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软科学》2015,(6):10-14
基于"2012连氏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项目,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满意度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34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公众满意度存在较大差异。构建了HLM(多层线性模型),从城市层面的因素(含人均GDP、人均公共交通财政支出、公共交通财政支出水平等)、受访市民的个人因素(含年龄段、性别、职业等)两个层面解释影响34个城市公共交通满意度差异的因素,发现受访市民的年龄段、学历、收入、居住时间、职业、单位性质等变量对公共交通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影响(p<0.05),对满意度在城市间差异的解释能力比较强,而城市层面的因素对满意度在城市间差异的解释能力不强。最后,从多元化投入机制、宏观战略规划、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2003-2009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在新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城市间工资差异的决定因素,估计结果发现:(1)产业集聚效应、人才归类效应和市场选择效应显著地影响了工资水平,而新经济地理过高估计了产业集聚的作用。(2)动态角度来看,产业集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持续增加,这意味着城市间工资差异将加速扩大而不是收敛;但人才归类效应和市场选择效应的递减可能会弱化这一进程。(3)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工资水平较高;社会管理人员比重较高的城市,工资水平较低。(4)港台企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逐渐变小,而外资企业的影响逐渐增加;此外金融发展、基础设施和人均资本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4,(1)
从不同城市宜居性特征差异分析入手,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构建了商品住宅的城市宜居性特征空间评价计量模型。得出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不同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差异主要是由经济水平、自然区位、政治区位、气候条件和公共交通、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公共图书设施建设造成。鉴于城市的区位、气候和经济水平相对固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导致城市间商品住宅价格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赵亚莉  刘友兆 《资源科学》2013,35(2):380-387
以我国2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建设用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7年-2009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差异明显,且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开发强度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郑州-洛阳为中心的高强度区域,西部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省会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高,且同一省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也较大;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大.经济增长、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地规划政策的影响尚没有体现,且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今后,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执行土地规划政策,合理推动城市化和城市产业布局,才能使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城市体系中创新扩散的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开明 《科学学研究》2010,28(5):793-800
城市在专业化与多样性、人力资本积累、创新网络形成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城市体系中城市间的位势差与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创新扩散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创新扩散。城市间的创新扩散流强度随距离呈负指数衰减,且受城市规模影响,创新扩散模式可由威尔逊模型的摩擦系数加以识别。城市创新流强度模型的实证分析显示,长三角城市的创新流强度呈等级分布,与城市规模等级高度正相关;空间摩擦系数的模拟分析发现,国美连锁店在长三角城市间的扩张主要呈等级扩散模式,兼具传染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0—2015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DEA分析模型对29个省份的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探寻影响的方式和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此外,影响我国制造业吸收技术溢出的能力的6项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均呈正向影响,且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人力资本水平与技术市场水平的影响效果则并不明显。本文针对如何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各地区制造业创新效率、促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人均GDP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阐明当前我国城市人均GDP水平差异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结论是目前我国城市人均GDP水平差异很大,资本投入是影响城市人均GDP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城市的产业结构。外资只对东部和大中城市有明显影响。人口规模与城市人均GDP之间关系不大,在大城市组甚至呈负相关。分析表明转变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非常迫切,片面“做大”城市规模对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8.
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创业地区差异的决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建  石书德 《科学学研究》2009,27(7):1011-1019
 研究我国地区创业差异的决定因素,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区创业水平存在差异。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29个地区1996-2006年的数据样本进行了检验,发现人力资本、私人财富和失业是地区创业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市场需求增长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它主要通过人口收入的变化对创业产生影响。同时,进一步对1996-2001和2002-2006两个阶段进行了检验,发现各因素对不同阶段地区创业的影响存在差异,收入变化和人力资本因素一直产生显著影响,而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失业和私人财富因素对地区创业的影响存在逐渐增强过程,后一阶段才表现出显著影响。这篇文章的研究结果最终解释了创业地区差异的成因,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地区创业的特征将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数据分析了初始专业化水平与城市间经济收敛的关系以及专业化水平的动态演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初始专业化水平的差异是造成城市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的重要因素,专业化水平的动态演化也显著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过程。对于各级政府来说,通过影响区域专业化模式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是一条可以实现却又充满风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根据2000—2010年中原经济区GDP与货运量数据,分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与物流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后,依据人均货运量、人均公路线路里程、每万人物流业从业人数三个影响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因素对2010年中原经济区各市物流业发展进行聚类分析,结论表明,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表现一致,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并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促进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房产税、地价与房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对住房和商业房屋构建一个购房者、开发商和政府的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说明了房产税、地价与房价之间的关系。理论模型显示,提高房产税将降低房价,提高上期地价和房屋建造成本将提高房价。本文对中国33个大中城市1996-2008年的商业房产税数据检验发现,房产税和地价的回归系数较小。因此,不应对中国即将开征的住房房产税以及地价的作用进行过高估计。其次,东部城市房价主要由需求拉动,中心部城市房价主要由成本推动。因此,降低房价应因地制宜,不宜搞一刀切。最后,房产税与土地出让金不存在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李瑶瑶  朱道林  赵江萌  杜挺 《资源科学》2019,41(6):1059-1069
为探究政府短期干预对地价周期波动的影响,从理论上提出政府在双重角色下对土地市场进行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环境突变或“经济人”模式的行事原则均造成了政策的短期波动,从而加剧信息不对称,影响市场主体预期,扩大地价波动。通过对全国31个城市进行实证测算,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根据住宅地价的波动性特征将31个城市分为4类,并选择上海市、北京市进行住宅地价周期波动与政策短期干预之间的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住宅地价波动均展现出“陡升缓降”的非对称结构,但政府短期干预行为对住宅地价周期波动的影响在不同城市中存在明显差异。北京市住宅地价周期波动受政府短期干预影响不显著,而上海市住宅地价周期波动与政府短期干预行为之间呈现显著正向关系,且不同政策影响程度不同,财政政策变化对住宅地价波动影响最大,货币政策影响次之,土地政策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3.
