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研究,给出了基于产业调整的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的整体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末位淘汰、倒数减招、就业优先、重点扶持”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最后,以南通职业大学2013年招生专业动态调整为例,说明了基于产业调整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的运行过程,以便各地区高职院校能科学的设置和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与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相匹配。  相似文献   

2.
余庆  龙晓辉 《教师》2014,(35):28-29
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是湖南省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专项计划中的重点项目。构建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评价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效果,对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能够适应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适应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文章构建了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运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应用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专业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载体。专业设置如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必然被用人单位与考生所抛弃。市场需求每时都在变化,专业也应该动态调整。应用波士顿矩阵市场竞争力分析模型,能为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提供必要的依据,形成集专业评估、专业改造、专业淘汰与专业新设于一体的内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4.
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双向的适应过程。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基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关系理论,着重分析了所选对象扎实推进就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包括优化学科专业,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搭建合作平台,大力拓展就业岗位资源等。并提出高职院校可供借鉴的经验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聚焦产业需求重心,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强化合作交流,多渠道拓展就业资源。  相似文献   

5.
以江西高职教育服务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切入点,分析了江西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教育质量契合生态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西高职教育契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六点建议:建立区域内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供给发布机制;形成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构建特色专业群,对接区域重点产业群;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建设;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推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发现人才培养需要适应新时代发展、服务地方产业转型、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但实践中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应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在专业建设中,应拓宽视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畅通机制,加强师资设备建设;深度挖掘,融合人才培养文化。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与其专业建设密不可分。该文深入考察了重庆市相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通过对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定位和分析,找出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设置及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建议,以满足重庆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推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2018年至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4个市(区)高职院校专业数和专业布点数相关数据,发现区域三次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数及专业布点数与对应产业结构分别处于不同程度的磨合阶段;部分专业同质化严重,出现热门专业扎堆现象;支柱产业相关专业供给不足,滞后于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议健全专业—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区域适应性;找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消解同质化办学迷局;对标区域重点产业,强化相关专业设置薄弱点建设。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与其专业建设密不可分。该文深入考察了重庆市相关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通过对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定位和分析,找出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设置及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建议,以满足重庆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以区域产业结构引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能够实现地方经济与高职院校教育的高度融合发展。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为导向能够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引导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更加强化专业的应用性,并以更加明确的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构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建设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休戚相关。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连接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载体。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产业结构及当前省内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现状的简要分析,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管理、规范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等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职"双一流"院校建设重在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动态调整可使人才培养能不断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可有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进而进一步提升高职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形成专业群品牌效应.建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应坚持以下理念:努力突出学校特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以专业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合作模式,如政行企校合作模式等;要准确及时预测专业群人才需求;在资源建设中应形成校企、校校、专业群间以及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享模式."双一流"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应以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为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地方性的特点决定了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在调研苏州区域16所高职院校的基础上,分析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政行企校合作,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依托区域重点产业,开设新专业"、"坚持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专业"等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应以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目录为导向,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建立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有优势学科专业支撑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人力资源需求发生了转变。高职人才培养可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同时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可为高职人才培养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创新办学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动态匹配。  相似文献   

16.
职业能力水平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的筹码,职业能力的市场定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职业能力的发展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改变教育观念,确定职业定向;优化教师结构,构建“双师型”队伍;合理设置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实训基地;实行产学研结合,走校企合作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区域经济环境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变化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不断调整的问题,采用了区域经济企业实地调研及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北京顺义的区域经济状况及近5年来顺义区产业结构变化,并对区域经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实行动态管理,并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进行优化调整.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志愿机制所推动的学科-专业-产业链的联合体,对于提高办学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视野下,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建设和办学模式应进行重新的定位,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建设特色学科-专业链,培育复合型的高技能创新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学科-专业-产业链发展平台等新的发展战略,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安徽省芜湖市5所高职院校2013年专业设置和招生数据进行分类及统计,并对芜湖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分析;针对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应程度不高,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够,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提出了专业设置要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专业设置的科学引导,企业、行业协会要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发挥积极作用,高职院校要建立动态专业设置调整机制等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专业设置是否契合区域产业发展是制约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前端因素。基于对浙江50所高等职业院校(包含2所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浙江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匹配,但随着新时期产业发展定位的调整变化,二者的契合性仍存在结构化问题突出、梯度化差异显著、特色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据此提出加强统筹规划、锚定错位发展、注重特色发展、健全动态专业调整机制、从需求侧推动专业设置优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