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强调"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正确而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想象、应用中自主构建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2.
一、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的特点1.培养空间概念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和素材。其次,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经验活动,注意到创作对发展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设计“拼图”、“花边设计”、“搭积木”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创造,相互欣赏,感受图形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空间观念得到逐步的发展。2.培养创新精神,关注情感体验数学在涉及情感和表达方面与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数学教学一样,艺术教学中过…  相似文献   

3.
一、新课标下空间与图形的特点 1.培养空间概念 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和素材。其次,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经验活动,注意到创作对发展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设计“拼图”、“花边设计”、“搭积木”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创造,相互欣赏,感受图形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空间观念得到逐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丰富对现实空间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部分教学的总体目标。它的教学价值在于使学生更好的感知、认识、理解我们的空间。但是学生在空间观念形成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心理因素、生活经验的影响,很难形成准确的空间表象。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谈谈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个学习领域中变化最大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及其变换。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在认真分析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如下教学策略。策陷一: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将数学知识拓宽到生活空间,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的位置关系,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时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强调以图形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更好地体现了该领域内容的几何学本质,也进一步突出了空间观念培养的核心任务.空间观念指个体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和距离等的知觉及其留在脑中的映像,它是在认识图形、图形测算、感受变换和确定位置等学习过程中加以培养的.在认识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学生需通过观察操作、类比归纳、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借助生活物体的具象,形成表象,开展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认识和掌握各类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教学,要注重学生从现实生活空间探究图形与空间的性质和变化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时,要合理巧妙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方式,从多种角度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变化和位置关系。教师应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借助直观感受发展形象思维,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将形象思维转换成抽象思维和推理意识,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8.
培智学校“图形与几何”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观察、触摸、比较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特征、大小、位置关系,以便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智障儿童视知觉反应的迟缓性、知觉的狭隘性、对事物分辨力差,造成了他们在视觉图形辨认上的表现与普通儿童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通过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推理和判断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和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发展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策略是多种多样的,经验的回忆、观察与操作、想象与推理、表达与交流等都是学生感知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现实意义,体验数和形的联系,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主要表现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因此,把握好“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把握好“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11.
薛群 《天津教育》2020,(7):124-125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图形与几何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空间想象力等。其中“理解型”实验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理解,“探究型”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深入探究,“验证型”实验有助于深刻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猜想。作为教师,要找准“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与“数学实验”连接点,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数学实验,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正>课前思考: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意识和量感为核心。图形的认识主要对应空间观念的培养,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观察、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等活动认识客观事物。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图形的认识内容具有整体性,虽然编排方式略有不同,但知识序是一致的,都是先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而认识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然后在基本要素的引领下再次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剖析图形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相似文献   

13.
图形的认识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认识图形的特征,比较图形之间的共性与区别,形成空间观念。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可通过“呈现错觉图组”“提供结构材料”“借助比较过程”“留足想象空间”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从直观感知走向抽象概括。  相似文献   

14.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选择典型性操作材料,建立空间观念""经历思维化操作过程,形成空间观念""开展多元化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等策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空间观念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空间观念、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文章首先从教学变化、教学编排、整体规律三方面建立“图形与几何”整体认知,然后从链接生活经验、丰富活动经验、主题相互渗透三个方面建构“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数学思考等方面教学"图形与几何",使学生的数学素养随之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7.
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是学生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而“变形的艺术”就是为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而设计的拓展内容。教师通过“视频导入,开启想象空间;多图观察,形成想象基础;操作助力,推动想象跨越;推理实践,促使想象可视;自主构建,拓展想象深度”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空间想象力发展的阶梯,增强学生对图形变换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促进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整体感知人教版教材在“空间与图形”这一块的编排上很有特色,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过去的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主要侧重于计算,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此,新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并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能力.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下面试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的编写特点作简要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教材就系统安排了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到这一册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并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对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感受和体会,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认识了角,...  相似文献   

19.
闻丽梅 《时代教育》2010,(9):238-238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这部分的教学,突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时应用学生生活经验,形成空间表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形成空间观念;鼓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强化应用意识,在应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为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整体感知 人教版教材在“空间与图形”这一块的编排上很有特色,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过去的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主要侧重于计算,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课标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为此,新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并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