品的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它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文学作品能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品位。教学重点要放在激发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和感悟上。这种体验和感悟以语言为媒介,注重语言的表意功能和美学特征,这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即是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冯立 《课外阅读》2011,(9):70-70
盐融于水,无痕有味。言说太实则韵味全无,言说过虚则飘忽空泛。如何把握这一分寸,是我们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潜心体会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悟语境,从而体验感悟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据不完全统计,“体验”一词,见诸《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18次,代表性的提法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然而,从阅读教学双边活动的实际操作层面而言,对“体验”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议而不行”的谈兵形式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陶立生 《教师》2010,(29):72-7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还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创新阅读的要求,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阅读的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已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里再三强调“自己的”: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评价等。显然,是在强调个性化阅读和创新阅读。在这种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不应再仅仅满足于传授已有的定论,而应追求阅读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通过正确引导来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根据个人体验、进行刨造性的阅读。  相似文献   

10.
黄新 《中学文科》2006,(10):4-14
文学作品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具体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评价要求:“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关键词汇的含义。 2.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3.针对文章所阐述的故事,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初中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要达到这个要求,准确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最为关键。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  相似文献   

13.
林昌海 《语文天地》2010,(11):64-65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7-9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张婷 《中学文科》2009,(1):24-25
新课标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是这样表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课标突出地表现了对义务教育阶段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了达到《标准》要求,在实施小说教学中,应该重点突出细节描写的鉴赏。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对初中学段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出这样的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它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  相似文献   

17.
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是这样表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课标突出地表现了对义务教育阶段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宣沫 《学语文》2013,(3):11-13
散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文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鉴赏有如下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而且,根据新课标对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的具体要求,散文教学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因此,散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叶宏 《现代语文》2006,(7):88-89
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的文学体裁,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抒情性散文如冰心的《谈生命》,叙事性散文朱自清的《背影》,议论性散文如鲁迅的《灯下漫笔(节选)》等等。散文最大特点是接近生活,抒写作家的真实感受和生活境遇,阅读散文最重要的就是体验作者精神感受和领悟生活的人生百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散文的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学生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俪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