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的翻译方法是侧重"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本文从"三维"角度出发,分别对清明上河园景点名称、民俗表演及公示语的英译进行分析,发现其英译中存在的"生态非适应性"并加以修改。由此证明译者在对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实现文化内涵的交流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准确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汇是非常重要的,而生态翻译的出现可以从新的研究角度探讨词汇翻译。本文主要以生态翻译学为出发点,指出在翻译特色词汇时,译者需要将自身的能动性发挥出来,从交际维、文化维和语言维三个方面来探讨最常见的翻译模式和技巧,通过不同的技巧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性的转换,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外宣公示语是对外宣传与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英译文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基于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其理论构架可以为外宣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提供崭新的视域。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外宣公示语翻译关键在于译者能否基于"翻译生态环境"之下做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以达到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4.
陈俊花 《英语广场》2023,(13):21-24
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对《故都的秋》张培基和王椒升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阐述了两位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文的选择,并分析了其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转换中的适应性选择。两位译者在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有所不同,译文效果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适用于散文翻译的质量评估与比较,而且生态翻译学对于散文翻译现象有极其强大的解释力,对于散文英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引导译者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在其翻译生态环境做到多维适应选择转换,至少是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的适应选择转换,才能产出恰当的译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法入手,以部分钦州公示语翻译为例,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三维"转换,认为在语言维转换上译文应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行文规范;在文化维转换上应适应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在交际维转化上应注重交际效果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涉及"译学""译论""译本"的整合性研究。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生态翻译理论的普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笔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以翻译的"适应/选择"为理论依据,分析译者应如何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转换中实现金融文本的有效转换。从语言维看,译者译词须适应金融用语的语言特点,行文适应金融文体特征;从文化维看,译者应该在文化内涵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湘西苗族“巴代”文化是苗族历代人民的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对其英译研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外宣。该文以生态翻译理论为视角,从文化、语言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对“巴代”的英译进行分析。并提出“巴代”的英译可以通过译者适应与选择、多维转换等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实现。同时应避免生态失衡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尹易  吴林 《现代英语》2023,(15):119-122
生态翻译学注重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转换,打破了原有的简单双语转换模式,能够有效指导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纪录片《故宫建筑》的解说词中含有大量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章旨在坚持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原则来指导该纪录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帮助目标语读者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为相关翻译提供平行文本参考,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的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笔者所在课题组收集了郑州市标识语的英译语料,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这些标识语,有以下几种类型:语言维错误的英译标识语,文化维错误的英译标识语,交际维错误的英译标识语。  相似文献   

10.
苑诗悦 《现代英语》2023,(12):99-101
生态翻译学是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翻译理论,主张译者在适应翻译文本情景的基础上对不同译文进行符合情景的选择,然后对译本进行“汰弱留强”。生态翻译学主张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文章即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转换翻译方法对A电影的字幕翻译进行解读,以期为今后同类型电影的字幕翻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国在线零售网站纷纷通过网站英译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网站英译质量,有利于吸引国际顾客消费,提升企业效益.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能够启示译者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助力中国在线零售平台适应并生存于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论”视角及运用生态翻译学翻译过程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视角,对法国释意理论在口译过程中“脱去源语语言外壳”和翻译过程的三角模型进行解释,用东方哲学诠释西方概念,推动口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和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英语硬新闻翻译是我国与西方国家实现交流的重要媒介,其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翻译学提倡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提出翻译即文本移植,移植过程需要译者发挥主导作用,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为目的适应性地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在各个层次上做到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维度对源语信息转换.生态翻译学把新闻翻译研究带入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为英语硬新闻汉译研究向综合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出发,结合青岛部分企业简介网页文本的英译实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译者在企业简介翻译实践中应做出语言、文化以及交际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提高企业简介英译质量,成为企业国际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5.
《春园采茶词》是清代盛行江南地区的采茶民谣,记录了徽州松萝茶区茶女的茶事活动。运用生态翻译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维理论对比分析了茂叟与德庇时《春园采茶词》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特点。德庇时的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上做了较多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茂叟的英译本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所做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较少,译文的可读性不如德译本高。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对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丽 《考试周刊》2015,(25):14-15
"三维"适应性转换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方法和原则。该观点倡导,译者要在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即包括原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交际语境、社会环境、作者、读者和委托人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并给出整合适应度较高的译文。本文以该方法和原则为指导,以例证分析做途径,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分析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并试图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时要注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钗头凤》是南宋词人陆游著名的代表作,本文选取其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其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指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方法极其丰富,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译者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翻译方法,而是需要进行多维的适应与选择。以此,本文试图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目前无锡公共交通公示语英译在准确性及规范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无锡公共交通公示语的英译现状展开实证研究。同时,以生态翻译学视阈,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来阐释公示语英译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无锡公共交通公示语的英译策略,建议修改不合理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文是译者对其生态翻译环境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结果.以此理论为基础,探讨旅游外宣英译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指出在旅游外宣英译中译者应在参照译文可接受性的基础进行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具体主要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可能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为产品说明书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适应产品说明书翻译的生态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个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获得整合适应度高的译本,促进产品销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