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华 《现代语文》2006,(1):77-77
《病梅馆记》一改正面歌颂梅花的先例,以“病梅”为题,借梅喻人,托梅议政,揭露封建统治者束缚、摧残人才的专制淫威,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和改革时政的迫切愿望。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5首以“东门”为题的诗,它们分别为《郑风》中的《东门之(土单)》、《出其东门》和《陈风》中的《东门之(木分)》、《东门之池》、《东门之杨》.自汉代解《诗》以来,以“东门”为题的诗主要有是“淫诗” 还是“贞诗” 的两种分歧.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创造性思维训练一例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它是许多老师所希望和追求的。笔者在教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一首唐诗——《秋浦歌》时,以“愁”为题,安排了一次创造性思维训练。训练中,学生的求异...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学《坐井观天》,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他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纷纷描绘出青蛙跳出井口后的美妙体验。  相似文献   

5.
一、激发学生“求异”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求异”发生了兴趣,从“求异”中尝到甜头,他们就易于排除思想定势的干扰,渐渐习惯于“求异”。为此,我常设计一些富有几分情趣的谈话,以激发学生“求异”的直接兴趣。如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的绘画比赛、《西游记》《聊斋志异》里面的神奇怪异的故事等这都是作者以求异思维方式展开想像构思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教学《司马光》时,有老师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引发学生讨论。对此,存在两大意见分歧。其一,由此引发的学生思维是否为创造性思维。有人认为学生由此发散开去,寻觅新方法,训练思维的广度,实属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有人却认为司马光“砸缸———放水———救人”的思路与传统的“水中拉人”的思路相比较,是一种异向,如果再让学生讨论“有无其他方法救小伙伴”,就是对“异向思维”的再“异向”,结果回到了老路上,算不得创造性思维。此类争论,在其他课文教学中同样存在。如,《乌鸦喝水…  相似文献   

7.
《病梅馆记》算得上是一篇托物言志、耐人寻味的“政治小论文”。不足三百字的“短章”,其气充沛,其情强烈,其味浓厚,其意深远,无“不过如此”之感,有常读常新之美。一、关于作者“态度”学习《病梅馆记》,一种惯性的理解似乎左右着我们的思维,那就是:本文既是借梅议政,作者对“病梅”之现象深恶痛之,并决心“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文的题目,有的以主要人物的话语、姓名为题,有的以时间、地点为题,有的以成语为题,不一而足。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它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揭示了课文中心。因此,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我问:“从课题就知道本文主要写什么?”(主要写鲁迅先生。)再问:“同时还能知道什么呢?”(鲁迅是我的伯父。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指出这些问题,就确定了思考的范围。接着进一步问:“以前我们学过《刘胡兰》,那是通过一件事情来表现刘胡兰忠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课堂上,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1)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一个情节、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段对话乃至一个句于、一个词等进行评述项目的训练.如教完《田忌赛马》后,开展对文中人物的评述活动.(2)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假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来进行假说训练.如教完《群鸟学艺》,就以“假如群鸟都认真学艺”为题,说一段话;教完《我的心事》,就以“假如奶奶知道了我的心事”为题,说一  相似文献   

10.
《病梅馆记》一改正面歌颂梅花的先例,以“病梅”为题,借梅喻人,托梅议政,揭露封建统治者束缚、摧残人才的专制淫威,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和改革时政的迫切愿望。首先,看到题目《病梅馆记》,就不由人不产生疑问:梅何病之有?此病从何而来?能否救之、疗之?作者开篇并不急于解疑,却先说江浙盛产梅,为下文广贮病梅以疗之作下伏笔。接着作者指出,对于梅花,“文人画士”有其欣赏标准:以曲、欹、疏为美,否则就认为无姿、无景、无态。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借此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刚正不阿、有骨气、生机蓬勃的人才遭到忌恨、摧残、杀戮;…  相似文献   

