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职业活动课程的基本内涵职业活动课程是以养成学生现实的职业能力为宗旨,以从事现实的职业活动的任务要求为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课程。在国内外职业课程的发展中,形成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个性本位三种高职课程指导思想。知识本位的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工作,故不受社会的欢迎。能力本位课程的出发点是社会需求,根据工商业等用人部门对人才的需求,直接把岗位职业资格与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联系起来。它更多是关注人生存所必须具有的劳动技能,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2.
职业能力本位教育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本位观,其核心是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理论。以CBE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以能力为基础,强调能力培养、能力训练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主要培养学生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入手确定主要就业岗位,根据岗位所需能力构建并实施了"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并与共建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与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论能力本位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形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能力本位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较为理想、高效的教育教学体系。它起源于美国的师范教育,发展于加拿大的职业技术教育。它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挑战和超越。职业能力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对所学知识、技能、态度等的类化迁移,并得到特殊的发展与整合,才能形成初步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当今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由重知识向重能力、重素质转移,把知识的提高和能力与素质的发展联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能力本位"教育观,鉴于此种认识,各国纷纷对教学进行改革,运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来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对学习者、教师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对职业活动导向的案例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秉持何种职业知识观的问题,反思职业学校到底应该教什么知识就尤为必要。职业知识概念化为审思当前学校职业课程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当前的职业课程体现了职业知识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但仍存在忽略知识类型差异、过于偏向工作知识的风险。明晰学校知识与工作场所知识的差异及互补性并反思其获取途径,才可能更大效率地发挥不同学习场所的学习效力。未来职业课程应进一步树立以职业知识为核心的职业能力观,完善以职业知识为基础的能力本位课程,发展基于职业知识转化的职业活动载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定向班"课程开发实践,展示"工作过程导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通过以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分析,提炼出曲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行动能力;让学生在做学一体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优化职业技能课程 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类型。目前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普遍欠缺。要提高职业能力,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关。在专业课程中,与学生职业能力有关系的就是职业技能课程,而技能课程设置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进一步优化设置。  相似文献   

8.
基于能力观的高职课程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可看作个体在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核心。在课程模式构建中,要树立能力课程本位观,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专门职业类课程和职业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实现对职业技能的促进和迁移。  相似文献   

9.
项目课程是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旨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增强其岗位适应性。因此,应探讨读图的项目活动设计,强调活动中思维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两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发展。要体现实效性,中职语文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对于培养职业能力起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在《口语交际——劝说》一课中,我运用了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这一新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反思分析了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理论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特点从课堂有效性角度剖析了本课。  相似文献   

11.
基于能力本位的“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游基础”课程是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知识、培养旅游服务基本技能的必修课程。“导游基础”课程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导游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摒弃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思想,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明确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优化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创新教学过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商务英语专业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在现代社会中,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决定了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水平。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如何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考核方面着手,把学生培养成英语语言能力过硬、国际商务知识熟练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建设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不符问题,提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措施,根据职业需求构建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融入思政教育,注重关键能力培养。实践证明,改革使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就业水平等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可有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满足学生未来职场需求。  相似文献   

14.
对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美琳 《职教论坛》2005,20(24):8-11
高职教育的能力可看作个体在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重在"做"和"行动".在高职教育能力培养中要树立能力课程本位观,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专门职业类课程和职业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实现对职业技能的促进和迁移.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的能力可看作个体在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重在"做"和"行动".在高职教育能力培养中要树立能力课程本位观,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专门职业类课程和职业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实现对职业技能的促进和迁移.  相似文献   

16.
"资源勘查实务"是为适应高职高专层次资源勘查专业教学改革新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该课程按资源勘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导向,以突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以项目运行过程为载体,强化能力训练,按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进行教学。本文介绍了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基本内容,并对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志叶 《考试周刊》2013,(72):53-55
《旅游职业英语》课程的开发是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烹饪学院的专业设置为基础,以培养和提高该院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为目标。课程的开发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参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真实或虚拟情景中的实践活动为实施手段。课程的开发可以较好地满足烹饪旅游学院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可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文章介绍了课程开发的背景及意义,课程开发的步骤和方法,以及课程标准的确定和教材章节的编排。  相似文献   

18.
"实践取向"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综合实践活动对发展师范生的职业能力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基础上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师范生通用师范技能课,通过"学-做-研-移"的流程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发展师范生职业能力的一种新探索。  相似文献   

19.
安佳丽 《教师》2011,(26):42-43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发展。要体现实效性,中职语文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对于培养职业能力起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在《口语交际——劝说》一课中,我运用了“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这一新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反思分析了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理论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特点从课堂有效性角度剖析了本课。  相似文献   

20.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是由多种教学技术、手段、方法结合而成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内核的教学方法。目前,遵循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思想而发展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