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是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学科之一.中学历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符合思政教育的实践规律,注重在思想观念、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一直是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必须遵循研究生教育的规律,紧扣研究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精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思想与思维的训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有明确的课程德育目标,深入挖掘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体现立德树人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有机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授课教师的育人职责,凝练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教育正义理论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根本遵循及终极目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教育正义视角下,回归课程育人本真是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培育完整的人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根本遵循,公平正义是课程思政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要构建适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要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体系。  相似文献   

5.
将高校现代汉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新要求.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和修辞各语言要素中均蕴含课程思政元素.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并在教学改革中实施,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注重将课程思政融入教材编写,突出教材育人功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使命,都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目标。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中,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得到显著提升。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和期待,既要深入探究思政教育规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又要针对两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结合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不断拓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基地,也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摇篮.无论是在知识传输还是思想教育方面都责任重大.课程思政融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找到切入点.立足理论与实践,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整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将课程思政有机的融入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具有理论...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思政教育的功能上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显性特征,而其他的课程则是隐性的。目前,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还存在着很多困难需要解决,比如说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所包含的思政观念以及思政教育对学生们的吸引力。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必须做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遵循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来开展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大思政”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元素,以丰富课程内涵、创新教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用.“大思政”以生活元素为逻辑起点,重视拓展思政教育资源、场域和办法,用方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师资更庞大的教育格局,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激励广大学子担当历史重任,交给党和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对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思政内容的自由度难以把握,教师政治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扬长避短,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课程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发展遵循一定的理论逻辑,可以从文化历史课程理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批判主义课程理论三个角度作出论证。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一种教育观,也是一种政治观,不同群体和组织的育人诉求在课程思政中得到了表达和回应。以导师为核心,构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是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基本体系架构。需要从提升适切性、有效性、联结性三个方面,把课程思政付诸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决定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思政就是挖掘专业课中的育人因素,把教书育人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合力.课程思政是教育的循序渐进规律、德智体相互促进规律、教育适应性规律决定的,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决定的.开展好课程思政,一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二要提高教师的育人自觉性和责任心,三要善于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相似文献   

13.
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存在能力本位,以及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两张皮",思政课程教学"孤岛化"等现实困境.立足于高职院校,基于"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强化职业道德、职业认知与职业能力教育等,形成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纵横交错的多元整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将营销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遵循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特点加以优化。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是有效保证高职外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对思政理念内涵进行分析和阐释,并对现阶段课程思政实践中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同时,从应对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法层面也给出了具体的指向,以期达到将课程思政理念与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相结合,实现高职英语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水平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指导方向,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则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当前"OBE"教学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知识特点,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加入思政学时,并确立思政教学目标.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刻苦专研的精神.在结课考核中加入思政元素,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应协同“思政课程”发挥好育人功能,形成“课程思政”隐性育人与“思政课程”显性育人相连接的“大思政”新态势。二者协同育人的特征是主体的全员性、过程的完整性和方位的立体性,逻辑基础是“思政课程”向思政教育提出挑战和“课程思政”为思政教育带来新思路,逻辑路径是非理性教育与理性教育协同育人、非连续性教育与连续性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使命,需要凝聚最广泛的中国力量。新时代赋予了课程思政发挥聚合效应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建设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基本遵循,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广东地方特色相结合,将宝贵的岭南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新时代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践中,以构建思政为引领的“1+n”模式的特色课程思政群为路径,发挥课程思政群的聚合效应,从而丰富课程思政的建设使命、内容和方法,为各地课程思政特色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范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要求.怎样推动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同步实现,平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是当前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瓶颈之一.在遵循政治性原则、以生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求实性原则基础上,应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统领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点,打造核心课程,构建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协同育人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满怀信心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对青年学生能够成长为时代新人有足够的信心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是课程思政应遵循的人才成长规律;有思政课教师参加的集体教研能有效解决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内容时遇到的难题;教师用心对待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的关键;课后与学生富有真情的交流能巩固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育人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根 《教育探索》2021,(4):69-72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价值观,与思政课程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全局性战略地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以及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育人,需要在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挖掘课程体系的思政元素、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并在落实党委育人主体责任、重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构建常态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