11.
突出重点开拓思维《蛇与庄稼》教学谈郭定梅六年制第二册第四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安排这个重点训练项目,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并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目的。《蛇与庄稼》从事物的联系出发,举例说明了只...  相似文献   

12.
戴正兴 《云南教育》2003,(10):31-32
贵刊2002年第31期登载的《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一文述:教学《司马光》时,有老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对此,引起听课老师的议论,有人提出,用这类问题引发的学生思维是否为创造性思维。有人提出,讨论这类问题是否是语文课的分内事。语文课该不该讨论“救人方法”?笔者有三点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已一年多,为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付诸教学实践,各地…  相似文献   

13.
《春蚕》(五年制六册14课)的作者,以严谨的构思,朴实的语言,歌颂母亲春蚕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是理解养蚕过程,掌握有条理叙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这一课要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抓住“想”、“变”、“看”三个思维点,克服教学的程式化。一、扣住一个“想”字,阅读全文,弄清教学思路。这篇课文以《春蚕》为题,借物寄意,同时,通过回想,具体生动地表达了对母亲无限敬爱和思念之情。讲读开始,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春蚕》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写的是过去的事还是现在的事?为什么?”学生经过预习,很快就能联系课文回答:写的是过去母亲养蚕的事,因为每到春天,作者常常  相似文献   

14.
课题教学,不同年级释题的要求和方法也各不相同。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实际,笔者曾在课题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一、补充句子《刘胡兰》、《小虾》等课以名词为题,题目中缺少“做什么”或“怎么样”;《过桥》、《称象》等课以动宾词组为题,题目中缺少“谁”或“什么”。教这两类文题时,应启发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按文意将课题补充为完整句子。如教《过桥》一文,学生根据文意把课题补充为“雷锋过桥”、“雷锋背小朋友  相似文献   

15.
一、拟题的创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文如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瞬间便能吸引读者,出奇制胜。请看下列作文题目: A、《1、2、3》、《0与1》、《5+2=0》以数字为题, 《“C”的联想》、《“W”的联想》以字母为题。B、《我渴望老师的“阳光”》比喻  相似文献   

16.
<正>群文阅读能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多元化,思维获得提升,让语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以《群文阅读高中读本》(高一)中“剪不断的生命脐带”为议题的群文教学。前置任务:学生运用浏览、默读、批读、细读等方法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课堂探究:首先,通过分析《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掌握劝说的艺术,懂得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到“对一朵花的爱是欣赏与合理的浇灌”的关于真爱的哲学。其次,比较阅读《我的母亲》(胡适)《谢幕的教养》(刘心武)《母亲的力量》(孟鸿)《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艾里希·弗洛姆),分析概括父母行为、性格和对孩子的影响,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一、开放式命题,激发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改变了单一命题的形式,每次作文或是划定宽松的范围,或是由学生大胆地自由命题。如我带着学生春游时看到公路养护段工人在维修公路,就要求大家以这件事自拟题目作文。有的同学很敬佩修路工人的精神,就以《我很感激你》、《可敬的人》等为题;有的对公路养护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建议,就以《我的看法》为题(这篇文章还受到养护段的好评);有的独出心裁,赞扬石子甘让人们脚下踩的奉献精神,以《石子的风格》为题(这篇习作获县小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整个写作的过程轻松流畅,没有苦涩感,为学生营…  相似文献   

18.
《论罗贯中》(李修生)一文在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贵州日报》编发的《文摘》第十九期(1981年4月25日)在“历史人物”栏内以《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题,对该文作了介绍。还有黄芩、周菲二同志合写的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2017)》)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什么启示呢?“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的终身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数学课程承担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习作2”(苏教版11册)要求先采访再整理记录,也可以根据课文提供的素材,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找一个合适的采访对象、约一个合适的采访时间,颇伤脑筋,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决定根据提供的采访素材,让学生写一篇《风雨无阻》。课文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