北京建城区公园绿地的房产增值效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宾  张彪  谢高地  张灿强 《资源科学》2012,34(7):1347-1353
本文首先采用问卷调查获取了北京城区15个公园周边76个居住小区的房地产资料,然后采用享乐价格法分析了公园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距离及其增值系数,最后基于北京市2009年第七次园林绿化资源普查数据,评估了建成区1.81万hm2公园绿地对周边土地增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北京建成区,公园绿地能明显影响附近房地产价格,平均增值系数达10.9%,不过这种增值作用仅能影响到距离公园1.38km内的居住用地。据此推算,北京市建城区公园绿地能够促进12.56万hm2土地升值,增值的总价值为55.02亿元/a,约合单位面积公园绿地增值43.79万元/(hm2a),相当于特级绿地养护管理标准的2倍多(15元/(m2a))。该研究对于揭示绿地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以及建设管理决策方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婵婵  丁和庚  吴群 《资源科学》2009,31(1):123-129
为确定容积率对土地市场住宅交易价格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以容积率和房屋成本的理论关系为切入点,利用南京市区2005年~2007年10月底以公开出让方式成交的132幅住宅用地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和最小二乘法分别就成交住宅用地单位地价和楼面地价与容积率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另用江宁区33个交易案例作为比较样本对市区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证实用两种方法的结合有利于选择更加有效的模型,并能克服最小二乘法在计量统计中的缺陷。为量化区位性对此次研究的作用,在做主要变量定量分析之前,对楼面地价和单位价的区位性特征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住宅用地到市中为距离每增加1km,单位地价和楼面地价随之下降235.29元/m2和120.45元/ m2。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①土地市场平稳运行过程中,控制区位因素后,容积率变化1%,住宅用地成交单位地价随之变化0.93%,且单位地价随容积率变动的弹性不因区位因素的变动而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出让地块容积率来影响住宅用地成交单位地价;②楼面地价受容积率的显著性影响很小、自身稳定性更高,能真实反映地价随年份的变化规律,更适宜作为地价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杨建新  龚健  高静  冶琴 《资源科学》2019,41(4):701-716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依据城市土地价格体系和地价空间分异规律,针对目前常用地价专题地图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土地等价线图,介绍了城市土地等价线图绘制的一般方法。在呼和浩特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绘制了商业、住宅和工业用地等价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就城市土地等价线图绘制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地价空间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地价是一个具有时空性质的多维概念,随着土地市场的日渐发育,地价成为土地市场运作的重要信息和价值判断标准,而城市基准地价的更新速度慢,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城市的地价水平和地价动态分布规律。与此同时,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点的地价信息能够分年度及时、准确的更新。因此,利用地价动态监测样点的地价信息,快速、及时的分析地价的空间结构特征、时空演变趋势成为当今土地管理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以住宅地价为研究对象,依托南京市地价动态监测和土地市场交易数据,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统计学方法的支持下,建立了2001年-2004年南京市主城区住宅用地数字地价模型,从宏观层面上,研究了整个区域的住宅地价空间演化趋势,从中观层面上,选取典型地价剖面研究了住宅地价的时间演化趋势,以期及时、准确的掌握城市的地价水平和地价动态分布规律,为政府调节土地市场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探讨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农民市民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6—2015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模型,研究了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及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人口转移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城市总建设用地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城市工商用地、居住用地和交通绿地广场用地增加的影响分别通过了10%、1%和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其受影响的弹性系数依次为0.167、0.155和0.135;但伴随农业人口的转移,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并没有显著增加;农业人口转移对不同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增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因此,政府应根据农业人口转移的进程适度增加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合理布局不同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9.
符淼 《预测》2007,26(4):15-21
本文利用协整检验和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居住水平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因素。发现利率、收入房价比与居住水平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说明利率的提高长期会降低居住水平,限价、限开发房屋种类的政策是短期行为,提供低息房贷和发展中低档商品房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的方法才是长效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提高人均收入和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对提高居住水平有重要的作用。东西部房地产市场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对利率较敏感,中西部对收入和物价的变化较敏感,针对差异可选择不同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