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识教育是区别于专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通识课程的设置和改革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核心途径。就通识课程概念的界定、通识课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及通识课程的改革思路等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对通识教育理解不透,出现课程结构不合理,“核心课程”开发不够,课程管理混乱等现象.需要重新领会通识教育内涵、设置“4+1”的课程模式,加强核心课程、综合的课程、主题研讨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强化教育经典导读.注重隐性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3.
通识课程建设是通识教育实施的核心环节。武汉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建设通识课程,努力打造品牌精品通识课程,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推进通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识课程建设是通识教育实施的核心环节。武汉大学一直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建设通识课程,努力打造品牌精品通识课程,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推进通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通识教育更多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构筑医学生的人文底蕴,注重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社会责任感、良好医学道德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很多医学院校都开展了通识教育,虽然现在的通识教育还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但是通过完善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改进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等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能力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为了促进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开展"先进制造技术"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概述了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介绍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施、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卓越计划"试点工作必须依据通用标准,立足行业标准,明晰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重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地方工科院校要坚持以能力培养和素质培育为主线,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消弭学科专业界限、通识与专业教育统一和培育通识课程特色。要综合"核心课程型"和"分布必修型"课程优势,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形式,重点完善"公共核心课程"、建设"工程基础课程"和开发"跨专业综合课程",以满足"卓越计划"对学生共性和个性发展的要求,体现地方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在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突出作用。课程建设是通识教育的关键与核心,高质量的课程是落实和实现通识教育育人理念和目标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凸显的课程设计理念稍显落后、课程目标定位存在偏差、课程模块组合有待优化、课程实施方法相对单一、课程评价方式较为传统等问题制约了通识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建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不利于高校一流本科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要从理念、目标、模块、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对通识教育的建设现状进行完善与调整,促进通识教育课程育人作用的更好发挥。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通识核心课程建设,急需根据通识教育目标,推进通识课程的有效教学,探索建立学生中心、科学合理、持续改进的通识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组织实施“五维目标”导向的通识核心课程质量标准建设。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实行通识教育的最好课程模式,以地方性综合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资料分析法,对不同地方性综合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明显,内容缺乏跨学科性,实施缺乏足够资源、基金支撑。借鉴综合型重点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施经验,提出构建方案:按学科设置人文科学与文化、社会科学与道德、自然科学与技术、医药科学与健康、艺术科学与审美和创新精神与创业等6个核心课程板块。保障机制为:确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推动核心课程纵深发展、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设立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步伐加快,高校图书建设受到普遍重视。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紧紧抓住现代化图书馆建设重点的同时,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大学之于高新知识生产及其生产力转化、知识创新型人才及其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性、主导性、基础性及由此带来的垄断性,决定了大学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起飞、社会进步及其稳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具有动力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在国家现代化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高新知识和高新技术及其创新具有决定性的高等教育承担者大学及其治理能力的率先现代化,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大学领导力提升这一途径。在讨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何以如此重要"及厘清"大学领导力与大学治理能力的关系"基础上,从"思想力""组织力""决策力""制度力""资源力""文化力"及"校长力"7个方面构建并解读了大学领导力要素模型。  相似文献   

13.
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先后经历了大学主导的惰性治理体系、政府与大学合作的惯性治理体系以及政府主导的刚性治理体系三个阶段。每一次变革都是在一定政治或经济事件催化下,政府认识到必须让大学满足某种时代需求时开启改革,随后在政府与大学的磨合下完成转变。英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嬗变是大学理想退却而形式理性胜利的过程,而现代化带来的治理困境引发我们对当代高等教育治理的深思。  相似文献   

14.
高校职员制改革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败。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在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标准和举措上形成了较大的争议,而这又源于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不少误区。为使高校职员制改革取得成功,必须按照现代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结合中国国情,澄清观念,走出"去行政"化职级和职务双重标准、无法科学衡量高校管理工作绩效、扁平化管理等误区,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的现代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现代大学对中世纪大学的继承与反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知识共同体”的大学,从中世纪教师和学生的行会组织,到现代的顶尖高等教育机构,虽然都冠以“大学”之名,但其内涵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使大学性质、结构和功能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反叛性。今天,我们在指责现代大学的弊端、重构现代大学制度时一味地以现代大学的起源——中世纪大学——为标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情结。因为,中世纪大学的性质和功能与现代性之间已经失去了契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在新时期应赋予高校教育管理新的内容:以注重人本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科学的发展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与时俱进,做到观念、制度和管理方法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以经营理念发展大学,已经成为21世纪大学管理方式变革的渐强音。借鉴企业理念,移植企业成熟的制度来推进大学的自我经营,是大学应对高等教育失衡状况,寻求自我适应的重要途径。经营大学要注意增强成本效益、品牌形象、市场竞争、区域服务、团队合作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是中国谋求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逻辑全面提升的需要。为了实现包括大学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的现代化,公共理性的规范作用要加强。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与外延随高等教育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多年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之治"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追求",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探索"的发展果实,彰显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中国优势"。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之治"是对现代世界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凸显了中国优势。高等教育的"中国之治"是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进程中,信息社会改变了人的教育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组织管理方式。在此背景下,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得学校传统的集权式领导或外控式管理日渐衰弱,品牌塑造下学校管理的改进成为必然。文章对学校管理改进的价值效应和主要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于学校组织结构的改进、管理制度的改进和管理方式的改进以求突破。学校管理的改进不仅适应了教育的多需求、新发展,也更益于凝聚和塑造学校的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